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将正确选项涂在机读卡上)
主义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 秦朝创立以后被历代王朝沿袭。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1——6题
1.秦始皇建立的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 制定繁复缜密的法律
C. 设三公九卿 D.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增设机构,加强了集权 B. 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C. 明确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 综合汉魏以来官制,防止了割据
3.我国封建主义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是在
A. 明太祖时 B. 清康熙帝时
C. 清雍正帝时 D. 清乾隆帝时
4.科举制是主义集权制的重要一环 , 北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 其表现不包括
A. 严格考试程序 B. 增加考试科目
C. 殿试成为定制 D. 大增录取名额
5.封建主义集权政治发展的趋势是①皇权逐渐加强 , 相权逐渐削弱②权力逐渐加强 , 地方权力逐渐削弱③职能部门权力逐渐加强 , 宦官权力逐渐削弱④文官权力逐渐加强 , 武官权力逐渐减弱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6.随历史的发展 , 封建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 , 明清时期有不少进步思想家对其进行猛烈抨击 , 其中黄宗羲
A. 反对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B. 指责君主是 “ 天下之大害 ”
C. 主张 “以天下之权 , 寄天下之人” D. 提倡“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府兵制与募兵制是我国古代两种基本的兵制。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7——10题
7.隋朝府兵制的特点是
A.“ 寓兵于农 ”、“ 兵农合一 ” B. 胡人当兵 , 汉人务农
C. 军民异籍 D. 一人当兵 , 全家人入军籍
8.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的措施不包括
A. 增加军府数量 B. 兵将平时分离
C. 军民不再异籍 D. 军费由府兵负担
9.导致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 唐玄宗时政治 B. 府兵不断逃亡
C. 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D. 均田制的破坏
10.与府兵制相比 , 唐朝募兵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A. 增加了百姓兵役负担 B. 增加了财政开支
C. 削弱了战斗力 D. 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 , 尽管多次出现局面 , 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11——15题
11.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集权的削弱 B. 地方势力的膨胀
C. 少数民族的崛起 D.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12.辽、宋、夏、金时期的局面 , 实际上是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的结果
C. 藩镇割据的延续 D. 国家由到统一的过渡
13.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 “千古一帝 ”, 主要是因为他
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 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 修筑了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
14.自宋初以后 , 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 , 其原因主要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C. 政治制度的改革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5.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 , 从根本上说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 , 军事力量强大 B. 忽必烈善于谋略 , 政治经验丰富
C. 采行汉法 , 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 D. 推行民族分化 , 维护蒙古贵族
中国古代史上多次出现治世和盛世的局面。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16——17题
16.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出现的下列原因 , 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汉初 “ 休养生息” 取得成效 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17.对封建盛世局面的下列认识 , 最准确的是
A. 政治清明 , 府库充实 , 百姓家给人足
B. 封建剥削大大减轻 , 农民负担微不足道
C. 集权加强 , 封建国家呈现大一统局面
D. 农民的辛勤劳动 , 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关键
对官吏的监察和考核 , 是封建吏治的重要内容。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18——21题
18.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 履行监察职权的是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丞相 D. 九卿
19.下列地方和部门中 , 履行监察职权的有 ①刺史②提刑按察使司③通判④承宣布政使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④①②
20.唐玄宗统治前期 , 针对官多吏滥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包括①精简官吏②定期考核③强化监察系统④增设考核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1.下列改革中 ,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是
A. 王莽改革 B. 北周武帝改革
C. 庆历新政 D. 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的改革运动 , 不管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 都会遇到阻力。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22——23题
2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 , 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农田水利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
2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措施过多 , 没有切中时弊 B. 用人不当 , 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C. 触犯官僚 , 遭到强烈反对 D. 君主易位 , 保守派上台主政
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 往往能够影响对现实政治的抉择。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24——25题
24.秦、隋均因而短暂灭亡 , 其共同的表现主要有①徭役繁重②刑法严酷③奢侈腐化④赋税沉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④①②
25.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 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兴亡。为广揽人才 , 他
A. 创立 “自荐 ” 求官制度 B. 设集贤院 , 广聚学者
C.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 D. 令臣下 “ 广开耳目 , 求访贤哲”
我国首都北京历史悠久 , 并且是 2018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请回答26——28题
26.下面是北京不同时期的称谓 , 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渔阳②蓟③中都④涿郡⑤大都⑥京师
A. ①②④③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②①④③⑥⑤
27.北京作为全国性封建王朝的都城开始于
A. 秦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28.明成祖于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 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 B. 北京是主要的粮食产区
C. 有利于对外交往 D. 北京历史悠久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明新农具 , 或对现有农具进行改进 , 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29——30题
29.史载 :“ 水激轮转 , 众筒兜水 , 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 , 日夜不息 , 绝胜人力。 ”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 东汉 B. 曹魏 C. 唐朝 D. 北宋
30.下列生产工具 , 了人力的是
A. 水排、筒车 B. 水排、翻车 C. 翻车、曲辗犁 D. 耧车、筒车
土地兼并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31——33题
31.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B. 统治阶级的重农抑商
C. 封建国家赋税制度的变化 D. 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2.土地兼并的最主要危害是
A. 威胁财政收入 B. 激化了阶级矛盾
C.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D. 导致地方割据
33.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 , 其根本目的是
A. 土地兼并 B. 增加收入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巩固封建统治
货币的广泛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34-36题
34.我国封建社会使用的铜钱长期以圆形方孔为统一样式。这种统一样式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始于
A. 春秋 B. 战国 C. 秦朝 D. 西汉
35.开元通宝始铸于
A. 唐高祖时 B. 唐太宗时 C. 武则天时 D. 唐玄宗时
36.明朝 “ 一条鞭法 ” 规定了赋役征银的办法 , 其积极意义在于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③增加了封建的财政收入④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但发展十分缓慢。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37——38题
37.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依据是
A.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B. 雇佣关系的出现
C. 手工工场规模的扩大 D. 机器生产的广泛使用
38.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本因素是
A.封建关卡林立 B. 的闭关
C.科学技术的落后 D. 腐朽的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政权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39——44题
39.秦朝管理珠江流域和北方边郡的相同措施有 ①军事征服②设机构管理③迁徙人民杂居 ④建筑防御工事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0.最早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的政权是
A. 秦朝 B. 西汉 C. 蜀汉 D. 唐朝
41.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 黑水都督府 B. 西域都护府 C. 北庭都护府 D. 安西都护府
42.清朝时对的管辖加强 , 主要表现在 ①设立宣政院②建立僧官制度 ③设置驻藏大臣④册封和班禅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3.清代管辖今乌苏里江、库页岛一带的行政长官是
A. 黑龙江将军 B. 吉林将军 C. 盛京将军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44.纳入清朝版图后 , 清管辖的省级行政机构是
A. 府 B. 省 C. 福建省 D. 澎湖巡检司
唐朝和清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相关知识 , 回答45——48题
45.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 , 贱夷狄 , 朕独爱之如一。 ”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与吐蕃和亲 , 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 在东突厥建都督府 , 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6.唐朝一反前代 “ 贵中华,贱夷狄 ” 的传统方针 , 而 “ 抚九族以仁 ” 。这说明唐朝
A. 主要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问题 B. 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
C. 各民族政权一直和睦相处 D. 通过册封巩固边防
47.文成公主入吐蕃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使吐蕃与唐盟约“ 患难相恤 , 暴掠不作 ” B. 使吐蕃和唐 “和同为一家 ”
C. 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 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48.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不同于以前的是
A. 少数民族贵族的威胁 B. 北方民族的骚扰掠夺
C.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D. 地方割据势力的叛乱
49.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
A. 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B. 乾隆帝开明的民族
C. 独特的宗教信仰 D. 强烈的民族意识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十分发达。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49——51题
50..有关汉朝 “ 丝绸之路 ” 的说法 , 正确的是①张骞通西域后开通②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③因丝绸是主要贸易商品而得名④主要运输工具是骆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1.唐朝时 , 我国海路交通最远可达
A. 马来半岛 B. 印度半岛 C. 波斯湾 D. 红海
唐朝时同中国交往的有七十多国 , 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52——54题
明清两代实行闭关。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
52.有关闭关的准确含义是
A. 严格对外交往 B. 禁绝对外贸易
C. 封闭国门、固守疆土 D. 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
53.明清实行闭关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本国商品市场 B.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C. 防止外敌人侵 D. 维护封建统治
54.闭关的主要危害包括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佛教起源于印度 , 后传入我国 , 对我国影响很大。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55——57题
55.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始于
A. 西汉初年 B. 西汉末年 C. 东汉初年 D. 东汉末年
56.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与佛教盛行有关的文化现象是①志怪小说产生②宗教画流行③石窟艺术发展④范缜无神论思想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7.隋唐时期 , 佛教的地位与下列哪一组宗教大体相当
A.道教、儒教 B. 教、景教
C. 道教、教 D. 儒教、景教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根据所学知识 , 回答58——60题
58.与先秦文化相比 , 秦汉文化的新特点包括①统一与多样化相结合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④气势恢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9.能充分体现秦汉王朝恢弘气势的是①万里长城②秦陵兵马俑③《史记》④马王堆帛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0.两汉时期 , 古代宗教发展形成的新格局是
A. 佛教传入 , 道教产生 B. 儒、佛、道三教并行
C. 佛教、教传入 , 道教产生 D. 儒法并用 , 外儒内法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投降,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处理东突厥的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吾民,永控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比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督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将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到灵州,分突利故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将讨论中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例出。(9分)
(2)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其怎样的作风?(6分)
62.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 :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 ( 绕线车 ) 、调丝丰、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 ( 明 ) 神宗时 , 吕坤在奏疏中说 :“洮兰之间小氏 , 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 , 提花染色 , 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 ,“县不产米 , 仰食四方 , 夏麦方熟 , 秋天自登 , 商人载米而来者舶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 , 而昧于织 , 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 , 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 , 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 , 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未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 每一下机 ,人争鬻之,” 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 “机工” 的 “机户”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8分)
(2)说明上列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7分)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6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充分肯定了15世纪之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同时指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指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据此回答:
(1)列举出6世纪至14世纪中期我国领先世界的五项科技成就。(5分)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怎样传入欧洲的?(4分)
(3)结合封建社会的状况分析古代文明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6分)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9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6分)
高三历史月考试卷答题纸 2018.1
题号 | 一、选择题 1——60 | 二、材料解析题 | 三、问答题 | 总计 | ||
61 | 62 | 63 | ||||
得分 |
(2)
62.(1)
(2)
63. (1)
(2)
(3)
.
参
一、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C | C | B | B | B | A | C | D | D | D | A | B | C | C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B | C | A | A | A | C | C | C | A | D | C | B | A | C | A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A | B | D | C | A | B | B | D | C | B | B | C | B | C | B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B | D | C | D | D | C | A | D | D | B | D | A | A | B | A |
②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官职,还告诫他们守法。反映了唐太宗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的作风。(6分)
62. ①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高;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市场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8分)
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
63. (15分(1)隋唐: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僧一行制定的实测地球子午线;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5分)
(2)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在12世纪时传入欧洲;指南针和火药在13世纪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后欧洲。(4分)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难以产生对科技的需求,也不利于科技的推广和运用;高度集中的君主制度,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以及八股取士的文化统治,严重阻碍了科技及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闭关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正常交往。(6分)
. (15分)
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3分)
性质: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2分)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2分)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分)
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2分)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2分)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