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厌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厌学人数随年级升高呈快速增长趋势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和反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厌学的具体表现,分析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学生 厌学问题 研究 对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指最适合考试)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
这表明,从教育到教学都需要来一场大变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和最危险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因素。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期内在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强化作用,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式自己等等,都回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
(1)社会原因
据调查,54%的学校周围的网吧,5%学生“经常去玩”,25%的学生认为“挺有意思,向往玩。“想参加和参加的两项合计为”11.9%,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影响是一个决不用忽视的问题。可以说网吧,歌厅,录像厅,游戏厅等活动场所对学生的诱惑太大了,只是一些学生不顾雪仗,学校的反对,我行我素,时间一长,必然跟不上同学们学习的时度,实验学成为必然的结果。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本质原因。
(2)家长和教师的原因
首先,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有些家长,自己也在某方面自己非常优秀,也把非常高的标准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就可能导致希望值过高,超越了孩子所能达到的标准,孩子努力了,长久地没有什么效果,就会出现惭愧自负的心理。这种心理长时间得不到解脱,就会产生极大的压力,从而形成心理疲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规定70分为及格分,90分为优秀分,不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是否进步,也不问学生原因,反正及格分一下都要受到惩罚,从而造成众多学生成了失败者。于是,所有班级活动中的精彩镜头,特写镜头都留给了少数的班干部和教师心目中的“优等生“,他们是成功者,而大多数普通学生由于总是缺乏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总是体验着努力也没有用的失落感,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出现了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厌学。最后,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有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感兴趣,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见到学生就烦,因为对学生的态度冷漠和粗暴,特别是对学习差的学生。学生见了老师如同老鼠建了毛,教师和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产生情绪。可见,老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3)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及关系差,经常与学生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有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教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学生们再对他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学情绪就会产生。如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学生,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有效地控制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年少好动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2)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3)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与学生成为朋友,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
(4)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生厌学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随波逐流。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就社会而言,通过教育改革、就业改革给学生制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少一点思想压力,多一点进取精神,在公平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杰《湖南教育》
2.李伟言《言林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是落实减负的重要一环》
3.邓育红《江苏教育——警戒学校中的反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