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名称 | 基于51单片机的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
学生姓名 | 专业班级 | 学号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现代电子产品中,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仪器设备、家用电器、电子玩具等等方面,直流电机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家熟悉的录音机、电唱机、录相机、电子计算机等,都不能缺少直流电机。所以直流电机的控制是一门很实用的技术。直流电机,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几相绕组的步进电机、永磁式换流器直流电机、伺服电机、 两相低电压交流电机。 直流电机具有良好的启动性能和调速特性,它的特点是启动转矩大,最大转矩大,能在宽广的范围内平滑、经济地调速,转速控制容易,调速后效率很高。与交流调速相比,直流电机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随着大功率晶体管的问世以及矢量控制技术的成熟,使得矢量控制变频技术获得迅猛发展,从而研制出各种类型、各种功率的变频调速装置,并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适用范围:直流调速器在数控机床、造纸印刷、纺织印染、光缆线缆设备、包装机械、电工机械、食品加工机械、橡胶机械、生物设备、印制电路板设备、实验设备、焊接切割、轻工机械、物流输送设备、机车车辆、医疗设备、通讯设备、雷达设备、卫星地面接受系统等行业广泛应用。高性能的交流传动应用比重逐年上升,在工业部门中,用可调速交流传动取代直流传动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尽管如此,我认为设计一个直流电机调速系统,不论是从学习还是实践的角度,对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都会产生积极地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热情。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由于直流调速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启制动、正反转及调速等性能,目前在调速领域中仍占主要地位。按供电方式,它可分交流机组供电、整流供电和晶闸管供电三类。其中,晶闸管供电的直流调速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在国内外已取代了其他两种供电方式。 19年A.Schonung和H.stemmler首先提出把PWM技术应用到电机传动中,从此为电机传动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局面。进入70年代以来,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速度快、功能强、可靠性高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已经商品化,把电机控制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简称微机数字控制)成为现代电气传动系统控制器的主要形式。PWM常取代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功率输出控制,其中,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室最常见的应用。通常PWM配合桥式驱动电路实现直流调速,非常简单,且调速范围大。在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中,主要使用定频调宽法。 本文主要研究直流调速系统,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控制电路设计部分、主电路设计部分及显示电路设计部分。长期以来,直流电动机因其具有调节转速比较灵活、方法简单、易于大范围内平滑调速、控制性能好等特点,在传动领域占有一定地位。 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设计对基于51单片机的直流电机 PWM 调速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出发,逐步建立了单闭环直流 PWM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用微机硬件和软件发展的最新成果,探讨一个将微机和电力拖动控制相结合的新的控制方法,研究工作在对控制对象全面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控制部分展开研究,它包括对实现控制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的探讨,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探讨等内容。在硬件方面充分利用微机外设接口丰富,运算速度快的特点,采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措施,实现对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的控制。本设计将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和提高调速性能的方法。在微机控制方面,讨论显示、PWM、H桥、霍尔元件测速的原理,并给出了软、硬件实现方案。该方案以驱动芯片与一些外围电路。通过实时测试,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此调速系统可获得快速、精确的调速效果。 | |||||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导师提供的部分资料和网上的相关素材,经过认真学习,分析,整理后,确定本次毕业设计采用51单片机对整体系统进行设计研究。用单片机控制晶闸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这种电路由于工作在管子的饱和截止模式下,效率非常高。本次毕业设计我们采用了定频调宽方式,因为采用这种方式,电动机在运转时比较稳定;并且在采用单片机产生PWM脉冲的软件实现上比较方便。且对于直流电机,采用软件延时所产生的定时误差在允许范围。 | |||||
四、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1] 贾宗璞,许合利. C语言程序设计.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 [2] 余发山,王福忠.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孙建忠,刘凤春. 电机与拖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杨凌霄.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5] 陈隆昌,阎治安,刘新正. 控制电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6] 艾永乐,付子义.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中国电力出版社 [7] 王兆安,刘进军. 电力电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 余发山,郑征,王清灵等. 自动控制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9] 林渭勋.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262—265 [10] 邓星钟.电力传动控制[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1] 郭海英.微机控制PWM 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2] 潘新民.微计算机控制技术.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3] 田云史洁. 基于51单片机的直流电机调速的方法. 鸡西大学学报 [14] 杨怀林. 基于MATLAB/Simulink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J].佳木斯大学学报 [15] 王晓明. 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6] 谢世杰,陈生潭,楼顺天.数字PID算法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中的应[J]. 万方数据库 [17] 李维军等著.基于单片机用软件实现直流电机PWM调速系统.抚顺.113001 [18] 基于51单片机多通道直流电机调速设计.四川广汉.618307 [19] 沈凤龙.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辽宁丹东.118003 | |||||
五、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1. 第5周 (03.25-03.08) 确定毕业设计题目 2. 第6—7周 (03.08-04.19) 搜集有关资料,书籍;开题报告 3. 第8—10周 (04.20-05.08) 完成单片机调速系统的主体设计构造 4. 第11-12周 (05.09-05.22) 完成单片机调速系统的总体设计 5. 第13周 (05.23-05.29) 整合前后部分仿真,整理论文并进行第一次审核 6. 第14—15周(05.30-06.15) 最终审核,修改,打印封装,毕业设计结束 | |||||
六、指导教师审批意见(对选题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进度安排做出评价,对是否开题做出决定):
指导教师: (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