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单元
一、选择题
1. 如图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 稀有气体用作焊接保护气 B. 铜用作导线
C. 氮气用作食品防腐剂 D. 氧气用作医疗急救
3.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B. 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D. 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 食盐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5. 对于下列问题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
B.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 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说明氧分子数目减少了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6.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一定要加催化剂
C.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D. 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7. 观察与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下列实验对应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实验内容 | 操作或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 | 黑色固体是Fe2O3 |
B | 将氧化铜与炭粉混合高温加热 | 有红色物质生成 | 说明碳有还原性 |
C | 用烧杯取井水50 mL,加入少量肥皂水 | 搅拌,水面有浮渣 | 该井水是硬水 |
D | 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 | 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 分子间有间隔 |
8. 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纯净物的是( )
A. 合成纤维 油脂 B. 天然气 水银 C. 冰水 干冰 D. 医用酒精 碘盐
9.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氧气可通过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直接产生,该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属于分解反应
B. 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C.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为制取氧气提供了新方法
10.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而离子是静止的
B. 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
C. 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 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11.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④⑤
12. 下面所列各项中,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元素的核电荷数
C.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3. 地壳中含有的氧、硅、铝、铁。结合如图分析,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B. 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铝元素和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3O2
D.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 g
14. 下图依次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氧气和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其中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5. 分别取两份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其中一份(用a表示)直接加热制取氧气,在另一份(用b表示)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下列关于a、b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16.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稀有气体,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请用这些物质的序号填空:
其中_____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工业上生产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是_________,燃料燃烧也离不开它;_________虽然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是也有广泛的用途,如制造电光源等;_________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
17. 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或指出符号的意义:
(1)钾元素__________; (2)硫原子__________;(3)核内没有中子的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4)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5)三个硅原子_________; (6)铜离子__________;(7)2H___________; (8)P___________;(9)4Cl-___________; (10)Fe3+___________。
18. 建立微观和宏观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也让我们感受到化学微观世界的浪漫与奇妙。
(1)若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请按示例补充完成填空。
A.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2)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原子,则图中可以用来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可以是____________(按“反应物→生成物”的顺序,填序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3)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反应中钠原子或氯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
(4)由上总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
19. 下图中①、②为氧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氧元素属于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铝元素的质子数是_________。
(2)C粒子属于_________(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为原子,则X=________。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______(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
20.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图中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3)通过以上探究,你对所学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21.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完毕,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一种原因即可)。
(2)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B实验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2. 在实验室里,小明与同学欲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制取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并验证其有关性质。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点燃A中的酒精灯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待检验到B中氧气已收集满,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把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3)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且瓶壁上有水雾出现,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接着,将蜡烛从集气瓶中取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步骤和现象),证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4)小明同学发现装置C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将装置C改正后放入适量的药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即又开始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