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学期十八周的汉语史研究的课程的学习,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结合本学期的授课内容,通过查阅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方式,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汉语史课程的性质、目的和研究对象。
从学科角度来讲,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内部发展规律的一个三级学科。从课程角度讲,汉语史是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后开设的延伸课;汉语史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汉民族共同语。
汉语史课程的目的是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時期的发展变化;探索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第二: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根据汉语的发展变化,汉语的历史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期。关于分期的标准主要有两种意见:
吕叔湘先生以文体(“文言”、“白话”)的转变作为分期的标准,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大阶段,认为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
王力先生以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作为分期的标准,认为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主张将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现在学界大多采用王力先生的分期标准。但关于汉语史的具体分期,以及各个时间的上限、下限,学界仍有不同看法。
史存直先生则不主张分期。
下面就王力先生的主张介绍汉语史的分期。
第一时期是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二时期是中古期(南北朝至南宋前半期),第三时期是近代期(元至清),第四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第三:汉语史的语料使用问题。
语料,即语言材料,是编写字典、词典和进行语言研究的依据。它不单指书面语,也包括口语。恰当使用语料是进行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的前提。语料使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语料的选择,基本要求是口语性和可靠性;二是语料的分析,包含确认有效例证、剥离口语成分、分析统计数据和重视典型语料四个方面。
第四:汉语语音发展简史。
汉语语音的发展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主要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上古音系的主要依据有:
(1)中古《切韵》音系;
(2)《诗经》等上古韵文;
(3)谐声字;
(4)假借异文;
(5)声训;
(6)连绵词;
(7)方言和亲属语言;
(8)译音对音材料;
首先叙述上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根据向熹《简明汉语史》,上古汉语声母共有6类28个,分別为:
(1)唇音:帮、滂、並、明
(2)舌头音:端、透、定、余、泥、來
(3)舌面音:章、昌、船、书、禅、日
(4)齿音:精、清、从、心、邪
(5)牙音:见、溪、群、疑
(6)喉音:晓、匣、影
另一点就是: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上古汉语的韵部是在分析《诗经》用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宋代开始有学者对古韵进行分部,郑庠将古韵分为六部。科学的古韵分部始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顾炎武将古韵分为十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古韵部系统。江永将古韵分为十三部,他主张“数韵共一入”,他的入声韵部是的。段玉裁将古韵分为十七部,提出“凡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将谐声分析的方法系统化。戴震最初将古韵分为七类二十部,后来改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现将王力先生的上古韵部系统进行列举: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 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声调是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汉语语音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辨义作用。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是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上古汉语声调的各家之说
1.明代陈第“古无四声说”
2.清初顾炎武 “四声一贯说”
3.清代孔广森 “古无入声说”
4.清代江永、王念孙等“古有四声说”
5.清代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再次:中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以《广韵》为研究依据。
中古漢語聲母系統:
1.隋唐時期以《切韵》的声母系統为代表。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的452个反切上字进行归类,归納出40个声类。
2.后经曾运乾、李荣等人的补充和完善,最后确定《广韵》的声类共52个。
3.这52个声类经进一步归纳得出36个声母,但和宋人“三十六字母”有区别。
中古汉语韵母系统(《广韵》韵母系统):
1.利用系联法,通过对《广韵》206韵的1190个反切下字进行归纳,得出293个韵类。其中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3类,入声51类。
2.按照韵母归纳原则,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类,入声单算一类,如此可得舒声91個韵母,入声韵母51个,共142个韵母。
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切韵》及其系列韵书都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诗人用韵也严格注意四声的区别。至于中古四声的调值如何,没有明确说法。
再次:近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近代音以《中原音韵》为研究的主要依据。
向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中原音韵》共有25个声母,具体如下:帮、滂、明、非、微、端、透、泥、精、清、心、照、穿、审、見、溪、疑
影、曉、來、日、支、哆、詩、儿。
《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統
1、共有19个韵部,即: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19廉纖
2、通过分析《中原音韵》的同音字組,可以看出有的韵部只有一个韵母,有的有两到四个,归纳起来,共有46个韵母。
《中原音韵》的声調系統:《中原音韵》所收的汉字共分为四个声调,分別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第五、汉语词汇发展简史。
从构词角度来看:上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是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因此,上古汉语构造新词主要是在单音节的框架内,通过改变词的意义或语音形式来实现的。上古的构词法有别义构词、音变构词、重叠构词、附加构词和复合构词。上古汉语以单音构词法为主,复音构词法为辅。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词汇发展总的趋势是复音化,单音构词法逐渐衰落。别义构词不再是能产的构词方式,音变构词也趋于停滞,主要表现在: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不再使用;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其破读音渐渐废弃不用;中古以后通过音变构词创造的新词数量很少。中古时期附加构词法和复合构词法有了长足的发展。
附加构词法方面,中古汉语产生了一些新的词缀。
前缀“阿”“老”。“阿”和“老”都是名词前缀,“阿”也可用在人称代词前。
如: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卿非狐狸,即是老鼠。(《幽明录》)
后缀“子”“儿”“头”。“子”“儿”“头”都是名词后缀
如:魂魄似绳子,形骸若柳木。(《王梵诗志》)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狗咬枯骨头,虚自舔唇齿。(《寒山寺》)
复合构词法方面,中古以后复合构词法成为主要构词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古原有的复合构词方式继续产生新词,而且原来构词能力比较弱的复合构词方式有所加强。例如,联合式:胸襟、早晚等;偏正式:烧酒、印版等;支配式:扶老、屈膝等;陈述式:头风、口吃等。
出现补充式、名量式和截取式三种新的复合构词方式。
补充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例如:摆脱、看见等。
名量式复合词由名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组合成,例如:花朵、车两等。
截取式复合词指从经典中截取的两个字形成的词。例如:景仰,语出《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古之后成为复合词,表示“仰慕”。
一些上古的单音词中古以后逐渐被复合词取代。
近代以后,复合构词法又有新的发展,表现在原有词缀用法有所发展和产生新的词缀上,例如:后缀“们”的产生。“感蒙赏赐,我每就此吃饭。”(《西厢记》)近代复合词构词法仍然是主要的构词法,继续产生大量新词:小心眼、做手脚、走狗烹、沉甸甸等。近代汉语里重叠构词法产生了四音节联绵词:低留答剌等。
从谚语和成语的发展来看,上古谚语和成语的形式比较接近,都以四字格式为基础,相当一部分成语是由谚语转化而来的。中古以后,谚语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而成语的形式则趋于稳定,谚语和成语逐渐分道扬镳。
上古的谚语大多是说明一般性的道理,例如: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中古和近代都产生了大量的谚语。中古以后的谚语更加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中古以后的谚语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种是说明某个道理,例如“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第二种是品评时事或人物,例如“曲有误,周郎顾。”
第三种是总结气象、农事规律,例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成语在先秦时期成词较少,有的是从谚语转化来的,例如“众口铄金”本是谚语“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后转化成成语。有的是从古书中提炼出来的。到汉代时期,成语有三个来源,分别是来自先秦文献,例如“抱薪救火”;来自先秦典故,例如“守株待兔”;汉代新出现的成语,例如“苟合取容”。中古和近代的成语主要有四个来源,分别是:来自先秦典故和文献,例如“塞翁失马”;来自中古的文献或典故,例如“老当益壮”;来自佛献,例如“不可思议”;来自口语的四字词组被认为是成语,例如“坐吃山空”。
外来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有:秦汉时期西域文化的影响;中古时期佛教文化的影响;近代满蒙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虎珀(突厥语)”“琉璃(梵语)”;“浮屠”“伽蓝”“米哈(肉)”“阿哥”“麦克风”“(日)”。
第六:汉语语法发展简史。
同语音、词汇相比而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的部分,因此语法的发展最能反映语言发展的本质特点,汉语亦然。学术界将汉语史分成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四个时期,除了考虑语音和词汇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考虑了语法因素。也就是说语法的演变是汉语史分期的主要标准。
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词类活用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來的类别,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量词当时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來。词类活用主要关系到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比如名词作主语、定语;动词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別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比如: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晋侯饮赵盾酒。(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之二:语序问题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语序
(1)吾谁欺?欺天乎?
(2)子归,何以报我?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语序。居则曰:“不吾知也。”
汉语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词法表现在:新的虚词不断产生;虚词的应用不断规范;结构助词和词缀的使用不断广泛。据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句法手段多样化;单句和复句结构复杂化;句法表达的严密化。现就被动句和人称代词的发展进行叙述。
第一阶段是以“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于”字句产生于西周。
1.“动+于+宾”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2.“見+动”式。“爱人者必见爱也。”(《墨子》)
3.“见+动+于+宾”式。“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
第二阶段是以“为”为标志的被动句,产生于春秋时期。
1.“为+动”。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
2.“为+宾+动”。吾属今为沛公虏矣。(《汉书》)
3.“为+宾+所+动”。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
第三阶段:以“被”为标志的被动句,产生于汉代以后。
1.“被+动”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
2.“被+宾+所+动”式。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岭。(《隋书》)
第四阶段:以“吃”“教”“給”为标志的被动句,产生于晚唐五代以后。
1.“喫(吃、乞)+宾+动”式。“若打不着,倒喫他笑。”(《水浒传》)
2.“教(叫)+宾+动”式。“明儿叫上屋里听见,可又是不好。”(《红楼梦》)3.“给+宾+动”式。“就是天,也是给气运使唤着。”(《儿女英雄传》)
人称代词的发展:
1.甲骨文时期,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三个,第二人称代词有“女”和“乃”两个,第三人称代词尚未出现,只是以指示代词“之”兼代。
2.西周以后,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朕、余、予、台、卬”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而、戎”,第三人人称代词则用指示代词“之、其、厥”兼代。
3.魏晋以後,第一人称代词主要用“吾”和“我”,以用“我”为常;第二人称代词主要用“汝”和“尔”,唐代以后用“你”;第三人称代词从六朝起出现了“渠”和“伊”,而“他”也逐渐由泛指代词转化为第三人称代词。至此,“我”“你”“他”成为最主要的人称代词,并一直保持到现代汉语。
4.除此之外,近代汉语时期还产生了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们”。
第七:汉语史阅读书目。
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工具书,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所学的内容。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书目。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出版)。特点:第一部汉语史专著;影响深远。
向熹先生《简明汉语史》(2010年修订版,商务出版社)目前最完备的汉语史著作。特点:内容丰富,体系分明。
史存直《汉语史纲要》(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社)特点:自成体系,不主张分期。
殷国光等《汉语史纲要》(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点:适合作为教材使用,简洁明快,内容新颖。
总之,通过对书本材料的阅读和教师的教学,可以对汉语史这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我所了解的汉语史”的全部叙述。
参考文献:殷国光等《汉语史纲要》(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小方《汉语史语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董志光,汉语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