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 第一单元 | 讨论记录、教学建议 | |||
教 材 分 析 | 第一单元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四篇课文、作文1、练习1组成。《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号召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第一朵杏花》教育孩子们要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养成事事求真求精的精神。《燕子》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古诗两首》选录了《江南春》《春日》两首赞颂描写春天的故事。加上建议春游的作文,整个单元洋溢着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 ||||
学 情 分 析 | 一个较难理解的地方是“红领巾的欢声笑语”这句话。孩子们一开始可能不会想到红领巾就是代表少先队员。这也难怪他们,因为这是修辞法中的一种“借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老师的点播和提醒。绝大多数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 ||||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 1、指导观察图画,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态度;观察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3、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从小增强环保意识。 4、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 ||||
重点 难点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北宋美文美段。 2、学会写文中的生字,认识绿线内的字,并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自主探究,并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4、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 ||||
教学方法 | 1、读书指导,和自主自悟相结合,充分落实好前置性训练。 2、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确实把“以生为本”的意识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大力发展奠定基础。 3、逐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 ||||
作业设置 | 第1课:1、抄写词语。2、抄写句子。 第2课:1、抄写词语。2、抄写句子。 第3课:1、抄写词语。2、抄写句子。 第4课:抄写古诗 | ||||
单元教学进度授课安排 | |||||
时间 | 教学内容 | 课时 | |||
第1周 | 《走,我们去植树》 | 2 | |||
第1周 | 《第一朵杏花》 | 2 | |||
第2周 | 《燕子》 | 2 | |||
第2周 | 《古诗两首》 | 2 | |||
第3周 | 《练习1》 | 2 | |||
第3周 |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讲评 | 3 | |||
备课组成员签名: 郭维香、徐桂华、宋姣、王静、董瑜
时间:2015.03.01
单 元 备 课
单元名称 | 第一单元 |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 1、指导观察图画,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态度;观察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3、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从小增强环保意识。 4、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
单元知识结构 | 第一单元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四篇课文、作文1、练习1组成。《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号召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第一朵杏花》教育孩子们要像竺可桢爷爷那样养成事事求真求精的精神。《燕子》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古诗两首》选录了《江南春》《春日》两首赞颂描写春天的故事。加上建议春游的作文,整个单元洋溢着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
教学重 难点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北宋美文美段。 2、学会写文中的生字,认识绿线内的字,并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自主探究,并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4、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
学生情况分析 | 一个较难理解的地方是“红领巾的欢声笑语”这句话。孩子们一开始可能不会想到红领巾就是代表少先队员。这也难怪他们,因为这是修辞法中的一种“借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老师的点播和提醒。绝大多数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
课时划分 | 《走,我们去植树》 2课时 《第一朵杏花》 2课时 《燕子》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练习1》 2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讲评 3课时 |
郭维香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徐桂华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似乎长大了,听得那么专注,朗朗书声那么动听,每一个学生都在用心投入地学习。
两节课上得都很顺利。《燕子》是一篇老课文,篇幅短,借对燕子的描写赞美可爱的春天。一开课,先指导了“燕”字的写法,接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说说小燕子的样子: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皮,剪刀似的尾巴,轻快的翅膀。顺势引入第一段,读出小燕子的机灵可爱。
第二段的教学侧重于理解“像赶集似地聚拢来”一句,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第三段阅读前创设情境:“我们就坐在绿草如茵的小河边,看到小燕子在空中飞翔,有的.....有的......”你能想像到小燕子怎样飞吗?学生提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字词:“掠”“沾”“一转眼”。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品味,使孩子们理解到燕子飞行的特点:轻盈、欢快、敏捷。
最后一段是全文很有诗意的段落,呈现了一幅安静的画面: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原野、清澈的河水、空中的细线和音符。比喻更增加了燕子与春天的美感。本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样引导学生促进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为什么用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
全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学生觉得比较投入,多数孩子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不足是段落间教学似乎还缺少更为精妙的过渡,全文体现了阅读的“整体到部分”的框架,而缺少再回到整体的回归,如对燕子整体特点的回顾,如果最后让学生再来说说是不是更好呢?
《燕子》教学反思
宋姣
《燕子》这篇课文以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中心,与微风、细雨、青草、绿叶、鲜花、柔柳等事物,购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
插图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色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等美丽的景色,所以上课伊始,我让同学们伴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很直观的感受春天的美景,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体会:如果图中没有小燕子这幅图将会是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如果没有小燕子,这美丽的景色只能是静态美,没有生趣,如果有了小燕子的加入,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让学生知道在课文中小燕子是很重要的,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小燕子。
这篇课文,我采用的是变序教学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先教学第二段,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段。第二课时教学一、三、四这三段,第三课时我采用拓展训练,这是因为第一段写燕子外形,第三段写燕子的飞行,第四段写燕子的歇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第二段则是 写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与描写燕子外形、飞行、歇息的关系不是很面密切,采用这种变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这篇课文融形象们美、意境美、文字美,音乐美于一体。所以我这堂课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抓住文章中几出“点睛之笔”,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燕子》教学反思
王静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放飞学生的想像——《燕子》教学反思:《燕子》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文章记叙了燕子从寒冷的北方回到南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为了过海,许多燕子献出了生命的情景,赞美了小燕子为了到达目的地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从学生若有所思的神情中,感受到了学生对燕子的敬佩之情,如何使这种敬佩得以升华?我想到了学生的想像,小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力,通过合理的想像,学生会感同身受,学生对小燕子的精神深为敬佩。针对这一点,我引导学生,以《我的第一次南飞》为题,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为一只在北方长大,今年要跟父母一同过海的小燕子,以小燕子的视角来再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并适当补充课文中没有的内容,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
在我的引导下,因为有话可说,学生很快产生了动笔的欲望,他们个个奋笔疾书。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天气越来越冷了,爸爸、妈妈更严格地督促我进行飞行训练。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有一天,我问爸爸:‘爸爸,能不能让我玩一天?’爸爸用翅膀拍了拍我的头,说:‘天气转凉了,我们马上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通往南方的路上有一个大海。如果你现要不努力练习,怎么能飞过去呢?’……”
在写到飞至半路,偶遇“船只”这一幕,学生又想像燕子竭力前飞的那种不懈努力,通过“燕子”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及伏在船只上休息之后飞与不飞的矛盾斗争也有学生想像到了,真让我感叹学生想像力的丰富。
但是,我也清醒地看到,这类化物为我式的写作方法,相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因此,我在安排训练时,让他们选取一个片断来写一写,既不因难度太大而望而却步,也有利于这部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