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十二五”时期的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全球银行业也将由此而发生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一是去杠杆化将可能进一步延续,银行业的规模不可避免地会有所缩小。二是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会发生变化。 “十二五”时期世界各国会重新建构监管模式,这将导致银行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定位“十二五”时期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如何规划和推进中国银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
金融危机延续近三年,尽管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拯救措施,但各种消极因素依旧不断显现,以致于许多人认为后危机时代已经来临,“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也将由此发生变化。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由于本次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以下变革:一是世界消费和储蓄的平衡关系以及世界市场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实体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并购和产业重组浪潮将再次兴起;三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引致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革;四是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市场份额将会上升,世界经济结构非均衡格局有所改善;五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速,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将逐步形成。
对中国而言,美国高消费、低储蓄格局的打破,将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外需缩减、出口动能减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依赖内需,必须通过内需的增长来弥补出口的下降。同时,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将对中国带来严峻挑战。尽管目前中国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且产能很大,但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和减排压力也非常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因经济快速增长而产生的环境保护欠账不少。基于外部压力和内在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将会纳入“十二五”规划,成为中国的选择。从实体经济发展看,由于重归实业将成为发达国家的选择,所以,“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实体经济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遇到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有力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则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挤压。鉴于中国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不会在短期内退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继续得到提升,而且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的话语权将逐步增强。由此,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将逐渐被认可,“十二五”时期的人民币将有望成为国际货币,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分享国际铸币税,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而且将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和对外投资条件,扩展中资金融机构的成长空间,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十二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将可能发生以下演变。
1、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内需的扩大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2、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建设更为强大的工业体系依然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
3、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城市化将成为的战略选择,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由此带动内需的快速增长。
4、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成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5、在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将加快“加杠杆化”的进程。
6、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7、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审慎推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建。
二、“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如何改革发展
(一)加快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巩固和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
尽管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对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是比较小的。而且,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已经进入了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前十名并囊括了前三甲。尽管这种排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危机造成的短期效应,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基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演变的不确定性和中国银行业现有的发展水平,“十二五”时期要巩固和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必须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转型就是制度变迁,是用一种制度或制度安排来替代原有的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制度或制度安排。具体到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利润和价值增长的各种经营管理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指商业银行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营利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价值的增长。从本质上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营转型的方向就是要彻底摒弃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彻底摒弃高资本消耗、低产出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为基础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从内涵方面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既涵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财务结构,也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的变革。其中,结构调整是经营转型的核心,包括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等。完善机制是经营转型的关键,要充分运用机制的力量去推动经营转型,不仅要研究单个机制的完善,还要研究机制之间的相互推动。控制风险是经营转型的根本,经营转型的进度和深度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
从经营转型的目标看,最根本的目标是构建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具体而言,成功的经营转型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提供全面、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财富稳步增长,推动中国金融业持续性发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外一些知名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适应金融全球化,加快“走出去”的发展步伐。
首先,这是提升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的一些商业银行虽然也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拥有营业性分支机构,但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还很有限,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总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还不到4%,远低于欧美大型银行40%左右的水平;而且业务范围有限,客户基础薄弱,还没有充分融入当地市场成为主流银行。在即将到来的国际银行业“战国”时代,如果中国银行业不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将难以赢得生存发展空间。其次,这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三)进一步强化和改进银行监管,确保中国银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更新银行监管理念、健全监管制度,找准监管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完善监管措施、区别对待金融衍生业务。要改变重事前准入、轻事后监管的严进宽管模式。除对需要审慎发展的投机和虚拟性较强的金融创新业务实行审批制外,大量的业务准入可以通过建立事后监督控制机制,实施动态监控,集中防范创新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坚持严格的跨业监管、跨境监管,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优化监管环境,提升金融消费者认知能力。既要明确“一行三会”的功能和职责,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重叠,又要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完善金融创新监管协调机制,避免监管空白和监管缺位,不断增强监管的敏感性、及时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四)进一步强化和改进银行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化风险管理。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和实施明确的风险战略,强化制度和风险文化建设。
2、加强资本管理。要高度重视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自主地用有限的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无限扩张,加快运用RAROC或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强化分支机构对风险资产的自我约束,强化资本有限性和有偿使用的观念。
3、强化盈利结构管理。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要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引导业务健康发展,通过发展零售业务优化业务结构,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优化客户结构,通过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主动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具体而言,在客户选择上,对公业务从主要依赖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向优质大中小客户协调发展转变。在资源配置上,从以规模主导的经营模式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真实利润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在业务结构调整上,从以对公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向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的业务结构转变,在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大公司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之间形成相对平衡的业务结构,通过产品创新、渠道整合、联动营销等方式实现业务的协调发展。在收入结构上,从传统风险收入为主体的盈利结构向以风险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业务结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