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现就我院制定高职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教职成司函[2012]217号)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要通过引入职业标准、执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要通过多渠道调研产业和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同时要注重宽基础与活模块的有机统一。
三、课程结构及相关要求
(一)总量控制及比例关系
1.三年制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学时,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000-2200学时(2+1模式以1800~2000学时为宜)。原则上分散和集中的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周学时控制在25学时左右;
总学分控制在155学分左右,毕业最低学分为144(含素质拓展模块学分)。
2.学分计算。学制统一为学年学分制,原则上18学时折算为1学分,按以0.5为最小单位。
(二)课程设置模块化
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和素质拓展能力四大模块,具体见下表。
模块 | 教学课程 | 学时(学分) | 占比 |
通识课程 | 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等 | 714(39) | 约27% |
专业技术 | 专业理论教育、应用能力培养 所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等 | 990~1080(55~60) | 约38% |
职业技能 | 实习、课程设计、职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岗位选修课、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与鉴定、竞赛类项目活动等 | 720~810(40~45) | 约28% |
素质拓展 |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 | 180(10) | 约7% |
合计 | 2604~2754(144~154) | 100% |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通识课程模块课程见附件中“通识模块课程安排表”。课程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整合,突出实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实践教学课时,以专题形式为主组织教学;《就业指导》课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模块化;《高职语文》作为必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由各系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安排;《军事理论教程》课在新生军事训练期间,统一安排讲座课。
《体育》课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由学生自主选项,分班上课。
《公益劳动》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由学生处负责。
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由学生自主从选课系统或网络课程中选取,不少10学分,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
2.专业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各系部以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确定专业课主体框架,对准就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要兼顾到与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认证等课程的衔接和统一。
明确并重点建设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衔接的核心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设计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为6~8门,每门课都应有内容简介、开设的基础条件、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专业模块课程原则上总数不超过17门,每学期不得超过5门,每门课1学期原则上不超过72学时。每门专业课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成绩比例须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明确。
3.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及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培训。原则上要求毕业设计在第五学期完成。
毕业设计以实习产品、作品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或师生共同开发科技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院每年下半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各系可按照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职业技能模块,组织学生参加培训。
4.素质拓展模块相关内容及学分设置标准,由学生处(团委)牵头制定或修订。学分由学生处(团委)负责审核。
5.关于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由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同时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创新思维训练》,提供相关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各专业要求学生至少要选修两门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至少获得2学分。
(四)考核要求
改革教学方法、考试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等。
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凡计入总学分的课程,考核成绩进入学籍档案。学籍管理中的主要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为准,每学期考试课程一般不超过5门,实行教考分离,其它课程均为考查。
2.学生必须参加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学生体能测试,成绩进入个人学籍档案。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愿参加国家实用英语应用能力B级统考。电子信息系的学生必须参加国家计算机水平二级考试,考试辅导课程可列入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进入个人学籍档案。相关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辅导课程可列入教学计划专业模块。
3.三年制第五学期,毕业生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考试辅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国家级或省级统考36学时,市级统考18学时),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复印件进入个人学籍档案。
四、毕业要求
学生学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方可取得全日制高职专科毕业证书(教育部电子注册)。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应取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的种类、名称和级别。
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般程序及相关要求
(一) 一般程序
1.教务处提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经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后,报院长办公会批准。
2.各系主任根据《指导意见》组织相关人员起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专业(群)教学委员会充分论证与审核后,经系主任审核签字后报教务处。
3.教务处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初步审核,报分管教学副院长审核。
4.报经院长批准后执行。
5.调整实施方案的程序:由相关系在开学前一个月提出“关于调整*****教学实施方案的报告”,经教务处审核,报院长批准后执行。
(二) 有关要求
1.各系成立相关专业(群)教学委员会,由系主任、分管教学副主任、企业行业专家、教研室主任、实验(训)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
2.人才培养方案由各系主任组织相关人员在认真研究、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外聘企业行业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的发言记录、图片、专业论证报告等原始材料,在人才培养方案报审时交教务处备案。
3.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等均不得随意改动。确实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教学实施方案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对于培养模式改革,如,工学交替、“2+1”(或其它灵活的学制)改革试点等,由相关系在每年确定招生专业之前提出专题报告(各系每年可以确定1个专业进行改革试点,比如课程模块化等),经教务处审核,报院长批准后执行。
5.分类招生专业单独编班,实施分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6.订单培养及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合作办学协议单独制定报批。
7.特色专业、示范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单独汇编成册,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8.各系部每年的9月份完成本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填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信息,以便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监控及结果评估。
六、相关说明
1.分类招生专业、“五年一贯制”或“3+2”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照执行。
2.本《指导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首页为目录,要求列示至二级目录,第二页开始为人才培养方案正文。
目 录
一、专业名称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四、职业岗位
(一)职业面向
(二)工作岗位
(三)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
五、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二)人才规格
六、毕业资格与要求
(一)学分
(二)计算机能力要求
(三)职业资格证书
(四)外语能力要求
七、课程体系
八、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九、专业教师要求
(一)专任教师要求
(二)兼职教师要求
十、基本实训条件
(一)校内基地具备条件
(二)校外基地具备条件
十一、教学建议
十二、教学进程安排
(一)通识课程教学进程表
(二)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三)周课时统计表
(四)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
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码: XXXXXX
一、专业名称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 制:学年学分制,基本学制3年
四、职业岗位
(一)职业面向
主要面向×××行业(企业、部门),×××(岗位群、技术领域),从事×××、×××等工作。
(字数要求:不多于100字)
(二)工作岗位
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如下:(以序号,岗位名称,简要说明列示)
(三)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
主要职业能力:1.××××××××××××××××××××; 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确定对学生的5-本专业主要职业能力,使用“了解、掌握、具有、具备”等行为动词描述本专业应获得的理论、技能、方法等主要职业能力。字数不多于200字】
工作领域 | 工作任务 | 职业能力 | 相关课程 | 考证考级要求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素质,掌握(熟悉、了解)×××、×××知识,具备×××、×××能力, 能从事×××、×××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和就业面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文字表述简明扼要。 字数不多于200字。】
(二)人才规格
该专业核心能力为:x x。其知识、技能结构与态度要求如下:
1.知识结构
(以(1)(2)(3)……列示)
2.技能结构
(以(1)(2)(3)……列示)
3.态度要求
(以(1)(2)(3)……列示)
六、毕业资格与要求
(一)学分
通识课程模块 | 专业技术模块 | 职业技能模块 | 素质拓展 | 职业资格等证书 | 合计 |
鼓励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获得全国计算水平考试一级证书的,计4学分。
(三)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学生应取得的本专业领域主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超过5种。
获得本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计4~10分,具体由各专业确定。
(四)外语能力要求
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愿参加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
获得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合格证书的,计4学分。
七、课程体系
1、列示专业课程体系说明及课程体系结构。
2、列示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说明及实践教学体系或系统结构图。
八、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核心课程(6-8门):×××、×××、……。
(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1、2、3……列示全部核心课程描述,每门课程建议包括课程名称、学时、课程地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要素;而实训类课程建议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实训项目、实训目标、教学场所、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要素。)
1、×××课程(**学时)
课程地位 | …… | |
课程目标 | …… | |
教学内容 | 项目 | 工作任务 |
项目一 …… | 1、 | |
项目二 …… | 1、 | |
…… | …… | |
项目N …… | …… | |
教学建议 | …… | |
教学环境 | …… | |
成绩评定 | …… |
实训目的 | |
实训内容 | |
教学组织 | |
考核方式 |
九、专业教师要求
(一)专任教师要求
(以1、2、3……列示专任教师要求)
(二)兼职教师要求
(以1、2、3……列示兼职教师要求)
十、基本实训条件
(一)校内基地具备条件
实训类别 | 实训项目 | 主要设备名称 | 数量(台/套) |
(列示校外基地要求)
十一、教学建议
(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方面列示)
十二、教学进程安排
(一)通识课程教学进程表
类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计划课时 | 理论 课时 | 实践 课时 | 开设学期 | 学分(周学时) | 备注 |
必修课 | 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42 | 28 | 14 | 1 | 3 | |
2 | 军事训练及理论教程 | 72 | 12 | 60 | 1 | 2 | 集中2周开 | |
3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72 | 42 | 30 | 2 | 4 | ||
4 | 形势与 | 18 | 18 | 1-2 | 1 | 分2学期开 | ||
5 | 公益劳动 | 30 | 30 | 1或2 | 1 | |||
6 | 高职语文 | 28 | 28 | 1或2 | 2 | |||
7 | 体育 | 28+36 | 8 | 56 | 1-2 | 4 | 含体能测试 | |
8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24 | 40 | 1或2 | 4 | |||
9 | 就业指导 | 36 | 26 | 10 | 2或3 | 2 | 文经2理工3 | |
小计 | 426 | 186 | 240 | -- | 23 | |||
选开课 | 10 | 高职数学基础 | 56 | 56 | 1 | 3 | ||
11 | 高职应用数学 | 54 | 54 | 2 | 3或2 | 经管类会统专业54,其余专业36学时 | ||
13 | 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 | 36 | 18 | 18 | 3 | 2 | ||
14 | ××专业英语 | 36 | 36 | 3 | 2 | |||
15 | 应用文写作 | 28 | 28 | 1或2 | 2 | |||
小计(不超过) | 110 | -- | 6 | |||||
选修课 | 16 | 实用英语(1)、(2) | 28+36 | 28+36 | 1-2 | 4 | 学生自主选修 (其中,创新创业类网络课至少两门,至少2学分) | |
17 | 职场综合英语(1)、(2) | 28+36 | 28+36 | 1-2 | 4 | |||
18 | 市场营销 | 54 | 36 | 18 | 3 | 3 | ||
19 | 四级英语考试辅导 | 54 | 54 | 3 | 3 | |||
20 | 黄梅戏欣赏与演唱 | 36 | 4 | 32 | 1或2 | 2 | ||
21 | 企业管理 | 36 | 30 | 6 | 3 | 2 | ||
22 | 科学·人文·艺术教育讲座 | 18 | 18 | 1或2 | 1 | |||
23 | 心理健康教育 | 36 | 24 | 12 | 2 | 2 | ||
24 | 音乐欣赏 | 18 | 18 | 1或2 | 1 | |||
25 | 书法培训 | 18 | 18 | 1或2 | 1 | |||
26 | 普通话水平培训 | 18 | 18 | 1或2 | 1 | |||
27 | 创新创业类课程(网络课程) | |||||||
其他公选课(见公选课开课表) | 1-3 | |||||||
小计(不低于) | 180 | 10 |
开设学期
课程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高职语文(必修) | 经贸、社会、园林 | 建工、机电、电子 |
书法(选修) | 经贸、社会、园林 | 建工、机电、电子 |
音乐欣赏(选修) | 经贸、社会、园林 | 建工、机电、电子 |
黄梅戏欣赏与演唱(选修) | 经贸、社会、园林 | 建工、机电、电子 |
普通话水平培训(选修) | 建工、机电、电子 | 经贸、社会、园林 |
科学人文教育(选修) | 建工、机电、电子 | 经贸、社会、园林 |
应用文写作(选开) | (第三学期)建工、机电、电子 | 经贸、社会、园林 |
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 | 建工、机电、电子、会电(专业) | 经贸、社会、园林 |
高职数学基础(选开 ) | 机电、电子、经贸、纺检(专业) | 建工、园林、旅管(专业) |
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计划课时 | 理论课时 | 实践课时 | 开设 学期 | 学分 | 周学时 | 考试 | 考查 | 备注 | |
专 业 技 术 模 块 | 1 | √ | ||||||||||
2 | ||||||||||||
3 | ||||||||||||
… | ||||||||||||
18 | ||||||||||||
小计: (学时控制在990-1080之间,学分控制在55-60之间) | —— | — | — | |||||||||
职业技能模块 | ××课程实习 | √ | ||||||||||
××课程设计 | ||||||||||||
岗位选修课1 | √ | |||||||||||
…… | ||||||||||||
岗位选修课N | ||||||||||||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 4 | |||||||||||
××等级考试辅导 | ||||||||||||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培训 | 3 | |||||||||||
毕业设计 | 5 | |||||||||||
顶岗实习 | 6 | |||||||||||
小计: (学时控制在720-810之间,学分控制在40-45之间) | —— | —— | —— |
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为必修学分,不得少于10学分,具体要求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办法(试行)》;相应课时全部按实践课时计。
(四)周课时统计表
学期 | 总课时数 | 平均周课时数 | 学分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合计 | ____ |
(五)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 学时数 | 百分比(%) | 实践学时 | 学分 |
通识课程 | ||||
专业技术课程 | ||||
职业技能课程 | ||||
素质拓展课程 | ||||
合计 | ||||
系主任签字: 公章: 年 月 | 教务审核签字: 公章: 年 月 | 院领导批准签字: 公章: 年 月 |
1、为了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打印格式,便于装订,请用A4纸打印,不需加页码和页眉。所有表格请按方案中提供的模板格式进行设计。
2、字体、字号要求:一级目录采用四号、黑体、加粗;二级目录采用小四号、黑体、加粗;正文采用小四、宋体。
3、排版要求:1.5倍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