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化传承与创新试题7附答案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52:18
文档

文化传承与创新试题7附答案doc

文化传承与创新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女书是湖南江永等地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女性文字,两千多年来,只在女性中流传。随着最后一位自然传人的去世,女书面临失传的危险。回答1-2题。1.女书是妇女当中流传的、表达她们喜怒哀乐的文字。女书一旦失传A.意味着民族文化将自行消亡B.说明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C.会使中华传统文化惨遭灭顶之灾D.会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受损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拯救女书这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行动。国家对
推荐度:
导读文化传承与创新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女书是湖南江永等地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女性文字,两千多年来,只在女性中流传。随着最后一位自然传人的去世,女书面临失传的危险。回答1-2题。1.女书是妇女当中流传的、表达她们喜怒哀乐的文字。女书一旦失传A.意味着民族文化将自行消亡B.说明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C.会使中华传统文化惨遭灭顶之灾D.会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受损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拯救女书这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行动。国家对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女书是湖南江永等地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女性文字,两千多年来,只在女性中流传。随着最后一位自然传人的去世,女书面临失传的危险。回答1-2题。

1.女书是妇女当中流传的、表达她们喜怒哀乐的文字。女书一旦失传

A.意味着民族文化将自行消亡

B.说明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

C.会使中华传统文化惨遭灭顶之灾

D.会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受损

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拯救女书这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行动。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是为了捍卫民族文化的性和丰富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使民族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能够确保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A.   B.   C.    D.    

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和文化创新的原动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定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资源,正确判断其文化价值之所在。3-4题。

3.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虽对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可能消灭它们之间的差异,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主要说明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会愈演愈烈

4.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是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确认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证本民族文化免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根本出路

A.  B.    C.   D.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也有鲜明的个性。京剧是我国戏曲之大成,被称之为中国的戏剧“国粹”。回答5-6题。

5.在演员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是京剧的特色。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这一特色

是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和特性的标识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在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A.  B.   C.    D.    

6.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它艺术精华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

传统无处不在,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今日中国的发展,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回答7-9题。

7.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______等特点。

 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钳制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    B.    C.    D.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

A.  B.   C.    D.    

9.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短信弹指间,沟通零距离”。如今,每天有无数信息在“漫天飞舞”。手机短信被称之为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四大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答10-12题。

10.从1998年手机短信业务在中国开通以来,手机短信就以其______等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便捷、经济、及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A.    B.    C.    D.   

11.2005年“”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启动了手机用户的“”服务,对每一位用户发送“”讯息。同时,接受手机用户的“”热议、“”留言。这被称为“手机短信提案”。将手机短信运用到和政协“”,这意味着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大众传媒

A.已经尽善尽美             B.能够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传媒

C.即将取代一切旧的传媒     D.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政治生活中

12.如今,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

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消除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别与冲突

A.   B.   C.    D.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回答13-15题。

13.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学习型社会

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A.   B.   C.    D. 

14.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自2001年教育部取消考生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及婚姻状况的以来,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一些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教育部的这一改革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学习热情能够确保各种年龄段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是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彰显“活到老、学到老”,让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的行政理念

A.   B.   C.    D.   

15.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通过学校获得知识不同的是,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已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这将意味着

A.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将逐步被取代    B.终身学习将成为人生的目的

C.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D.学习是全社会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观察思考

英汉两种文化在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如使用英语的人对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等问题都要回避,而中国人对这些事情都是公开的,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了刺探别人隐私和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谈谈你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三、分析说明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1)你认为中秋赏月的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2005年“”期间,60多位来自特区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把清明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份提案的发起人、《文汇报》社长张国良委员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在这些中国味十足的节日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它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从先辈那里一代代地传下来,把那些流传千古的优良品质注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构成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

(2)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把清明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现实意义。

四、社会传真

镜头一:2005年4月28日晚,来访问的连战一行数十人到北京老舍茶馆品茶、听戏。茶馆红灯高挂,黑褐色八仙桌上摆放着黄白花纹的细瓷盖碗,身着长袍马褂和旗袍的服务员穿梭往来。服务员首先为连战等客人斟上了千元一斤的大佛龙井茶,后来又换上了浓香扑鼻的茉莉花茶。更吸引客人的是一组充满京腔京韵的演出,包括京剧、单弦、清宫礼仪、含灯大鼓、顶技、五音联弹等。整个晚上,两岸同胞共同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愫里。表演快结束时,连战欣然挥笔写下“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

镜头二:2005年5月9日上午,亲民党宋楚瑜一行赴老家湘潭县射埠镇巨鱼村祭祖。按照当地的习俗,此次祭祖仪式分为行祭祖礼;鸣炮;主祭人就位;向先祖三鞠躬;行上香礼;行祭祖礼,三祭酒、酌酒;主祭,主祭人向先祖三鞠躬;鸣炮及礼成等9道步骤。每到一处,宋楚瑜及家人均严格按照家乡风俗,任何一项程序也不敢怠慢。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历来有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请结合以上两组镜头说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价值判断

2005年5月26日,首都部分知名语言文字专家、新闻记者聚会,呼吁规范使用外文,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不加注释地在中文中夹杂使用Internet等外文词汇原形和WTO、APEC、CBD、CEO等外文缩略形式的现象在大众传媒、出版物中日益增多。一些用法在读者中产生歧义,有的语意表达不准确,有的甚至使用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词。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警惕。与会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大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力度,对上述现象加强调查研究,区分不同情况加以积极引导和规范,党政机关的公文、中小学教科书和大众传媒应当尽量避免在中文中夹杂使用外文,必须使用时要用中文作必要的注释;专业书刊也应慎用外文;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方面要承担宣传和示范的社会职责。

看了上述报道,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无国界,专家的上述呼吁纯属大惊小怪。对此观点你作何评价?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C 6.B 7.A 8.C 9.B 10.A 11.D 12.B 13.D 14.B 15.C

二、观察思考

(1)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同规律,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己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分析说明

(1)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把清明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有利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是在中外文明不断交汇的现代社会,培养和加强本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华文化根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而更加优化我们自身的文明。

四、社会传真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宗同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体现和强化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品茶、听戏、祭祖等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上,要坚决反对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

五、价值判断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民族标志,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和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不同的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经济全球化要求并推动了各民族间加强语言文字交流。但是,交流并不意味着丧失民族特性,文化交流可以突破国界,民族文化有国界。在中文大众传媒、出版物中过多、过滥地使用外文,会破坏中文的严整、和谐,对祖国语言的丰富和健康发展、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专家的呼吁纯绝非大惊小怪。

文档

文化传承与创新试题7附答案doc

文化传承与创新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女书是湖南江永等地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女性文字,两千多年来,只在女性中流传。随着最后一位自然传人的去世,女书面临失传的危险。回答1-2题。1.女书是妇女当中流传的、表达她们喜怒哀乐的文字。女书一旦失传A.意味着民族文化将自行消亡B.说明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C.会使中华传统文化惨遭灭顶之灾D.会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受损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拯救女书这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行动。国家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