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 初审: 审定:
班级:七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七子之歌 澳门》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这首诗的作者闻一多先生,清华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日夜思念着家乡,想念着祖国,忍受着民族歧视的屈辱,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产生了组诗《七子之歌》这部爱国思乡之作。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链接
1、闻一多(1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
2、作者 ,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写到课本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小组朗读竞赛: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同学评议。
3、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把词语补充完整。
衰 微 hè 然 警报dié 起 典 jí
mí 高 zhuó 越 校 补 ( )而不舍
( )穷年 尽心血 ( )心 注
心 神 ( )乎不同 一反 往
淋漓 气冲 ( )牛 目不 ( )园
目光 无xiá shuò 果 群蚁排 ( )
独cái 大无wèi
4、解释下列词语,任选三个词造句。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无暇及此:
群蚁排衙:
赫然: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造句:①
②
③
5、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6、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
7、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8、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齐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在课本上总结本文结构图解。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
作为家:
3、课后一。(读一读)
4、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③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二、小结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这位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三、名人评闻一多
1、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多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