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角的度量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新鲜的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也很积极,从中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方面的培养,把量角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角的表象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达到学习的目的。 | ||
学习目标 | 1.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 2.在掌握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的过程中,能正确、灵活地量出不同大小的角。 3.在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学习重点 | 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 ||
学习难点 | 会正确使用量角器并会看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 | ||
学习准备 | 教具准备:PPT课件 三角尺 量角器 学具准备:三角尺 量角器 活动角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2.要想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就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 1.学生观察、比较、汇报。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 1.填空。 角有()条边,()个顶点。 答案:2 1 2.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3.把量角器介绍给其他的小伙伴。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介绍,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订正。 4.在量角器上找到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行动,同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5.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答案:60° 90° 120° 6.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并量出它们的大小。 提示: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并及时给予评价。 |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 1.(1)组织学生用三角尺比较书本第40页两个角的大小。 (2)讨论:任何角的大小都可以用三角尺来比较吗? 2.自学角的度量单位。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关于角的度量单位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 3.量角器的认识。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量角器。 (2)组织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介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4.探究量角的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2)介绍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学生尝试量角。 第一: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三: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 1.(1)学生用三角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发现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大(或小)多少。 (2)学生讨论、交流用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不足之处。 2.学生阅读课件内容,交流对1度角的认识,知道1度角的大小和写法。 3.(1)观察量角器。 (2)同桌间说说观察后的发现。小组内汇报对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的认识。 4.(1)学生思考,大胆猜测量角的方法并交流。 (2)学生边听介绍,边用量角器尝试度量自己画的角,记录角的度数,同桌交换测量,相互验证。 | |
三、巩固练习。 |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3题。 | 1.学生完成,交流读数,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2.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全班订正。 |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完成作业。 | |
五、教学板书 | |||
六、教学反思 |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的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