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检查是否有异常。 |
b. 分析现金及银行存款期初及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并向管理层询问,以确定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将报表数,总账数与明细账数合计数核对 |
3. 函证银行存款余额并检查收支的正确截止 |
a. 核对银行对帐单,并向所有银行发函;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如取得并检查银行存款调节表等; |
4. 取得并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
a. 检查调节表中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对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之前进账的应作相应的调整。 |
5. 测试受的银行存款 |
a. 检查的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并做出相应的记录,考虑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b. 询问公司的银行账户用途及结构 |
c. 询问是否有外部的店铺现金收入未及时统计, 如某部门单独开立银行账号,但在公司的报表中却反映为其他应收款中的备用金等。 |
d. 询问是否有在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的存款 |
e. 询问是否有不属于公司的账户,如职工上缴的住房基金,养老基金等 |
f. 询问是否有以个人名义开立的账户 |
6. 盘点现金 |
a. 如果库存现金余额重大(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须在出纳员和公司会计主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盘点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注明借条、未提现支票等,做出必要的调整; |
7. 计算现金及银行存款中的外币余额折算 |
a. 用中国人民银行的期末汇率重新折算现金及银行存款中的外币余额,以确定外币存款余额计价是否正确; |
8. 检查现金及银行存款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定期存款质押担保; |
b. 披露存期三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受的银行存款; |
应收账款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应收账款余额的变动原因。 |
b. 分析应收账款期初及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将报表数,总账数与明细账数合计数合对 |
b. 比较应收账款周转率,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c. 了解应收账款期后的回收情况(subsequent receipt) |
3. 函证应收账款余额 |
a. 向应收账款余额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客户发函询证;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并核对至原始凭证; |
4. 计算应收款项坏帐准备 |
a. 询问坏账准备管理层计提坏帐准备的标准。 |
b. 验证客户编制的单位应收款项的帐龄分析表(考察帐龄的总体合理性,抽取应收账款余额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客户) |
c. 以个别认定为主要手段,以相同风险因素分组(如地域,帐龄)为抓手,考虑坏账准备 |
d. 对应收账款中所有长帐龄和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分析、并建议计提专项坏帐准备;对于其他余额,按帐龄根据公司统一的坏帐准备比例计算一般准备并建议有关调整; |
e. 编制坏账准备的变动表,询问坏账计提原因和核销原因 |
5. 检查应收款项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专项坏帐及一般坏帐准备金额 |
b. 披露应收帐款帐龄 |
c. 披露年末应收帐款前五名债务人欠款金额 |
d. 是否有重大非主营的余额,考虑转往其他应收款 |
e. 是否有重大贷方的余额,考虑转往预收帐款 |
f. 是否有质押的重大余额 |
g. 考虑应收账款的关联方分类是否准确 |
应收票据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应收票据余额的变动原因。 |
b. 分析应收票据期初及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将报表数,总账数与明细账数合计数合对 |
3. 抽查应收票据 |
a. 抽查应收票据,核对至票据及票据备查簿 |
b. 对期后已收款的票据,检查相关凭证 |
c. 计算应计提利息(如需要) |
4. 计算应收票据坏帐准备 |
a. 验证客户编制的票据备查簿,对到期未承兑的票据进行分析,并建议计提坏帐准备(如需要) |
5. 检查应收票据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
b. 披露汇票质押情况 |
c. 披露已贴现未到期汇票 |
d. 考虑应收账款的关联方分类是否准确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待摊费用期初期末余额,并向管理层询问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2. 待摊费用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获取待摊费用变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帐合计数合对; b. 对待摊费用年内的大额增加,检查其性质是否正确,并检查相关付款凭证 c. 对待摊费用年内的摊销金额进行合理性测试 |
其他应收款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其他应收款余额的变动原因。 |
b. 分析其他应收款期初及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将报表数,总账数与明细账数合计数合对 |
b. 了解其他应收款各明细科目的性质,判断是否分类正确, 询问是否有应费用化的余额 |
c. 汇总期后的应收账款收款 |
3. 函证其他应收款余额 |
a. 向重大的其他应收款客户发函询证;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并核对至原始凭证; |
4. 计算其他应收款项坏帐准备 |
a. 询问坏账准备管理层计提坏帐准备的标准。 |
b. 验证客户编制的单位应收款项的帐龄分析表(考察帐龄的总体合理性,抽取应收账款余额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客户) |
c. 以个别认定为主要手段,以相同风险因素分组(如地域,帐龄)为抓手,考虑坏账准备 |
d. 对应收账款中所有长帐龄和金额较大的项目进行分析、并建议计提专项坏帐准备;对于其他余额,按帐龄根据公司统一的坏帐准备比例计算一般准备并建议有关调整; |
e. 编制坏账准备的变动表,询问坏账计提原因和核销原因 |
5. 检查其他应收款项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其他应收款帐龄; |
b. 披露持本公司5%(含5%)以上表决股份的股东欠款情况; |
c. 询问是否有资金融通性质的借款 |
d. 察看是否应收关联方分类是否准确 |
e. 是否有重大主营的余额,考虑转往应收帐款 |
f. 是否有重大贷方的余额,考虑转往其他应付款 |
g. 是否有质押的重大余额 |
h. 考虑应收账款的关联方分类是否准确 |
预付账款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预付帐款余额、并与管理层讨论,以检查是否有异常的变动; |
2. 预付帐款真实性的测试程序 |
a. 对于余额重大的预付帐款(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抽查购货或接受服务的及入库单据并对应至相关明细帐,以检查预付帐款的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
b. 对于余额异常的预付款项(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了解其资产负债表日后的付款情况。 |
3. 函证预付帐款的余额 |
a. 对于详查单位金额超过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余额进行函证;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如抽查其入账原始凭证及,入库单等附件及抽查期后付款情况等。 |
4. 预付帐款完整性的测试程序 |
a. 获取应付款项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帐合计数合对; |
b. 查看应付款项明细表,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的余额,如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关联方余额等。 |
5. 预付帐款截止性测试 |
a. 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三日的连续编号的入库单,确认预付帐款-暂估的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
b. 向相关会计及采购人员询问并结合日后事项的审计程序,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确认应付帐款的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
6. 检查预付帐款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预付帐款余额中持有本公司5%以上表决权股份股东款项; |
b. 披露帐龄超过三年的预付帐款金额及性质; |
c. 考虑预付账款的关联方分类是否准确 |
存货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存货余额的变动原因。 |
b. 分析存货各类别期初及期末余额变动情况,以确定其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将报表数,总账数与明细账数合计数合对 |
b. 比较存货各类别之周转率,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3. 监盘存货 |
a. 监盘存货并记录监盘结果; |
b. 记录存货盘点前后的出入库单,以便做截止或倒推之用; |
c. 编写盘点备忘录,并编制底稿; |
4. 实物、仓库台账及财务账的核对 |
a. 核对盘点报告及仓库台账,如有重大差异,追查原因,如有必要,进行调整; |
b. 核对财务账及仓库台账,如有重大差异,追查原因,如有必要,进行调整; |
5. 存货截止测试 |
a. 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购货及入库单,及出库单以确定是否存在存货截止错误。如果存货截止错误金额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进行调整。 |
6. 存货计价测试 |
a. 了解公司的存货计价方法并记录于工作底稿; |
b. 按照所了解的存货计价方法对所选择的存货样本进行计价测试,与企业账面记录对比并编制对比分析表,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果差异金额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扩大审计范围并进行调整。 |
7. 存货跌价准备测试 |
a. 检查公司于期末是否对存货检查分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依据,方法是否合理,与上年相比是否一致,计算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
b.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存货准备进行纳税调整; |
8. 检查存货及存货跌价准备在财务报表上的分类及披露是否恰当 |
a. 披露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以及分期收款发出商品(if any) |
b. 披露存货质押抵押情况 |
固定资产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客户的固定资产认列,并判断其合理性; |
b. 比较固定资产成本余额,并通过查阅固定资产支出预算和询问管理层当期固定资产的购买或处置情况,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c. 比较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余额,并考虑本期固定资产增加和处置的情况,检查当期累计折旧整体情况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d. 评价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及残值率的合理性,并判断折旧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前后一致;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获取固定资产变动表,将报表数,总账数,明细账数与变动表数核对 |
3. 存在性测试程序 |
a. 实地观察并抽样盘点重大的固定资产,从而证实存在性并了解其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存在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
b. 抽样对照公司设备保管部门的实物记录与固定资产明细帐,证实实际存在的固定资产均已入帐,亦不存在虚挂帐的资产。 |
4. 所有权的测试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并查询相关的会议纪要、借款合同、银行存款和负债的询证函及法律文件,了解固定资产的抵押或留置情况; |
b. 查阅会计报表中对于抵押和留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已作充分的披露; |
c. 向管理层了解尚未办妥产权交接的资产清单,并与报表附注核对以确保恰当披露。 |
d. 了解公司的固定资产是否经过评估,取得相应资料(中国准则下如无适当批复,一般不予确认评估增值,准则下处理较特殊) |
5. 固定资产增加的测试程序 |
a. 向管理层询问,了解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加的相关审阅和批准程序;并查阅相关的文件,了解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备; |
b. 对于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的本期增加,核对有关合同、原始票据、竣工报告并与在建工程转出记录核对,审阅是否正确记入明细帐,会计处理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授权批准手续,并通过实物盘点加以确认; |
c. 向管理层询问,了解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资本承诺事项,并是否在会计报表中作了必要的披露。 |
6. 固定资产处置的测试程序 |
a. 对于金额较大的处置固定资产,与数据库记录进行核对,审阅固定资产处置的授权和批复手续,验算处置固定资产的成本和累计折旧,并对营业外支出金额进行重新计算。 |
7. 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查程序 |
a. 向管理层询问,了解是否存在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的情况;对于闲置固定资产获取相关内部证明文件,观察其实际状况,并检察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
b. 对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判断是否还需计提减值准备; |
8. 折旧费用的测试程序 |
a. 重新验算累计折旧的计算,对差异进行进一步的核对并建议相关调整; |
b. 对于经评估但需做税务调整的固定资产(如铜陵、池州和枞阳),重新计算应予以调整的金额,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考虑; |
9. 在建工程的测试程序 |
a. 获取在建工程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 |
b. 对于重大的新增建设工程,取得有关立项批文、预算总额,并核对施工承包合同,施工进度报告及原始; |
c. 抽查重大建设工程是否按合同和工程进度付款,付款或领料批准手续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
d. 对于新增的土地使用权,核对有关付款单据和合同或产证; |
e. 对于所有资本化的利息,进行详细的合理性测试; |
f. 对于转固的工程,与固定资产的转入记录进行核对; |
g. 检查在建工程项目期末余额,并实地观察工程现场,确定其存在性,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以确保有关承诺事项的披露的正确性。 |
10. 检查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固定资产抵押质押情况; |
b. 按专用材料、专用设备、预付大型设备款及为生产准备的工具及器具列示工程物资年初、年末余额; |
c. 披露在建工程资金来源及资本化率 |
无形资产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无形资产期初期末余额,并向管理层询问以发现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b. 理解客户资本化无形资产的,确认帐面的无形资产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了解客户的摊销,并确定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营业执照和土地期限孰短,合同期限等);并前后一致; |
b. 对无形资产的增加进行测试; |
c. 了解公司的土地情况,并与评估师对接 |
d. 了解公司的土地是否经过评估,其计价基础是否为评估 |
3. 摊销费用的测试程序 |
a. 重新验算累计摊销的计算,对差异进行进一步的核对并建议相关调整; |
b. 核对本期摊销数是否记入当期成本或费用; |
4. 了解客户对无形资产的准备是否计提充分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递延资产期初期末余额,并向管理层询问以发现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b. 理解客户资本化无形资产的,确认帐面的递延资产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了解客户的摊销,并确定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合同期限等);并前后一致; |
b. 对递延资产的增加进行测试; |
3. 摊销费用的测试程序 |
a. 重新验算累计摊销的计算,对差异进行进一步的核对并建议相关调整; |
b. 核对本期摊销数是否记入当期成本或费用; |
4. 了解客户对递延资产的准备是否计提充分 |
应付账款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应付帐款余额、并与管理层讨论,以检查是否有异常的变动; |
2. 实质性测试程序-总体 |
a. 将报表数,总账数与明细账数合计数合对 |
b. 比较应付账款周转率,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3. 应付帐款真实性的测试程序 |
a. 对于余额重大的应付帐款(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抽查购货或接受服务的及入库单据并对应至相关明细帐,以检查应付帐款的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
b. 对于余额异常的应付款项(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了解其资产负债表日后的付款情况。 |
4. 函证应付帐款的余额-[此程序一般无法达到审计目的] |
a. 对于详查单位除暂估入库外的金额超过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余额进行函证;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如抽查其入账原始凭证及,入库单等附件及抽查期后付款情况等。 |
5. 应付帐款完整性的测试程序 |
a. 获取应付款项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帐合计数合对; |
b. 查看应付款项明细表,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的余额,如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关联方余额等。 |
6. 应付帐款截止性测试 |
a. 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三日的连续编号的入库单,确认应付帐款-暂估的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
b. 向相关会计及采购人员询问并结合日后事项的审计程序,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确认应付帐款的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
7. 检查应付帐款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应付帐款余额中持有本公司5%以上表决权股份股东款项; |
b. 披露帐龄超过三年的应付帐款金额及性质; |
c. 考虑应收账款的关联方分类是否准确 |
短期/长期借款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短期/长期借款余额、并向管理层询问,以了解是否有异常的变动。 |
2. 借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获取借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相符; |
b. 检查有关的借款合同、确保借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c. 选取适当利率匡算利息支出的金额,与财务费用核对。 |
d. 检查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是否已转列为流动负债 |
3. 函证借款的余额 |
a. 对于所有银行借款进行函证,包括余额和利率,质押担保等相关信息;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 |
4. 检查借款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借款的明细及性质,; |
b. 非信用借款披露其质押担保情况;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预收帐款余额、并向管理层询问,以了解是否有异常的变动。 |
2. 预收帐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获取预收帐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相符; |
b. 抽查预收帐款有关的销售合同、收款凭证及发货单,确保预收帐款期末余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
c. 查看预收帐款明细表,发现是否存在不寻常的预收帐款余额,如是否存在借方余额,长期挂帐余额等;必要时予以调整。 |
d. 了解应收账款期后的回收情况 |
3. 函证预收帐款的余额 |
a. 对于余额重大(超过应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水平)的预收帐款进行函证; |
b. 编制询证函控制表;将回函情况登记于控制表中; |
c. 如在审计报告日仍未收到回函,执行替代程序,如抽查其销售合同、收款凭证及期后发货及开具销售的情况等。 |
4. 检查预收帐款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预收帐款余额中持有本公司5%以上表决权股份股东款项; |
b. 披露帐龄超过一年的预收帐款金额及性质; |
c. 披露年末预收帐款前五名债务人欠款金额 |
d. 是否有重大非主营的余额,考虑转往其他应付款 |
e. 是否有重大借方的余额,考虑转往应收帐款 |
其他应付款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其他应付款项余额、并与管理层讨论,以检查是否有异常的变动; |
b. 分析其他应付款期初及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2. 其他应付款的测试程序 |
a. 获取余额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核对; |
b. 对于社会保险项目进行合理性测试; |
c. 对于重大其他应付款项余额进行函证; |
d. 对于未及时收到回函的应付款,执行了替代性程序; |
e. 对于应付征用费等,核对相关合同及单据。 |
3. 检查应其他应付款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其他应付款帐龄; |
b. 披露持本公司5%(含5%)以上表决股份的股东情况; |
c. 披露年末预收帐款前五名债务人欠款金额 |
d. 是否有重大非主营的余额,考虑转往其他应付款 |
e. 是否有重大借方的余额,考虑转往应收帐款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应付工资期初期末余额,并向管理层询问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b. 并向管理层了解奖金预提的计提依据以及预计发放情况 |
2. 应付工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将预提数与损益表中相关费用类明细账核对,查明工资费用是否恰当地计入本期产品成本或费用。 |
3. 测试工资费用 |
a. 计算平均工资,并进行同期比较,分析重大波动原因, |
b. 检查工资计提方法和工资费用截止问题, |
4. 检查应付工资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应交税金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年末与年初各项税金的余额,了解异常的波动原因; |
b. 比较各项税金上年度和本年度适用税率,了解变化原因。 |
2. 测试各项税金(除)余额 |
a. 取得各项应交税金(除)的本年度增减变动明细表,核对各项余额至总账及明细帐; |
b. 了解公司对各项税金(除)的计提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评价其会计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各项税金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税法的规定; |
c. 检查各项税金所适用税率的依据,同时检查其是否与上一年度一致,若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并核对至相关文件依据; |
d. 重新计算各项税金(除)的计提金额,进行合理性测试,比较账面提列数与测试结果,分析重大差异原因; |
e. 核对各项税金(除)的本年计提数至相关费用科目,如: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等,应核对相符; |
f. 抽查各项税金(除)的支付凭证,核对至相关依据,如:税收缴款凭证等; |
g. 公司若有对各项税金的调整,在其它科目中测试过的,应核对至进行测试的科目,在其它科目中没有测试过的,应检查其调整依据; |
3. 测试余额 |
a. 取得的本年度增减变动明细表,核对至总账及明细帐; |
b. 了解公司对的计提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评估其会计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时其计提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税法的规定; |
c. 检查实际所销售产品所适用的各项税率的依据,同时检查其是否与上一年度一致,若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并核对至相关文件依据; |
d. 按不同的税率适用产品重新计算销项税的计提金额,进行合理性测试,比较账面提列数与测试结果,分析重大差异原因; 测试所使用销售收入金额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中的相关金额核对相符; |
e. 按不同的税率适用产品重新计算进项税的计提金额,进行合理性测试,比较账面提列数与测试结果,分析重大差异原因;测试所使用采购金额、各项费用金额应与成本和各项费用中的相关金额核对相符; |
f. 了解公司日常经营和业务情况,分析其所存在的进项税应予以转出的情况,对进项税转出进行合理性测试,分析重大差异原因; |
g. 抽查的支付凭证,核对至相关依据,如:税收缴款凭证等; |
h. 公司若有对税金的调整,在其它科目中测试过的,应核对至进行测试的科目,在其它科目中没有测试过的,应检查其调整依据; |
4. 测试各项税金的优惠 |
a. 取得各项税金的优惠的相关依据,如省文件或税务局批文等,并予以存档; |
b. 核对账面计入的税收优惠是否符合相关优惠条款。 |
5. 税务部门税务审核 |
a. 取得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并与去年审计报告核对,了解差异原因客户对差异的会计处理 |
6. 检查应交税金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所有者权益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股本及其他股东权益科目余额,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b.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股本及其他股东权益科目的变动原因,并确定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c. 对股本及其他股东权益科目的记录金额根据公司章程和其他相关公司文件内容进行合理性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和科目余额的差异原因。 |
2. 实质性测试-总体 |
a. 取得股东权益各科目的被审计期间增减变动明细表,核对总账及报表余额,若有差异,分析差异原因; Approval certificate 批准证书 Business license 营业执照 Joint venture contracts 合资合同 Articles of Association/Incorporation 公司章程 Capital verification reports 验资报告 Minutes of Shareholders’ Meetings 股东会议记录 Minutes of BOD meetings 董事会会议记录 |
3. 详细测试股本由于增发股票所产生的变动 |
a. 审阅与增发股票相关的法律文件等,以确定其合法性,同时,复印存档作为长期审计工作底稿; |
b. 审阅并取得增发股票的批准文件和验资报告,核对会计所记录金额的正确性; |
c. 计算及核对增发股票所收到的款项,核对至银行进账单等; |
d. 核对发行成本至验资报告。 |
4. 详细测试其他股东权益科目(各项公积金科目) |
a. 检查各公积金科目的变动情况,分析变动原因; |
b. 检查各项公积金提取的比例是否与章程或公司董事会决议及相关法律法规一致,计算是否正确。 |
c. 检查各项公积金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
d. 检查各项公积金是否予以正确披露。 |
5. 测试未分配利润 |
a. 将期初未分配利润余额核对至上一年经审计调整后的期末余额,分析差异原因; |
b. 将未分配利润本年变动中的本年增加,与本年净利润核对; |
c. 测试当年分配的股利; |
i. 审阅董事会决议,核对股利分配的金额和日期; |
ii. 将股利的支付核对至有关会计凭证; |
6. 检查股本及其他股东权益科目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主营业务收入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与管理层沟通,了解销售收入的变动原因。 |
b. 销售收入分析(如按月分析,按产品类别分析等)。 |
c. 毛利率分析,检查是否有异常的变动 |
2. 测试收入确认方式 |
a. 询问公司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检查是否与实际操作相符,检查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
b. 通过对存货帐实核对的工作,确认销售截止并核对至待结算清单,如有必要,进行调整。 |
3. 检查收入的真实性 |
a. 检查、出库单、运输单据及其他有关单据是否相符(符合性测试) |
4. 关联方销售收入 |
a. 汇总对关联方的销售收入并向关联方询证 |
b. 检查对关联方的销售价格是否合理 |
5. 检查销售收入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 |
a. 披露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 |
b. 披露关联方的定价及交易金额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动并向管理层询问,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2. 主营业务成本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获得主营业务成本倒轧表; |
b. 测试直接人工费用(此步骤应付工资科目完成,应注明应付工资科目底稿索引) |
c. 比较本年度与上年度制造费用的金额,分析变动原因,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d. 当年采购数字与应交税金的钩稽关系 |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本年度与上年度管理和营业费用的金额,分析变动原因,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b. 同期比较如管理和营业费用占收入比例等相关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有重大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 |
2. 测试工资及各项福利费用费用(此步骤应付工资科目完成,应注明应付工资科目底稿索引) |
3. 特殊项目 |
a. 审计费用是否预提 |
b. 租赁费用的合理性测试 |
c. 折旧和工资的钩稽关系 |
d. 研发费用,了解主要种类,涉及部门,设计产品,研发状态,会计处理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本年度与上年度的金额,分析变动原因,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变动是否与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符。 |
b. 检查各项钩稽关系,如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和投资收益 |
2. 其他损益科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对大额的其他损益科目进行测试,对补贴收入还要获得相关税务文件 |
审计步骤及程序 |
1. 分析性复核程序 |
a. 比较财务费用的波动并向管理层询问,检查是否有不合理的变动。 |
2. 借款费用实质性测试程序 |
a. 根据借款的利率和期限,复核客户的利息费用是否正确,必要时进行调整; |
b. 查阅借款合同,根据资产支出的平均余额和平均借款利率计算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复核客户是否恰当的将利息费用资本化,必要时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