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活力不足,管理不善,经营陷入困境,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造成了整个企业的内部效率低下。事实证明,这些企业活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在于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致使单个劳动者劳动效率和工作努力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导致企业优秀人才跳槽,人才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国际知名的大集团,或是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具有合理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从而吸引、留住了大批人才。现在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代企业的竞争正在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演变,而竞争的实质归纳到一点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一个企业只有在人才上占尽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无往而不胜。所以说,不管是那些存在激励机制缺陷的企业,还是那些激励机制比较完善的企业,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适应我国加入WTO的要求,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都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继续完善和加强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
一、现在XXX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
对于一般员工而言,实行的激励方式主要是薪酬,即工资和作为其补充形式的奖金和津贴;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而言,主要有年薪制和销售提成等形式。在这种传统薪酬激励体系下,企业员工、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骨干人员的收入,所体现的是他们当期对公司所作的贡献,评定标准也主要是当期公司经营业绩和个人业绩,与公司未来没有关系,不存在长期激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属于传统产业,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其产品竞争优势也在于低廉的价格。面对竞争,既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将面对最严峻的挑战。由于企业普遍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下,装备落后,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原料的生产与流通不畅通,因此企业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忽视了对人的重视,更谈不上有什么完善健全的激励机制了。
现今由于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往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而是随着个人自身素质的变化而不断更换更为理想的工作。因此公司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公司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未尽完善,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只是照搬。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激励方式单一、僵化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仅仅采用奖金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挫伤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最终必然形成“逆向选择”,即优秀人才离开,而留在企业的多是非优秀人才。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企业对不同的人必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过度激励有人认为激励的力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企业在解决激励机制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对激励的认知程度不够以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 企业在激励理念上存在着误区, 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做了如下的描述:只有40%的员工认为他们的管理者对他们出色的业绩给予了鼓励, 有50%的管理者自己承认不知道如何肯定和鼓励员工,50%的管理者承认在最近三个月没有鼓励过员工。目前,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误区有五个:
第一,用同样的方法激励所有的人。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许多管理者很容易落入这个圈子里。比如:如果他自己是一个特别喜欢挑战的人,于是,就给他手下的员工全部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认为大家肯定能受到激励,其实,并非所有人都会受到激励,有的人甚至是受到了打击, 因为这些人完不成任务就会有失败感,受挫败的次数多了也就逐渐丧失了自信。
第二, 始终用同样的方法激励同一个人。今天用“挑战性的工作”来激励一名员工,如果十年以后对他还用这个方法恐怕就会有问题了。因为十年以后的人不再是今天这个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职位的不断提升, 他的个人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激励方法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女员工,通常情况下,在20多岁刚刚毕业加入一个公司时,她会充满干劲,可能要的东西就是用迎接各种挑战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到了30岁左右要结婚生子, 她更看重的可能就是安稳以及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这时再拿挑战来激励她,可能就不是最佳方式了。
第三,忽视了约束与激励的结合。无约束的激励将会导致员工的放任和懈怠,在获得短期的激励效果后,这种激励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同样,片面地依靠制度来管人,强调员工的责任,而忽略激励的作用,同样难以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四,相对重视企业经营者在岗时的激励,而对经营者离职后的收入保障机制重视不够; 相对重视对经营者短期内的激励,而对他们长期激励的措施不够。这是导致“五十九岁”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企业的潜在危机, 这种做法容易使人产生后顾之忧或者干脆离开,去寻找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企业。
第五,缺乏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也是当前企业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