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51:18
文档

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
推荐度:
导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待。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规模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强。

“十一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7.5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5%,比2005年提高6.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8%,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达到104.32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9%,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达到18.5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8.1%,比2005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2.6%,比2005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税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莱芜统计年鉴(2005-2009)、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间,银座、信誉楼、十八乐、大润发等大型商场纷纷入驻莱芜,名嘉广场、豪德现代商贸物流城等现代商贸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商贸流通业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担保、拍卖、典当等新型融资方式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融资机构不断涌现,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航空节、钢博会、姜博会连年举办,糖酒会、科技展、书画展及各种时尚展演轮番登场,节会经济方兴未艾;乡村游、生态游、工业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花样繁多,旅游市场逐步升温;专业配送、大型仓储、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态应运而生,物流业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婚庆、礼仪、影视制作、文化传媒等各种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文化创意基地、影视文化产业园相继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景象;研发、设计、策划、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司不断涌现,商务服务业呈现勃勃生机;银座佳驿、馨百等高档酒店相继建成营业,福莱佳苑、博宇佳苑、金鼎花园等高端社区相继建成入住,恒大北岸特色旅游小镇、山东高速雪野国际度假区、雪野左岸水都等星级酒店相继开工建设,商业地产的开发有效提升了莱芜城市化水平。

(图为  银座商城莱芜店)

(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十一五”末,全市交通运输业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52亿吨公里,是2005年的6.6倍;商贸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是2005年的2.2倍;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22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和3.5倍;金融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6亿元、465亿元,分别是2005年2.3倍和2.1倍,保费收入达到13.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等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3.8%,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图为房干旅游风景区)

(四)载体培育成效显著,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省级载体中,我市市区(莱城区、钢城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城区,齐鲁钢铁物流园、雪野旅游区、农高区“三辣一麻”集散园、莱城工业园商贸物流园4个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鲁中钢铁物流有限公司、莱商银行、市农村信用联社3家企业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企业。市级载体中,重点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至2010年底,6个重点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5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缴纳税金1.1亿元;重点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家重点企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05亿元、利润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9%和45.75%;3年来每年筛选30个项目重点推进,累计实施了鲁中钢铁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家家悦配送中心、金茂广场、雪野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艇俱乐部、航空节工程等90个大项目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对服务业投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图为科技示范园小品  一片大好姜山)

二、近年来支持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

按照“引导、资金扶持、工作推动”的思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市服务业有了大发展。201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14.79亿元,同比增长33.3%,增幅高于第二产业25.9个百分点,占国地税收比重达到21.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1%,提高1.65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

(一)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 51.94亿元,增长16.43%,同比提高3.1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2.5%、教育支出增长10.6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3.3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6.2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19%。全市地方财政公共服务投入23.亿元,比上年增加2.91亿元,同比增长14.04%。

(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申报项目,2010年我市为钢城区科技孵化园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35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50万元,为莱芜达利源物流有限公司现代物流项目、莱芜市万达实业有限公司智能3G支付公共服务平台、房干生态旅游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争取到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470万元,莱城区获得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县奖励资金30万元,共获得上级奖励扶持资金1200万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10个项目得到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其中企业自筹9.43亿元、银行贷款7.14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430万元、市区配套资金810万元。

(三)专项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10年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市财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各区也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为做强做大服务业发挥的导向作用。同时,根据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要求,本着“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中10家优秀服务业企业进行奖励,每家奖励10万元,共计100万元。“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对服务业企业奖励资金共计800万元。

(四)统筹其他专项资金向服务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基金50万元,重点用于全市旅游宣传促销等项目建设;安排文化发展资金270万元,用于文化、文艺精品的奖励。在其他相关资金的安排分配上,尽量向优秀服务业企业倾斜,支持服务业发展。

(五)创新完善扶持体系。针对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莱政发[2011]5号)、《关于加快服务业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莱政发[2011]6号),积极实施区域和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商务服务、科技信息、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农村服务五大新兴产业,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年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三、我市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全省及先进地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但占GDP比重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多年居全省最后一位,2009年比前一位的日照少约120亿元,2010年少约140亿元。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50%,与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6%相比低7.1个百分点,与全省占比34.1%相比低1.6个百分点。从全省十七地市位次来看,比重位居全省十四位,比重仍显不足。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情况如下: 

2010年全省各地市服务业增加值统计测算表

地市GDP(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三产占比(%)

总量位次占比位次
济南3910.82058.1852.63 21
青岛5666.192630.5846.43 13
淄博2866.75994.8834.70 59
枣庄1362.04426.1131.28 1415
东营2359.94560.3623.74 1017
烟台4358.461457.4833.44 312
潍坊3090.91040.1333.65 411
济宁2542.8865.9334.05 710
泰安2051.7756.9236. 85
威海1944.7703.7336.19 96
日照1025.08363.2735.44 157
莱芜546.33177.5432.50 1714
临沂2398.98928.6838.71 64
德州1657.82547.7633.04 1213
聊城1606.51449.1727.96 1316
滨州1551.52548.7335.37 118
菏泽1151.58336.3251.68 162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

(二)部分行业增速下降,仍显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据初步测算,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0%,比上年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上年下降了8.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9个百分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1.5%,同比下降了8.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门类齐全、各业并举,但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以信息、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增速有所加快,但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低。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8.1%,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3.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1%。而传统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增加值11.9%,批发零售贸易业为24.7%,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非营利性服务业为27.15%。

(四)服务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发展载体。我市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分布较散,缺乏一批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全市重点行业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万元的单位不足100家。在服务业发展区域中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服务业聚集区,在全市省级重点服务业城区中,莱城区服务业比重为34.98%,钢城区为22.16%,发展不均衡且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财政对服务业扶持力度有限。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很大,从2008年来,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只安排100万元,区级也只安排150万元,与按照上年度GDP的万分之一测算数据差距较大,且近几年均未列支。“十一五”期间,市级预算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仅900万元,缺口931万元,区级预算安排仅850万元,缺口981万元,各区受财力制约,对优秀企业和项目扶持力度非常有限。

全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统计表

项目合计20062007200820092010
上年GDP的万分之一

1831256291367456461
市级预算安排

900300300100100100
区级预算安排850200

200

150

150

150

实际列支6503003005000
四、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规划支撑。一是规划建设服务业发展平台。按照服务业发展特色、集群的发展规律,结合全市总体规划,制定完善服装、家居、文化、餐饮、物流等服务业财政鼓励,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努力发展起一批服务业特色集群。二是合理确定服务业发展重点。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要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积极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集合各方面的服务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前景广阔、优势明显的大项目,努力发展起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对于生活型服务业,要结合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引导服务业向社区、乡镇集中,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是建立完善议事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重点事项督办制度,协调与土地、税收、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为顺利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强力支撑。

(二)强化资金支撑。一是足额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严格按照《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市财政按上年度GDP的万分之一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为上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配套、落实市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培植服务业发展载体和重点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二是加强服务业项目储备。加快服务业发展,投入是关键,项目是支撑。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要求,筛选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项目充实完善服务业项目库。同时,积极推荐优秀项目列入省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和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获得更多优惠和扶持。三是加大服务业企业奖励力度。在现行服务业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受考核的服务业行业和企业数量,设置优秀服务业企业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根据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项目库,通过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推荐,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担保公司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加大担保贷款资金投入,增加担保基金规模,建立完善担保贷款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服务业企业担保贷款的奖励和考核机制。同时,积极调动财政担保作用,为服务业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三)强化支撑。一是完善项目审批。按照服务型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各类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最大限度降低服务业发展门槛;进一步简化服务业项目审批流程,能合并的事项合并,能不审的事项不审,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服务业信用体系和服务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公平竞争。二是加大优惠力度。在落实好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材下乡、信息下乡、宽带下乡等优惠,并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的实际,从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分类分层次分区域扶持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人才支撑。联合组织、人社等部门,调查摸底服务业的各类人才需求和供给情况,认真研究服务业人才流动规律,科学制定服务业人才教育引进培养使用一揽子计划,完善现有的人才激励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形成服务业人才集聚洼地。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完善服务业人才库,对一些紧缺的服务业人才,要采取以项目招人、以资金招人等多种形式,统筹考虑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他们来得了、做得好、住得安。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技术院校的合作,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高层次、技能型的服务业人才,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文档

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