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2018年中考文言文复习(全)(学生练习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45:52
文档

人教版2018年中考文言文复习(全)(学生练习版)

2018年中考文言复习资料(全)(表格式)(学生练习稿)《论语五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说:2、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6、温故而知新故:新: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课文问题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
推荐度:
导读2018年中考文言复习资料(全)(表格式)(学生练习稿)《论语五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说:2、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6、温故而知新故:新: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课文问题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
2018年中考文言复习资料(全)(表格式)(学生练习稿)

《论语五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习: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三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

6、温故而知新

故:                       新: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课文问题
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
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

溪行落英缤纷
甚异之豁然开朗
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怡然
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绝境
不复出焉无论魏晋
延至其家处处志之
欣然前往无问津者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后遂无问津者。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用原文)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陋室铭(刘禹锡)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6、何陋之有?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爱莲说(周敦颐)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一、解释答案
1、重岩叠嶂

2、夏水襄陵
3、乘奔御风
4、素湍绿潭
5、不见曦月
6、霜旦

7、飞漱

8、属引凄异
9、或王命急宣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良多趣味
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                 俱: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                   竞跃:

欲:                   沉鳞: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
二、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三、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记承天寺夜游》 (宋朝  苏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                        盖:

5、月色入户

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             和                的情怀。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
2、援疑质理  

援:                质:

3、益慕圣贤之道 

慕:
4、俟其欣悦

俟: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                 覆: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逾约: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优越地方: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苦乐观: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马说    韩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道:

2、执策而临之

策:               临:

3、其真无马邪

其:     
4、其真不知马也

其: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材: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等:

9、才美不外见

见: 
10、故虽有名马

虽: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石潭记——唐 ( 柳宗元  唐宋家之一)

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               见:

3.为坻,为屿,为嵁

坻:               屿:                嵁: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5.佁然不动佁然: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               居:

7.隶而从者隶: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9.下见小潭下:
10.日光下澈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蛇: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寒:

16.记之而去

去:
二、句子翻译。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8.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30.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谪:
2)越明年越: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                         制: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                         其:

5)属予作文以记之予:                         以:

6)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                         胜状:

7)衔远山,吞长江

衔:
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                         晖: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10)前人之述备矣述:                         备:

1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                       极:

12)迁客骚人迁客:                       骚人:

13)霪雨霏霏霪雨:                       霏霏:

14)连月不开

开:                         国:

15)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                         去:

16)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                         集:

17)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汀:                 极:

18)宠辱偕忘宠:                         偕

19)把酒临风把: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古仁人:

21)或异两者之为

或:                         为:

22)

庙堂:                       江湖: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后:

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                         斯:                 归:

25)

若夫:                       至若:               嗟乎:

26)不以物喜以:                        心旷神怡  怡:

2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8)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35)【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2)百废具兴   具: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

2

3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4

3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4:

5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

6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7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

8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9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

10                                指:                       “退”指:                         

11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

12                                   指:                    “退亦忧”指: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一、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翼然临于泉上者
5.名之者谁
6.饮少辄醉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云归而岩穴暝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1.吾谁与归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14.休于树
15.山肴野蔌

16.宴酣之乐

17.非丝非竹

18.弈者胜
19.觥筹交错
20.颓然乎其间者
21.树林阴翳

22.鸣声上下

23.太守谓谁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

3.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2、

3、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4、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5、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6、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
7、写夏景的句子是:

8、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9、写冬景的句子是:

10、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1、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12、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利:                      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                      郭: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池:                      兵革:

委而去之    

委:                      去: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                      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                      国:            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                    失道: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
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

人恒过
傅说举于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后作

苦其心志征于色

劳其筋骨发于声

锇其体肤而后喻

空乏其身法家拂士
乱其所为入则
所以动心忍性

出则
曾益其所不能

 句子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
4、贤者能勿丧耳

勿丧:
5、蹴尔而与之

蹴: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                  何加:

8、妻妾之奉

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与: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字词注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纳: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有:

朝服衣冠,窥镜。    

服:                  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                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私: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市朝: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
句子翻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课文问题
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文档

人教版2018年中考文言文复习(全)(学生练习版)

2018年中考文言复习资料(全)(表格式)(学生练习稿)《论语五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说:2、吾日三省吾身日:三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6、温故而知新故:新: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课文问题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