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东 海 渔 歌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乐于参与各种请唱活动。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大海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人们对大海的依赖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师:你们看到过大海吗?谁来说说对大海的印象?那么没看见过大海的同学,你们心目中大海是怎样的呢?
师:提起大海,同学们的脑海里是不是就出现了蔚蓝的海水、汹涌澎湃的海浪、金色的沙滩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好吗?
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大家一定很想去海边玩一玩。(课件点击出示海滩景色)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乐去领略大海的壮美!
㈡教授新知
1.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师生一起欣赏。
师: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请学生仔细聆听,最好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师:歌曲播放完了,同学们通过歌曲脑海里会有怎样的影像呢?
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蔚蓝色的大海、银白的浪花…
2.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教师邀请学生一起边体会歌曲的韵律,感受歌曲的情绪,边表演。
2、学习歌曲。随音乐轻声演唱歌曲,重在寻找难点句或难点节奏。
3.仔细聆听歌曲,自我解决难点。
4.放声演唱歌曲,重点体会歌曲的情绪。
5.随琴解决难点,教唱难点部分。
6.听琴,女同学演唱,男同学学习。
7.男同学演唱,女同学记歌词演唱。
8、表演展示。
(三)、小结: 我们这群生活在海边的孩子,应该与歌曲中的小姑娘一样与大海成为了朋友,课后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与大海的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丰收欢乐而归》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
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过程与方法: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3.知识与技能: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学难点: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快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段的旋律或用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乐于参与各种请唱活动。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情感与价值观: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过程与方法:欣赏并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
3、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4、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教学内容: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2、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
教学重点、难点:
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
(2)切分音及长音。
7、逐句教唱
8、学生跟伴奏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第二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内容:欣赏《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聆听《草原放牧》,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独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草原放牧》,体验天真可爱、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聆听《草原放牧》,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独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3、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草原放牧》,体验天真可爱、交流感受,分享表现音乐的快乐成果。
教学难点:
1、理解乐曲的情绪、情感及所塑音乐形象。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体会乐曲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内蒙古草原上曾经发生一件使整个中国都为之感动的故事吗?
2、学生说故事大意。
3、这个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还写成琵琶协奏曲。当时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全国各地。
二、欣赏《草原放牧》
1、初听,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出示图片介绍琵琶。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欣赏乐曲的开头:引子
5、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一主题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欣赏:
1)、下面欣赏第一主题,同时思考这一段旋律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2)、同学们试想想这段音乐会刻画了什么的情景?
6、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主题
1)、这段旋律与第一主题的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2)、这一段音乐作者在表达什么呢?
7、复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进一步体验两个主题所表现的鲜明对比,并用图形表示。
8、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将对两段音乐的感受即兴编舞表演,表现出草原小姐妹的活波可爱的形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大草原不仅有着感人的故事,更有着动听的音乐。这就是这堂音乐欣赏课给我们带来的共同收获。下课。
教学内容:学唱并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有节奏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初步感受“0嗒嗒 ”的节奏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表情地歌唱、说唱、创编表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分析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歌曲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重点:
用流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的后半拍起唱及一字多音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好!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请同学们仔细老师讲的是谁的故事,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节奏游戏:
2/4
大象: 咚 咚 | 咚 咚 | 咚 咚 咚 咚 | 咚 0 ||
小老鼠:
0 0吱吱 吱 吱 吱吱吱|吱 吱 0吱吱 |吱吱 吱吱吱|吱吱 0 ||
(1)学生模仿大象走路声音读节奏。
(2)学生模仿小老鼠叫声,拍手读: “ 0吱吱 吱 吱 ”
(3)生做老鼠和大象配合读的游戏。按男、女分成两组,边做动作边读节奏。
三、学习歌曲:
师:很大很大的大象被很小很小的老鼠戏弄了,真让人生气啊。不过,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一只猫收拾了小老鼠,帮助大象解决了问题。让我们再听一遍这个故事,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出示谱例,介绍拍号、速度、情绪。
1、学唱第二段歌词:
[课件出示第二段歌词]
(1)由学生自己说出第二段与一三段的不同,即一个唱一个说。师生共同举例说出几个说唱形式的歌曲。
(2)小组讨论创编节奏,用带节奏的念白朗读。
(3)统一节奏,鼓励学生突出声音力度的由弱到强变化,有表情带表演的说唱第二段歌词。
2、聆听音乐,学唱第一段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大象的歌]
[播放谱例课件]
(1)老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哼唱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难点。)
(2)师弹琴分句矫正,突破难点。
(3)随老师伴奏演唱一遍,根据个人情绪独自加入表演。
(4)编创表演。
3、自学第三段
(1)这段的旋律和第一段是一样的,由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小组自学第三段。
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第三段唱的不正确的地方。
四、巩固歌曲、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
师:我们的故事讲完了,故事的主角小老鼠和大象的差别在哪呢?(小老鼠骄傲自大,而大象勤劳稳重。)
1、分组分任务。
学生自由结合成演唱组、朗读组,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大象和猫用歌唱的方式、小老鼠用朗读的方式。)
3、分组展示。学生评议。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象大象一样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你发现了吗?你能举出具有这种美好品质的人吗?(环卫工人、老师、妈妈等)这些人都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然而象小老鼠这样的人总是嘲笑别人的缺点,其实,在自己的身上也有不少的缺点,最后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场。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好好发扬自己的优点,多为别人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这样我们自己也会感到非常的愉快!你们说是吗?
教学内容:欣赏《哪吒再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乐曲欣赏,初步感受不同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音色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用动作表演音乐主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听觉力和想象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听音乐讲述《哪吒再生》的故事。
2、通过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教育,并从中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想象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乐曲《哪咤再生》
1、图片导入: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讲述的是其中的哪段故事?
2、请一位同学叙述《哪吒再生》的故事情节。
3、初听:音乐是怎样表现这段故事的?
4、分段细听:
5、完整听全曲
6、小结:善良、机智、勇敢就能战胜凶恶的敌人。
三、课堂练习
由学生来复述音乐的内容,要求随音乐的出现顺序简单讲述,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曲中的人物。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
教学内容:歌曲《守株待兔的老农夫》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了解音乐故事,懂得“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2、知识与技能: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守株待兔》。唱准歌曲中的后半拍起节奏和顿音。
3、情感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 当众表演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轻快、流畅地演唱歌曲《守株待兔》。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中的后半拍起节奏和顿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很多故事,今天,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守株待兔》
的故事:宋国有个农夫,中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颗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过来,猛地撞在那棵树上,死了、、、、、、
师:故事中有谁?
生:农夫、兔子
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只有耕耘,才有收获。
二、学习歌曲《守株待兔》
1、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边敲打节奏,边度歌词。
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我们要注意?
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注意读准歌词中的后半拍起节奏和顿音。可以让学生在后半拍起节奏的地方点一下头再读。
2、欣赏范唱,并跟随它轻声哼唱。
3、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的后半拍起节奏和顿音。顿音的地方要轻快、短促。
4、学生跟琴演唱,教师适时纠正错误的地方,再次强调唱准歌曲中的后半拍弱起节奏和顿音。
三、演唱歌曲
师:我们怎样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故事中的情景?
生:轻快、流畅、幽默地
1、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
2、以指名唱、小组唱、男女声唱等形式巩固歌曲。
3、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四、小小音乐剧:守株待兔
1、分组创作、排练。
要求:从歌曲开始起表演,歌曲结束,表演也结束。每个小组必须有人演唱、有人表演农夫、有人表演兔子、有人表演大树、庄家等等。
2、表演
请各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小组做点评。
3、总结
师:通过这些表演,你们觉得,我们在表演时,要注意哪些细节?
生:符合故事情节、人物(动物)的特征,要有表情、、、、、、
五、采集与分享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会将很多很多童话故事,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知道的童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师:请同学们课后去准备准备,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第三单元 我们的田野
教学内容:《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二拍子、四拍子节奏歌曲的学唱,背唱《我们的田野》。
2、指导学生划拍唱准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感受田野:
1、播放歌曲录音,并随机播放其他美丽的田野的风光的图片,学生边欣赏歌曲边欣赏图片。
2、听后交流,师:这首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田野风光?
(学生尽情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优美的歌。
二、学唱歌曲:
1、 教材分析
2、学唱曲谱:
(1)熟悉歌谱,师:我们先来仔细看一看歌曲的歌谱,歌谱中有一些记号告诉了我们歌唱的顺序等,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并告诉大家歌曲的延长顺序是什么样的?
(学生仔细观察歌谱,交流得出:反复记号告诉我们这首歌曲有五段,并且结尾一句不一样)
(2)随琴视唱一遍曲谱。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最不好唱?
提出难点:后半拍唱:
突破难点:在休止符的地方请同学们尝试轻轻闭上双唇,来感受停顿。
(3)完整地视唱曲谱。
3、学唱歌词:
(1)随伴奏有感情地轻声读歌词。
(2)随伴奏轻声默唱歌词2遍。
4、歌曲的处理:
师:这是一首很美的歌,我们要怎样才能唱好它呢?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5、齐唱歌曲。
6、分角色演唱歌词。
(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分角色的方式)
7、演唱完歌曲后请同学们画一幅描绘家乡风景的画及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五、总结下课。
教学内容: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材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过程和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感情体验,从力度、情绪方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和换气记号(∨),以及对弱起和休止节奏的正确把握与演唱。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自信自然地演唱歌曲,能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和换气记号(∨)的掌握。
2、弱起、反复记号、八分休止符的认识与把握。
3、二声部演唱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导入部分,感受音乐
1、多媒体导入:欣赏一组美丽的田野、优美大自然风光的图片,以《田野在召唤》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促使学生参与到美的体验中来。
2、复听歌曲,认知歌词。
师:欣赏完这首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什么?
生:“梯里通巴”或者“当那春天来到大地充满阳光”等。
师:那“梯里通巴”什么意思呢?
教师介绍歌曲《田野在召唤》。
3、分析歌谱,认知歌曲: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音记号、顿音记号、换气记号、休止符,以“找出新朋友”的游戏,请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符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三、新授教学,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
(1)划分乐句。
师:我们以前对乐句有了一点认识,多数情况下,一个标点是一个乐句,但是也有不适合的时候。乐句的划分标准是:给人感觉这句话表达完了,为一乐句。
出示乐句:听一听,明确歌曲整体结构,把握两个乐句。
(2)学唱乐句
第一段情感分析后,唱两遍: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两个乐句。
第二段情绪分析后,唱两遍: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后两个乐句。
师:我们能不能将四个乐句连起来唱一唱呢?
师:真不错!同学们经过短短几分钟时间已经把歌词唱准确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得更好听呢?——学生讨论
师:大家说得很好,应该活泼、整齐、跳跃、字正腔圆,接下来大家调整好状态有感情地演唱一遍。
2、分析歌曲,情感处理。
师:歌曲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大家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这样的歌曲我们应怎么演唱呢?
——生交流: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吐字等。
3、表现歌曲。
要求:分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如:领唱、齐唱、接口唱、男女生唱等。
四、拓展部分,德育渗透
1、欣赏多媒体幻灯片图片采集水污染、沙尘暴、土地干旱、草场退化等素材,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
2、师:在我们刚刚看到的幻灯片中,我们的田野不再充满生机,我们的祖国母亲正在承受着生态的重负与创伤,我们能够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节约用水,随手关灯;重复使用,少用一次性制品;绿色消费,购买绿色产品;不用含磷洗衣粉;自备购物袋,拎着菜篮子买菜;选择公共交通;参加植树养护树活动;拒吃野生动物,拒用野生动物制品等)
3、师:我们每个同学都说得很好,老师啊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地球装扮得更加美丽,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大自然更加美丽。
五、结束部分
1、结合多媒体再听歌曲,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2、师总结:学习了这一课后,老师希望你们如山一样的坚毅,如海一样的胸怀坦荡,似花一样健康美丽,似雄鹰一样展翅翱翔,飞向知识的海洋,音乐的星空,飞向我们美丽的田野。
3、师生再见歌,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
教学内容:活动 田园随想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和体会田园美景,并创作、表现这种美景。
2.情感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的田园景色。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难点是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感受田园美并表现。
2.本课内容的设计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既是对学生艺术修养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1. 先请同学们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想一想画面上表现了什么?然后,从画面的内容、色彩、表现的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这幅名画。
2.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引导学生了解表现优美田园小景的音乐。
3.教师出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田园小景,还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表现吗?
5.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
教学内容: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演唱歌曲《牧童》
2.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乐器伴奏、演唱、舞蹈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知识与技能: 认识三角铁,学会其敲击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后十六节奏:xxx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
师:高声部的旋律你们已经学会了,再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教学内容:《村晚》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以中速优美的速度情绪演唱歌曲,体现歌曲古朴美的特质。
2、 知识与技能:理解反复跳跃记号,懂得歌曲演唱顺序。并视唱前8小节歌谱,知道写作节奏规律。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演唱,了解中国诗歌歌词中透出的田园闲散文化,激发热爱自然与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聆听《村晚》,请学生听后感,诗词中描写了什么?
生:田园生活
师: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造诣的高峰时期,这首诗就是来自宋代诗人雷震之手,由著名的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为其谱曲。中速 优美的田园风。
二、新授
1、 再听录音,探索旋律的节奏特点 | X X X X | X - - | 弱起 类似《顽皮的杜鹃》
2、 学唱曲调
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啦”歌一遍第一声部
3、 视唱前8小节
自学和教授相结合(采用旋律节奏模进的手法发展旋律写法)
4、教授全曲,稳定第一声部之后,加入第二声部学习。
力求起声 音色 节奏 音量的统一 均衡 初步实现二声部的演唱
4、 注意歌曲反复后的结束段落。顺带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5、 小节
三、课堂总结
歌曲短小精悍,旋律易学,又加入后半部分反复歌词后的二声部习唱,容量安排的恰到好处。歌曲的风格近似学堂乐歌,很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歌曲的意境也是质朴有加,体现了田园般的优美自然。
教学内容:欣赏《牧羊姑娘》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
2、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下行旋律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牧羊姑娘》的悲伤情绪
教学难点,:能体会稍慢的速度、疏松的节奏、旋律下行对表现悲伤情绪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
师:欢迎同学们和康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欣赏。
请大家欣赏六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哪一段音乐表现了悲伤的情绪?把答案序号记在纸上,也可以记在心里。
一、听六段录音;
师:放六段音乐录音生:静听
讨论: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生: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白纸记下序号,生:听辨哪段表现了悲伤的情绪,生:
根据 自己的理解答
答案:第一段、第三段、第五段
二、复听:
师:那下面咱们再来听听这三段的音乐,你们仔细听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有区别?
完整地听三段录音,学生听不出来没关系,可以再听
导入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能激起学习欲望学生自己听辨,对学生听音乐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结:区别就是表现音乐的形式不一样,前两首是器乐曲,后一首是女声独唱。
相同点就是三段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都表现了悲伤的情绪。
三、演唱主旋律:
师:既然同学们都说这三段音乐是悲伤的,那么咱们就来唱一唱主旋律,看看它是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的。生:可以讨论也可以回答(不要求学生的语言多精确,贴近意思就可以了)
师:用电子琴示范演奏,生:可以边听边轻声唱
师:无伴奏和学生一起唱师:电子琴伴奏,生:演唱
四、 分析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法:
师: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段音乐怎样表现悲伤情绪的?生:按自己的理解分析
板书演示分析结果:
速度:缓慢的
节奏:疏松的
旋律行进方向:下行
五、扩展:
1、歌曲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三首乐曲主旋律是一样的,其实前两首器乐曲是根据后面的歌曲改编的,那现在咱们现在完整地听听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生:完整地听歌曲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出示歌词)
小结:悲伤的牧羊姑娘形象
2、给歌曲取名字:
师:咱们听了器乐曲也唱了歌曲,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对了咱们今天欣赏的就是由的《牧羊姑娘》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六、思想教育:
师:大家看黑板,咱们今天欣赏的乐曲都和放牧和牧童有关,那么同样都是牧童,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呢?
师:就是因为生活在旧社会,牧羊姑娘挨冷受冻,还受欺负。而咱们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应该怎样做呢?
生:再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七、结束:
师:咱们欣赏了一首动人的《牧羊姑娘》
最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结束今天的音乐旅程。
通过欣赏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热爱学习。
教学内容:欣赏《山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2.过程与方法:能静心、专注地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外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合唱歌曲带给人们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汇报课后搜集的有关捷克斯洛伐克的资料。
2.欣赏《牧童》。这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歌,我们仔细听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捷克的小牧童他们是怎么样来放牧的?放牧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放声歌唱《牧童》。
二、欣赏合唱歌曲《山童》。
1.介绍歌曲:这是一首中国歌曲,它是一首描写山里孩子的歌。
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和《牧童》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牧童》音乐规整,《山童》具有民歌风味。)
3.再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4.刚才你闭上眼睛听音乐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你想象到的牧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5.小牧童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一天跟着他可爱的牛儿羊儿们在一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水,青青的草,小牧童唱着欢快的歌悠闲的在草地上放牧,你们想他们得多高兴啊!
三、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
1.歌曲《山童》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嗦习嗦;
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叽叽喳喳;
泉水:叮咚叮咚; 羊鞭:劈啪劈啪;
鱼尾:吧嗒吧嗒。
2.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马蹄、小猫、啄木鸟、小鸡、小鸭等。
3.歌曲《山童》是怎样描写了哪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4.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可选用书上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可只用1 2 3 5 6。
5.小组展示。
四、总结
评价。 | 二次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