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47:00
文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上)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词三首》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年10月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12《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0月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三)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
推荐度:
导读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词三首》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年10月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12《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0月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三)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四单元第12课 《古诗词三首》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19年10月6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课题:12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0月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堂评价表、导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字:祭  熏  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4)归纳主旨。《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4.板书设计:

               心事   死去元知万事空

示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收复失地

               遗嘱   王师北定中原日       统一祖国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二课时《题临安邸》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学习《题临安邸》

1.让学生跟着课文范读录音朗读古诗,把古诗朗读得流利。

2.讲解古诗。

(1)让学生说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绘了什么画面。

 诗句大意: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达官贵人,在西湖边吃喝玩乐,听歌看舞,这样悠闲的享乐生活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这句诗从杭州的美好景致写起: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这一切是多么繁华美好啊!

“西湖歌舞”在诗中指哪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他们在西湖边过着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

几时休这里用了反问,即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对贵族统治者的谴责。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句大意: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这些人竟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做卞州了。

诗中的“游人”与我们所说的“游人”意思是不同的,它指那些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顾国家的达官贵人。这一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生、不思国政的丑态。

3.归纳主旨。《题临安邸》全诗刻画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腐朽昏庸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4.板书设计

美景:    山外青山楼外楼

题临安邸              西湖歌舞几时休   忧国忧民

           抒情议论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学习《己亥杂诗》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时的情感。

2.讲解古诗。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生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答案)

诗句大意: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课件出示答案)

诗句大意: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3.归纳主旨。

     《已亥杂诗》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朝野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指出必须依靠巨大力量才能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第三层,说明这力量的来源是人才,朝廷应该破格录用人才。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4.板书设计。

             主张:九州生气恃风雷           

已亥杂诗                             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状:万马齐喑究可哀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  主备人:     投放日期 2019年10月6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0月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集体朗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歌曲《少年,少年》,图片。

   2.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视频

教师口述、播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教师提示:戊戌变法指1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代表作品:《饮冰室合集》。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矞(yù)矞皇皇 鳞爪飞扬   百兽震惶 奇花初胎   地履(lǚ)其黄 纵有千古  与国无疆 美哉(重点指导生字“潜、渊、鳞”为前鼻音音,“惶”为后鼻音;“纵”为平舌音,“履”区别n、l发音)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爪(zhuǎ  zhǎo)

练读句子,找发现。

潜龙腾渊,鳞爪 (zhǎo)飞扬。

读一读:

鹰爪( zhǎo)     猫爪子(zhuǎ  ) 爪牙(zhǎo)

(爪:“动物的有尖甲的脚”时读“zhuǎ”;表示“动物的脚趾甲”或“爪和牙是猛兽、猛禽的武器,比喻坏人党羽”时读“zhǎo”)

少(shǎo shào )

练读句子,找发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shào)年。

读一读:有多少(shǎo)少(shào)年儿童向往加入少(shào)年先锋队。

练选字填空

泄    泻   

(泄)洪   倾(泻)  一(泻)千里   (泄)气  

(3)理解词语

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一泻汪洋  )

潜伏的巨龙已经很强大,腾起于水中一飞冲天。梁启超将少年中国比喻为蛟龙。(潜龙腾渊)

枝头花朵含苞欲放之初,生气饱满,朗艳新奇,喻精气内蕴。(奇花初胎)  

"千古"是指时间,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 (纵有千古)

“八荒”,东 西 南 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横有八荒)

 根据意思填文中的词语。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梳理课文思路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我国家就,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练 同桌玩“翻译”的游戏。一位说原文,一位同学说意思。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潜   泻 试  胎   履  疆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潜、试、泻、胎、纵 、疆”左右结构。 “ 履”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潜、渊、纵 ”和半包围的“履”学生练写。

潜:笔画多、要写紧凑,第一个夫字稍小、捺变为一点,下边日字要窄小。

履:尸字上边没点,里面是彳,复字中间是日字,又字左边有一撇不能丢掉。

纵:中间人字要窄小、捺变为一点,右边人字撇要长、捺收笔要重。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描写精彩的句子,并积累:(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练习运用:

(1)写一句排比句。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推荐一人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1.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品读释疑

(一)感受文中的赞美之情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

2.指名回答,聚焦文字。

出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xiè)汪洋。潜龙腾渊,鳞(lín)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huáng)。鹰隼试翼,风尘翕(xī)张。奇花初胎(tāi),矞(yù)矞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用哪些事物赞美少年中国、中国少年?

(引导学生找出文字相关词语:课用了八种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从这些事物中,你想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进一步理解四字句,感受韵文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

 指导朗诵,进一步内化情感,增进对文字的感悟。

④出示填空,辅助朗诵、逐步背诵:

红日(    )。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天(   ),地(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学生齐诵填空,指名填空诵读,删去全部文字,自由尝试背诵,指名尝试背诵,全体尝试背诵。

(2)品悟“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作者用这样富有韵味的文字赞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1.品读第一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1)哪位同学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2)这“责任”指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搜集的写作背景及相关1840年至1900年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资料,进一步感受这个责任,从而进一步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

(3)我们作者从哪些方面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出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全体朗诵,指名回答。

(从“智 富 强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八个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人身上。)

 指导朗诵、背诵。

根据“智 富 强  自由 进步 胜  雄 ”几个关键字,指导朗诵、并尝试背诵。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还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密切?

出示:美哉(zāi),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美在哪里?壮在何处?(引导学生理解与天地共存不老的美!与祖国万寿无疆的壮)

(2)朗诵,进一步感受,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之间的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

(3)诵读全文

1.全体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整体感受。

2.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3.方法指导:结合原文体会感情

概念;小学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课文是节选原文的一部分。要想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需要读读原文。

4.在近代,你知道哪些人正是梁启超笔下的中国少年。补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之情。

5.集体朗诵全文。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下面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播放视频:《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拿出笔来写一写。

五、课堂小结

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当堂检测(必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国家强盛,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涌现了许多许多优秀人物,请搜集这些人物及其事迹,做一份手抄报。

七、课后作业(选做)

1.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和同学交流。

2.推荐阅读《橘颂(译文)》《五月的花海》,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板书设计

中国少年           少年中国

责任重大前途无量

 (排比 反复) (排比 对偶)

美;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教学反思: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课  主备人:   投放日期 19年10月6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举世闻名、不可估量”等词句。

2.品读重点词句,学习概括4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日圆明园建筑辉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迀移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以读促悟,学习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日圆明园建筑辉煌 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以悟促诵,诵读重点段落,积累 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学习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曰圆明 园建筑辉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课前准备】教本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整理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    解说毁灭,策应“辉煌”

(―)解说“毁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

(二)检査预习。

二、 厘清篇章,聚焦“辉煌”

(一)    厘清脉络:轻声、快速地读课文一遍,想一想课文写 、7些什么?

(二)    关注中心,聚焦“辉煌”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三、研读文本,感悟“辉煌”

(一)自读自悟,联系词句感“辉煌”

提出自学要求: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默读课 文_、3、4自然段,想一想从哪儿我们读懂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 圈一圈词语,画一画句子,简单地写一写紕注^要是有不懂的, 还可以在边上打个小问号。

(二)交流分享一联系表达悟“辉煌”

第一板块:布局之“辉煌,

1.图文结含,边读边牾,感布局之“辉煌”    

预设:众星拱月 

2.回顾中心,感悟“辉煌”。

第二板块:建筑之“辉煌” 

i.结合圈画,自谈读书所感。

预设1:建筑多    预设2:建筑美 ,

2.以读促悟,领略建筑之“辉煌”。

(1)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辉煌'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生生比较读,感受风格迥异之“辉煌”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 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 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遂有西洋景观。

(3)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辉煌”。

自由悟读“建筑之风格迥异”

自由体悟“感受之如梦如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鲍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

3.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1)熟读成诵 (2)回看“辉煌^

第三板块:文物之“辉煌”

(一)结合图画,自谈读书所感 

预设1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预设2.上自下至

(二)图文欣赏,读写联动,迁移写法。

1.组图欣赏,演绎文物之辉煌

2.读写结合,演绎文物之辉煌

作者用一句话写尽了 2000 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的文物。接下来,让我们学着第三段的 样子来写写我们眼中的圆明园文物吧。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 阁……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 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中,有               的                 ,也有           的             ;

有            的           ,也有            的              。漫步园内,                 。

2.回看“辉煌”。

第四板块:回顾与存疑(机动)

(一)    回顾:结合“所学”看“辉煌”

(二)    存疑:结合“毁灭”看“辉煌”

四、延伸学习,再赏“辉煌”    

(一)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二)课后欣赏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的毁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品读,揭示不可估量的损失。

(出示: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A、读了这句话,你能想像这个园子的样子吗?B、想去看一看这座举世闻名的园子吗?(出示 断壁残垣的图片)。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没错,曾经的举世闻名,曾经众星拱月变成现在的废墟,归结于一个词那就是~“毁灭”

(3)(板:毁灭)是啊一把火 “灭”,毁掉了一座的皇家园林“毁”齐读课题。

1、从课题直接抛出我要抓住的点“从毁灭而得出不可估量的损失”具体是这样设计:

出示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你想像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样子?学生自由谈论如何辉煌,如何美丽。不做评价。出示现实断壁残垣的图片。形成感情上的落差。自由谈体会。从课文中找形成这一情形的句子。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明白是“英法联军”给烧成这样的。

三、读中感悟,找寻不可估量的美与价值。   

读中思考,利用小组或同桌交流的方式找出文中描写昔日圆明园里存在的东西,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出示辉煌美丽的图片。在朗读中让学生交流、评价、理解,教师相机引导,从而在文章的内容中体会思想。

1、感受美。

归集到具体字词的感悟理解比如:

重读“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来体会殿堂的宏伟之美,亭台楼阁的小巧之美,

再用缓慢而舒展的语调读出文中介绍的园中不同特点的建筑之美和漫步园内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给人以如入仙境、使人陶醉的迷 人景色,并通过课件出示

标出:……有……也有……

……有……也有……

……还有……不仅有……还有……

这样的一些句与句的连接词,并做出朗读指导。从这些词语的朗读感悟中既而感受圆明园丰富的美。

2、感受价值。

重点通过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通过板书:“上自……下至……”交流感受我国悠久而繁荣的文化历史。

这两处的感悟没有先后之分,完全根据学生的体会。同时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化,通过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最后,课件出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出示有色彩圆明园复原图片。

四、痛惜毁灭,带来不可估量的震撼

(1)演示,音乐很悲的二胡《江河水》燃烧的熊熊大火,播放视频及介绍。出示张烧得发黑的黑白照片。出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加上“化为灰烬!”

(2)目睹了这些,你想说什么?(由学生谈话,惋惜中)自然过渡到了另一个情感层次:

问题的设立,是为全文目标最后一点做铺那就是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天的你们再看这段历史,有什么话想说?

五、联系实际生活。继续激发升华爱国情感,当二十年以后我们的国家,我们壮丽河山交到你们的手中时,你拿什么来保护与捍卫它?现在的你需要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文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上)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词三首》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年10月6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题:12《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0月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三)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