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在20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代人一样,使用
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
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现代中国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盘子(plate)等,它们分别与西方的刀叉(knivesandforks)、铁匙(spoon)及碗(bowl)相对应。它们的使用,亦有讲究。
加拿大餐桌礼仪
加拿大(Canada)是一个移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别有一番情趣。
对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宴请朋友,一般都离不开烟酒,否则就有怠慢之嫌。然而,在加拿大请客吃饭则都不设烟酒。饮酒者只能在领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内喝酒。在这些地方以外饮酒都是违法的。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十分重视健康,甚至将禁烟禁酒的规则搬到了餐桌。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特殊礼仪。
你听说过加拿大的“冷餐宴会”吗?那就是因为菜肴烧得比较早,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凉菜。加拿大人喜欢吃冷食,而中国人则有所不同,热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加拿大人宴请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通常是客人们手拿一次性使用的塑料餐盒和叉子,自己动手随意选取自己喜爱吃的食物和菜肴,然后自找地方用餐。客人们可无拘无束,如果没吃饱,还可以去取食。食毕要将一次性餐具放到废物的大塑料袋中。而中国人热闹,大多一堆人围成一桌进餐,而且讲究排列位次,通
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别。在中国的宴席中,必须要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中国人用筷子最有讲究了,如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象指挥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这样不吉利。
加拿大的餐桌礼仪除了以上几种特别的要求外,大多数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没有什么差异,同样要注意坐姿和刀叉的使用,同样与中国的餐桌礼仪大有不同之处。
1.中西方餐桌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
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2.中国餐桌文化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
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
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关联。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中国
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 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受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
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 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
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 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 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
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桌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 因为圆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
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 | ||||
才可坐下。[1]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 | |||||
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 | 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 | ||||
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 | ||||
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 | 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 | ||||
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 | 通常 | ||||
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 | 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 | ||||
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 |||||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 可能会提供刀具,但最好是用筷子。 | 筷子是进 | |||
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 | 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 | 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 | |||
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 | 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 | ||||
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 | 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 | ||||
去取一块食物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要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 |||||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 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 |
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 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 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
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 以便照
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 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
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 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 最后为自己斟。当
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3.西方餐桌文化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 | 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点心等。应先决定主菜。 | ||||
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 | 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 | ||||
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 | 味道以咸和酸为主,数量少, | 质量 | |||
较高。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 | |||||
等4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 | 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 | ||||
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 | |||||
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 | 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 | ||||
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 | |||||
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 | |||||
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
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中, 表示已经吃完了,可以将这道菜或盘子拿走。 如果是谈话,
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来,但不要挥舞。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作手势时,就
应放下刀叉,千万不要拿着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
一端放在桌上。
不要在餐桌上化妆, 用餐巾擦鼻涕。 用餐时打嗝是大忌。 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
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 就餐时不可以狼
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 确实
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 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 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
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
稍盖酒杯,表示谢绝。
进入 21世纪以来,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 ,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源 ,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 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
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
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 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
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
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
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
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
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 ,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
用的化学产品; 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 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
“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 ,
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 也不是为了营养 ,有
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 但在西方的理性
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 , |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 ||||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 | ||||
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 ||||||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 ||||||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 | ||||
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 | ||||
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 |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 ,肯定 | ||||
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 ,调 | ||||
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 | ||||
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 |
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
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 | “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 | ||||||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 ,鱼就是鱼, | 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 |||||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 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 | 西方 | |||||
人奉行的是分餐制,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 , | 缺少 | |||||
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 |||||||
5.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 , | 音乐上 | |||||
讲究“和乐”、“唱和”, |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 | 。 | |||||
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 | ||||||
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 | 。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 | ||||||
都要用 | |||||||
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美味的产生, | 在于 | |||||
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 | 3”甚至更多。总之,西 | ||||||
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 ,当然, |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 几千年来的东西 | ||||
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 | 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 | ||||||
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 | |||||||
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 | 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 ,而中国菜馆也 | |||||
开遍了全世界。 |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
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
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 | ||||||
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 | ,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 | ||||||
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 , |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 | ||||
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 , |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 |||||
例证。当今许多西方人, |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 | |||||
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 “不吸烟不 | |||||
喝酒”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 | , | 尽管他 | |||||
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 | 不彻底性 | ||||||
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 ,提 | |||||
高民族人文素质。 | |||||||
3.座位的排序 | |||||||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 , | 两边为偏座。 | |||||
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 ,其余客人按顺序坐 | |||||
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 | ,男女主人分坐两端 | ,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 |
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 | ,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 | |||||
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 ,即 | |||||
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 | 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 ,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 | 无私 | |||
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 家庭结构简单; |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 | |||
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 在跨文化交际中, | 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 | ||||
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 ,礼貌的举止 | |||||
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 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 |
6.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
“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
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
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
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 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 用餐时,一般主人会
说:“Help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
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 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
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 在客人在用餐期间, 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
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总结
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差异。 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
:
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而变得模糊。
中西方餐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使两者更趋于完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