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年部编版语文五上(有注解)《日积月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1:06:37
文档

2020年部编版语文五上(有注解)《日积月累》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P14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注释】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
推荐度:
导读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P14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注释】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

★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  P 14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注 释】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 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  P 30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句子理解】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别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做,不要浪费一点时间偷懒不用功,饱食伤身,不坚持做一件事,就会一事无成。教育人们不要一天到晚吃饱了不做事,不要浪费一点时间放弃用功。)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bai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男儿,要抓紧时bai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多少人世间的事都是急忙忙地匆匆而bai过,天地不断旋转,光阴逼迫,一万年太久了,我们只要珍惜现在的时间。)

★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P 46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注 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 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  P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成语解释】

太平盛世: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官尽其职、民尽其力、物尽其用;朋友越来越多、反对者越来越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社会一派祥和、和平的景象等可谓之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人寿年丰: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路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流离失所:流离:离开家乡,没有一定的居处;失所:失去安身的地方。意思是无处安身,四处流浪。

生灵涂炭: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家破人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哀鸣的大雁,这里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难民之悲惨景象。

民不聊生: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 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  无

★ 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  P 90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一粥一饭,由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以纯

【句子理解】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意思是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

一粥一饭,由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点点衣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经常想到物力的艰难而加以珍惜。)

★ 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  P 104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注 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 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  P 118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注 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 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自在漂流。

文档

2020年部编版语文五上(有注解)《日积月累》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P14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注释】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