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0:05:38
文档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参一、1.A2.C3.D1试题分析:A项,主次关系颠倒。错在“它与广告密不可分”。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
推荐度:
导读参一、1.A2.C3.D1试题分析:A项,主次关系颠倒。错在“它与广告密不可分”。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
参

一、1.A        2.C        3.D

1 试题分析:A项,主次关系颠倒。错在“它与广告密不可分”。 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2.试题分析:“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不等于对俗文化的“弃”。 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需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上的不同。A.从文中第二段可见作者对以皇家为招牌的广告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这种利用并不“巧”,且它虽然能对俗文化起渲染强化作用,但却不是“积极”作用;B.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只是否定了广告歪曲俗文化的行为,并未提到“俗文化的内容是健康积极的”,事实上趋同求稳、敬官畏上等心理本身就存在消极因素; C.从第四段可知应为“俗文化的广告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5、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D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7.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5分,句意正确2分,“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1分。)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5分,句意正确2分,“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

8. “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实则颇见巧妙。(1分)从音调上讲,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2分)从表达效果上看,“丝丝”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托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2分)

9..①借景抒情(1分),上片第一句,通过写杨柳丝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如万缕千丝的愁绪。(1分);② 衬托(1分),上片第三句用“楼小忒小藏不住”衬托出倚楼人繁多的愁绪。(1分);③ 以乐景写哀情(1分),第七句“海棠红近绿栏杆”词人看到竞相红艳的海棠花怒放在绿栏杆附近,花红栏绿的明丽之景下反衬下,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的伤愁愈加浓厚。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1分)

10.(1)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1)A 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一生都生活在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错,原文是“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D.“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无中生有。E.“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2)①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蓝姆”金质奖章;②他曾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旅美期间,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③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还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④他曾撰写出版《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心怀赤子之心:祖国处于混乱时期,他为祖国鼓舞呐喊;祖国处于和平时期,他为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②清醒认识人生:面对虚荣时,他不为虚荣所累,做到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③一生走在追求的路上:作为世纪老人,电机权威人士,他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成为文理融通的奇才。(每点2分)

(4)①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或者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容忽视;②个人的命运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始终心怀祖国, 与时俱进,这样人的追求才有动力;③个人爱好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④报国之路可能并不平坦,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终将实现报国之志。(8分)(既有自己的观点,也要联系文本材料;没有观点的,最多得4分;没有材料的,最多也是4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 亦可酌情给分)

12. D. 相辅相成:二者相互辅助而互相联合。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来谈论。守株待兔: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万一的心理希望不劳而获。心旷神怡:舒畅愉悦的心情,可作定语。

13.    【答案】D  .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前面“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一面,后面“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两面,搭配不当,在“能”后面加“否” 

B项,暗换主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不再是“他们”。C项,搭配不当,“咀嚼……经历”不搭配;成分残缺,可改为“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奉献、成长与幸福的感受”。

14.A  15.①我国很早就发现了青蒿的药用价值;②从而杀死疟原虫;③因为主持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

16.中国援建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17.立意(角度)关键词:事物间相辅相成    教学相长    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看人看长处   饮水思源

【参考译文】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上传: 张开毅     更新时间:2013-2-3 11:27:47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一、忧国忧民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二、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离别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李白《乐府》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寄情山水、

(1)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青春易逝的伤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因春而起的羁旅之愁,春光老去,而“燕归人未归”,满怀落拓愁绪)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请问东流水,离情别意与之相比谁短长?)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依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六、怀古伤今

(1)触景生情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诗人用景物组成的一幅画,也让读者触景生情。这便是怀古诗的写景抒情。

晚唐)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用眼前的江南烟雨景物,对比映衬六朝那一度奢华无度热闹非凡又一个个竞相灭亡的朝代。

七、蔑视权贵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1. 评价主旨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味深长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言在此而意在彼

2. 品析语言风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崛峭拔)、沉郁(深沉蕴藉);直率(奔肆率直);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含蓄(藏而不露);清新(清秀奇丽);风趣(幽默诙谐)等。

3. 赏析描写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比较;映衬反衬;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以古说(讽)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 领悟作者情感: ——看似无情皆有情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孤寂、落泊、幽怨、壮逸、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等。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中考考什么】

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

5.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

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感的特点;

2.学会正确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真题再现】

2011年盐城市中考试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 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二、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一)咏物言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

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 

技巧——整体:托物言志,局部:比拟,比喻,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风格——含蓄隐喻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美学境界。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特点,神韵,品格。

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梅花,既形似,又神似。“疏影”一词,勾勒出梅花枝干疏朗不繁的特点,,“横斜”一词,描绘出它优雅超脱的姿态,“浮动”写出它的缕缕幽香,诗人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梅花那种风情秀骨,高标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答: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思乡怀人:古人行旅在外,常有思怀之情,或羁旅之思,或故乡之思,或亲友之思,这类诗歌主要借助悲凉萧瑟的意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感伤。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思乡怀人诗鉴赏要点】

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妙喻传情。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

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歌颂友情,追怀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

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三)惜别送别: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的淋漓精致。此类诗歌有的是谢别之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北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时间地点景物
送别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驿站、码头等杨柳、酒等
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 孤帆、流水;长亭、灞桥、南浦;黄昏、月夜、秋天、古道 

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④挥泪泣别⑤借月咏别⑥芳草惜别

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理刻画

风格——语深情切,缠绵哀感,洒脱旷放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答: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2、 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四)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到唐代发展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出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陆游的《游山西村》,欧阳修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或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基本特征:

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

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技巧——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写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拟人。

语言——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清新优美、恬静淡雅

例《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

第二课时

(五)边塞征戍: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写,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风格:气魄沉雄、慷慨悲凉。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亲友——闺怨诗),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报国无门的怨愤,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边塞风光,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洲词》等。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意象——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朔风、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2)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出征远戍报国的英勇豪迈,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3)风格——雄壮豪迈,慷慨雄奇,悲凉伤感。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②、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③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六)咏史怀古:这类诗歌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用以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的作用。例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答: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析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意象——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六朝、华清宫…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

技巧——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感情——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抒发爱国情怀;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评价历史是非;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

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④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七)生活杂感(即景抒情、即事感怀):或就是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场景生发感慨,表达自己的闲情逸趣、人生感悟等,如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或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如晏殊的《浣溪沙》;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抒发自身遭遇的感慨,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或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陶渊明的《饮酒》等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观沧海》、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反映离乱、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村牧的《泊秦淮》;同情人民的疾苦,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白居易的《观刈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牧的《泊秦淮》。

【“生活杂感诗”的特点与鉴赏】

“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

 内容——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李商隐的《无题》)等。

技巧——借景抒情。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读写景抒情诗,要着重把握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领略其抒情的技巧。读即事抒怀诗,要着重把握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

(八)闲愁闺怨:哀怨之作分为“宫怨”、“闺怨”、“春怨”等几类,主要以女性的的口吻,表现对征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

【闺怨诗的鉴赏要点】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九)人生哲理: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岳》)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陆游《游山西村》)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登鹳鹊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哲理诗”的特点与鉴赏】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三、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

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 

【典型题例】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境界便很悲凉浑壮。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答题思路】

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1.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2.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3.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一般表述的文字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写了什么,如写了什么景,咏了什么物,怀了什么古,言了什么事等。二是怎样写的,如怎么抒情的,怎么描写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了什么修辞等。三是为什么要写,如抒发了……感情,反映了……现实,表现了……情趣,寄托了……情怀,表达了……追求,流露出……倾向,发出了……感慨等等。

评价思想内容应全面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原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4、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注意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写景诗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叙事诗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叙述的事,咏物诗抓住物象特点,挖掘物象品格,概括起来说就是:描写了什么形象、事件,构成了什么意境。

2.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即运用了什么技巧。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情感或寓含的道理。

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____________(意象)的_______________特点,表现(突出)了____________思想、感情,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作用。

【课堂演练】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分析: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

参:“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课堂小结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内容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思想内容常见术语】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言近旨远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乡情  伤离  怀古  忧思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思想感情常见术语】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旷达、洒脱、激愤,坚守、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等。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红树,开满花的树注:红树,开满花的树

 7.下面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参】

1.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

3.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4.(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5.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6.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步骤1)落日的余晖照着花树、青山,美不胜收。广阔的原野绿草萋萋,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人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美景。(步骤2)表达了游人对暮春美景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步骤3)

7.流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

8.表达了作者不争宠邀媚、坚贞自守的思想感情(2分)

9.诗人为国事献计献策,却“朝奏”而“夕贬”,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但诗人只想替皇帝“除弊”,毫不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第三联“家何在”,“马不前”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尾联“收骨瘴江”,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全诗感情沉郁,动人肺腑。

10.思乡惜别之情。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忍分别,将我送出万里之外的情景,诗句不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用故乡之水送我远行,依依不舍之状,衬托我浓厚的思乡惜别之情。(共3分,指出情感1分,简析方法2分)

文档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参一、1.A2.C3.D1试题分析:A项,主次关系颠倒。错在“它与广告密不可分”。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