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45:27
文档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姓名学校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2、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体悟、思考、讨论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2.找出并品读相关词句,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推荐度:
导读姓名学校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2、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体悟、思考、讨论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2.找出并品读相关词句,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姓   名

            

学 校

   课   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2、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朗读、体悟、思考、讨论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教学难点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      

2. 找出并品读相关词句,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步  骤

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传说表现了古人飞天的梦想。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能亲眼目睹这飞天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初读感知,检测预习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耸 (sǒng) 入云天   喷 (pēn) 射  

横亘 (gèn)      橘 (jú) 红     

翌 (yì) 年     苛 刻 (kē kè)   

三、整体感知课文

分析文章结构

(1-3)导语“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26)主体新闻背景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27-29)新闻事实“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30)结语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四、思考探究

探究1、导语部分包含哪些新闻要素?谈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时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人物:杨利伟

事件: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

表达效果: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议论抒发自豪感和赞美之情。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探究2、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1、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人们对“飞”的动作的联想;“航程”又让读者感受到我国航天历史的发展过程。2、内涵丰富。(1)表达了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取得了神五发射成功;(2)紧扣文章主体部分内容——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一个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探究3、主体部分回顾了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探究4、怎么理解“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这里的“春天”不只是自然界的“春天”,更是中国政治思想上的“春天”和航天事业的春天。从此,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探究5、 文中引用美国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媒体评价具有权威性,同时也突出了我国神五飞天的深远影响。

探究6、 新闻报道中有很多精确的时间、数字等,说说其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等,能体现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也符合航天精确的时间要求,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时也可以渲染当时人们紧张急切渴盼的心理,传达出激动和欣喜之情。 

探究7、文章的题目可以改成“神五飞天”或者其他类似的内容吗?

文章虽然报道了神五发射的过程,但由于返回要到第二天,也就是21个小时以后。至编辑定稿到刊发前,神五还没返回,所以作者在选材上,只选取了“飞天”这一辉煌的历史画面,予以报道。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体现了新闻选材的目的性和时效性,也很契合文章题目所涵盖的内容。

探究8、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尘封:搁置太久,被尘土盖住。这句话是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因为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当时的政治等原因,只是处于设想计划和论证中。

五、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这篇新闻把更多的篇幅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

明确:(1)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

六、作业:

观察身边事,根据一定事实,写一则新闻消息,字数在100~300字左右。

七、结束语:

在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时,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了,我们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作为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我们要更有担当,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梦想一一实现!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结合预习处理

找出相关段落,学生分析概括。

筛选信息,提炼概括

筛选信息,提炼概括

学生把握作用题的答法

探究标题的含义

体味本文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把握新闻文体的特点。

写作练习,学写新闻。

激发学生对于作者和本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预习的良

好学习习惯。

梳理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

概括的能力。

在思考、讨论中体会本文语言的

魅力。

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现实。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

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学以致用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鼓励学生树立远

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文档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姓名学校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2、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体悟、思考、讨论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2.找出并品读相关词句,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