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一个人拥有健康,未必拥有一切;但是,假如失去健康,必定失去一切。因此,健康既是最寻常的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播健康理念,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从今天起,本版特开辟“健康之道”专栏,为读者提供权威、贴近、实用的中西医科普知识及养生健身方法。
俗话说:“自古名医多长寿”。从本期开始,我们先推出“国医大师 谈养生”系列文章,这些“国医大师”年至耄耋,精神不老,足见养生有道。其共同的体会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序,适度锻炼,动静结合,心胸开阔。希望“国医大师”的养生经验,能让更多人走进健康的殿堂。
中医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养心是保持脏腑功能健康运行的基础,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的功能,且损伤形体,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由于“心主神明”,故调神即养心。中医养神强调的是“静养”,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安宁。
心胸豁达少动怒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调节七情要逐步做到心胸豁达,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才能保持内心平静。我一生较乐观,爱开玩笑,也很少动怒,“发怒是对自己的惩罚”。
学会打坐去杂念
即通过静坐、入定、冥想等方法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打坐的要点是:双腿交叉盘坐,上身自然放松,头位正直,自然闭目,含胸拔背,两手置于腹前相互轻握,也可双手自然垂放于两腿上,上半身稍向前倾。舌尖轻抵上腭,自然闭口。坐正后,全身放松。不加意念,约50次呼吸即可。晨起、入睡前或在旅途奔波中都可用此法助安神。练太极拳与八段锦也能使心境平和。
寄寓书法让心静
多年的书法练习,让我一提起毛笔,便能很快让心情安定下来,甚至达到“入静”的状态。当然,琴、棋、画等也有此等功效。只要投入进去,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热水浴足助睡眠
调养心神,必须注重睡眠质量;要想睡眠质量高,必须坚持早睡早起,作息规律。为保证高质量睡眠,我喜欢用温热水浴足,浴足过程中同时用双手按摩、揉搓脚背及脚心,最好以劳宫穴摩擦涌泉穴,加速脚部的血液循环,以产生温热感为度,每次10—30分钟。有时,还用一些药材煮水泡脚,具体药物是:怀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夏枯草1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
常吃瓜果益处多
我比较喜欢吃橙子与榴莲,夏天则适当吃些苦瓜。这些果蔬对养心有帮助。研究表明,经常吃橙子的人,猝死发生率较一般人低;榴莲则具有温养心肾的作用,若吃后有上火感觉,可进食适量山竹以解其温热;夏天适当吃苦瓜则可以清心火。
邓铁涛,生于1916年,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医大师谈养生(二):用心体会食物之美
合五味 养五脏
在日常饮食中,要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合五味”的原则,即食不可偏,杂合而食,这样才能营养全面。食物的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要与人体的五脏相宜,还需要考虑五脏的虚实、五行生克补泻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等诸多因素。
五脏之中,心需要苦味之物滋养,肺需要辛味之物滋养,肝需要酸味之物滋养,脾需要甘味之物滋养,肾需要咸味之物滋养,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宜的缘故。“合五味”可不是简单地五味杂仓,并不是把各种性味的食物混合食用,而是强调要注意将性味相宜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
饿才吃 食不盲
养成饮食规律固然重要,但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或过分强食,脾胃亦会受伤。所以要分清楚到底是哪里饿,眼睛饿了看一看,舌头饿了舔一舔,肚子饿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让身体既不处于过饱的状态,也不处于过饥的状态。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节中的“食饮有节”的原则,进食定量、定时。
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可以带给你美味。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来倾听,也需要你用心来搭配。这就是在用餐过程中需要注意“食不盲”,吃饭专心,心平气和,脾胃才能不受过怒、过喜、过思、过悲、过恐的负面情绪影响,而专心发挥其消化食物、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吃暖食 忌生冷
在日常饮食中,不吃生冷的食物,因为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困扰,暖食对它最有益。暖可温暖脾胃,增加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不是烫,也不是凉,食物既不可以烫口,也不能凉胃,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
生冷的食物不仅仅只局限于冰激凌、冰棍和一些甜品上,还包括未煮熟的食物和凉拌的菜肴,以及性寒凉的食物,这都应该算在“生冷”之内。大部分食品是不宜生吃的,特别是肉类,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食用才好,这样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煮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按摩腹 促运化
“欲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与寒”。其实成人也是一样,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吃饭以“七分饱”为宜,不仅为了体形的美,更为了健康。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怎么办?可以按摩腹、促运化。
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摩腹可以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息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程莘农, 生于1921年8月,江苏省淮阴(今淮安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国医大师谈养生(三):有大德可得其寿
仁德敬业者寿
只有良好的人生态度才能应对各种社会压力,保持心情舒畅,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基础。我认为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追求,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不断深入探索,充实和提高技术和学术水平,从而更好地奉献于社会和大众,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生命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古人说“知足者常乐”,遇事不斤斤计较,就会感到快乐,少有烦恼。淡泊名利,心存仁德之心,与人为善,心存善良,绝无害人之心,这些都有利于自己在复杂的功利社会中始终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不因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而大悲大喜。孔子谓“有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这或许也是历代仁德者长寿居多的原因所在。
适量饮酒者寿
适量饮酒有益于身体,饮酒过量则伤人不浅。如果经常大量酗酒,又没有菜肴参与平衡,便会蒙蔽心神,扰动气血,引起醉酒,伤人更甚。我喝酒的原则是“适量”,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同事师生共聚,我会喝上一两杯白酒以助兴,其乐融融。夏天会喝些啤酒,冬天则是江浙一带的习惯,以适量的黄酒、米酒为主,既能解除白天工作之疲劳,又能养心安神利于入睡。
常饮茶者寿
传统中医认为茶能解渴提神。中医治疗头痛的名方川芎茶调散就含有茶。现在研究发现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丰富营养成分,茶能防治多种疾病,包括抗衰老、防癌、抗癌等。在临床上我也常把茶作为一种治疗药物。几十年来,我在工作的时候,常泡茶一杯,随时饮用,既可提神,又能保健,但晚饭后我是很少饮茶的。冬天多饮红茶,夏天常饮绿茶,春秋则以花茶为主。
起居有常者寿
“起居有常”是历代中医所倡导养生基本准则。具体而言,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寿。《黄帝内经》尝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里的形与神包含了精神、体质状态两个方面,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身无大恙。尽可能主动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制度,自觉顺应四季气温的变化,积极进行自我调摄,包括饮食冷热、穿衣厚薄等方面。
周仲瑛,1928年8月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之一。
国医大师谈养生(四):顺应天时 知足忘忧
读书赏乐调神宽心
根据我多年的体会,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神的良策。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欲解除诸般烦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则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知识,就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够妥善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减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宽松和安慰,起到不养而养的作用,这也是养神的一个方面。
我爱看戏,爱听音乐。生活、工作、学习,虽然很紧张,但并不枯燥,亦不单调,精神上也很舒畅,这与多兴趣的调节作用不无关系。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亦皆染指。利用这些爱好,可以使精神负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减少疲劳,使脑力得到适当地休息。此亦养神之一法也。
调节衣着注意保温
人之生机,随春夏而生、长,随秋冬而收、藏,这种周期性活动,是一种生命的规律性,故必应之而行,则人体安和。我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节衣着,尤其注意保温。若不慎审,偶或感冒,立即服药,可致即已。若迁延时日,一则拖延难愈,二则常可诱发他病。
另外,每出行带衣较多,可防天气突然变冷。《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特别强调阳气的重要意义,我亦注意此事。因阳气一伤,则防卫无力,阳气一失,则生机立危;阳气竭尽,则孤阴难存。故需注意加以保护。
知足常乐不求奢华
所谓知足,非谓不求上进,不求提高,不求发展也。就是说对一般的现实生活条件,自当满足。我之一生,从不放弃奋斗目标,也不去追求不必要的奢望,这就是我在物质生活方面坚守的原则。因此,也就不会有过多的烦恼。忧患与安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在于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
忙里偷闲合理安排
人之生也,瞬息而逝,欲有所为,忙亦必然。然而人的精力与体力,毕竟有限。这就需合理的安排,才有可能既不伤体亦不劳神。我在青少年时期,农忙季节下田劳动,都带一本书在休息时读。工作忙碌时,休息时间可读提神的书;阅读专业书劳累时,可以改换专业外的书。兴趣的交替,兴奋点的转移,日久自成习惯,既不劳累,又可休息。
张灿玾,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荣成人。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