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根据电路画出串、并联电路图
3、会根据电路图模拟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会分析解决简单的混联电路并与实际联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串联与并联电路特点,掌握电阻及电压、电流、电功率分配关系。
2、难点
并联电路总电阻越并越小,难以理解,与实际联系缺乏实践经验。
三、教学过程
(一)串联电路
1、定义:把若干个电阻或电学元件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方式叫做串联。
2、串联电路的特点:
(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能沿着一条通路流过各个电阻,所以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同。
I=I1=I2=I3=……=In;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U=U1+U2+U3+……+Un;
(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R=R1+R2+R3+……+Rn。
3、串联电路的两个推论
(1)串联电路具有分压作用,分压跟电阻成正比:。
串联电路分电压与总电压关系式:
两个电阻串联时:,;
n个电阻串联时:,
,
…………
(由此得到结论:在电路电压大于用电器额定电压的情况下,往往可以选用一个适当阻值的电阻跟用电器串联,由于这个电阻分担了一部分电压,电路中的电压重新分配,用电器就能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
(2)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两个电阻串联时:,;
n个电阻串联时:,
,
…………
例题1、已知电阻R1和R2串联,两端电压U,则R1两端的电压U1=______,R2两端的电压U2=______,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______,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______。
(二)、并联电路
1、定义:把若干个电阻或电学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方式叫做并联。
2、并联电路的特点
(1)并联电路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I=I1+I2+I3+……+In;
(2)并联电路的各个支路有两个公共接点A和B,支路中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等于A、B两点间的电压,所以并联电路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相同。
U=U1=U2=U3=……=Un;
(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导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
3、并联电路的两个推论:
(1)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分流跟电阻成反比:IR=I1R1=I2R2=I3R3=……=InRn。
并联电阻的电流与总电流的关系式:
两个电阻并联时:,。
三个电阻并联时:,
,
。
(2) 并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PR=P1R1=P2R2=P3R3=……=PnRn。
两个电阻并联时:,。
三个电阻并联时:,
,
。
思考:我认为并联电路中,并联电阻支路的数目增多或并联电阻的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他们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是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变小。这样考虑对吗?
答案:不对,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并联电阻支路的数目增多,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增大,总电阻是减小的。并联电阻中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大,相当于这个电阻的横截面积变小,并联部分总的横截面积也随着变小,总电阻要增大而不是减小。
例题2、已知电阻R1和R2并联,电路中总电流是I,则R2支路中的电流I1=______,R1支路中的电流I2=______,R1上消耗的电功率P1=______,R2上消耗的电功率P2=______。
(三)混联电路:把用电器用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组合起来叫做串并联组合电路,又叫做混联电路。
求等效电路法简化电路(红皮书P41/12类似)
例题3、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阻R1=6Ω,R2=3Ω,R3=2Ω,R4=12Ω,求外电路的总电阻.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要点.在这类问题中,可从电流的流向出发,在外电路中,由高电势点向低电势点流动,从而确定电势变化和等电势点,画出等效电路图.在图1所示电路中,a点与电源正极连接,电势最高;b点与电源负极连接,电势最低;a点和d点等电势,在外电路中,电流由a点流向b点的过程中,要流经c点,由于电流流经电阻时电势要降低,故c点电势低于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电路中有a、c、b三个电势高低不同的点.如图2所示,将a、c、b三点重新排列,并把原电路图中的各个电阻画在相应的两点间,从这一改画后的电路中,很容易看出各个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R1和R2并联后与R1串联组成一条支路,再与R4支路并联.
根据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有
解得外电路的总电阻为 R=3Ω
课本P35示例2、如图,装饰用的小彩灯常被挂在节日的小树上或商店的门面上,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彩灯是串联后接在220伏电源上的,每一串足有数十个。奇怪的是当其中有一个或几个灯的灯丝断了以后,其余灯确仍亮着。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观察灯的结构可以发现,每个灯的灯丝(R1)引线上方均绕有金属电阻丝(R2)。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个灯的灯丝断了,其余灯仍能亮的道理了。
解答:在右图中,A、B、C三灯是串联的,但每个灯都有两个并联分路。当下部灯丝断掉后,上面的电阻丝仍能导电,整个串联电路没有开路,因此其余各灯仍可以发光。这种电路实际上是既有并联又有串联的组合电路。
讨论:现在我们深入讨论一下,R1与R2哪个电阻大?当一个灯泡灯丝断了以后,其余各灯亮度有什么变化?
大家知道,用电器的功率P=U2/R,R越大,功率越小。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希望灯丝发出的功率大、并联的电阻消耗的功率小,因此应有R2》R1。当某一灯丝断了以后,只有R2串联在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变大了,总电流变小了,因此每个灯都要变暗些。可见多个灯的灯丝断了以后,整串灯的亮度将变得很暗。
关于电饭煲:课本P36《训练与应用》题5。
右图所示是家庭中常见的电饭煲,在指示面板上有红灯、黄灯两种指示灯,其内部电路如图所示。各元件作用如下表所述:
| 元件 | 煮饭开始 | 温度达 70~80℃ | 温度达 103℃ | 温度降至 70℃前 | 温度低于 70℃后 |
| S1 磁钢限温开关(靠手动闭合,温度达103℃时自动断开) | 手动合上 | 闭合 | 断开 | 断开 | 断开 |
| S2 双金属片自动开关(温度达70~80℃时自动断开,低于70℃时自动闭合) | 自动合上 | 断开 | 断开 | 断开 | 闭合 |
| R2 发热电阻 | 工作 | 工作 | 工作 | 几乎不工作 | 工作 |
| 红灯 加热指示灯 | 亮 | 亮 | 灭 | 灭 | 亮 |
| 黄灯 保温指示灯 | 灭 | 灭 | 亮 | 亮 | 灭 |
(1)请你在上表中的空白处填上S1、S2、R2的工作情况以及红灯和黄灯的发光情况。
(2)R1、R3的作用是什么?在设计时,它们比R2应大些还是小一些?
答:限流作用,应大些。
(3)保温阶段R2上的电流与煮饭阶段的电流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在煮饭阶段,S1手动合上以后,R1被短路,电路中只有R2、R3在工作,而在保温阶段,S1、S2都处于断开状态,因此电路中三个电阻都在工作,由于R1的分压作用,R2上分得的电压较煮饭时小得多,所以保温阶段R2上的电流也较煮饭阶段时小得多。
(4)用这种电饭煲能不能让其自动烧开水?并像煮饭一样将水温一直保持在70~80℃?
答:由于水温达100℃沸腾以后,温度不再升高,从而不可能达到103℃的居里点,所以S1一直处于闭合状态,加热电阻R2一直正常工作,直至将水全部烧干为止,因此不可能使水温保持在70~80℃之间。
电饭煲的工作原理:
(1)当合上磁钢限温开关S1后,由于R1被短路(黄灯灭,红灯亮),R2、R3并联在电源上,因为R2远小于R3,所以并联电阻很小,电路中的电流很大,且绝大部分电流流过加热电阻R2,这时R2正常工作(R3只是起分压作用,不使红灯分到的电压过大)。
(2)随着水分的吸收和蒸发,由于继续加热,锅内的温度将超过100℃且继续上升,当温度达到103℃的居里点时,磁钢限温开关S1自动断开(不同铁磁质的居里点不同,一般因煮饭的要求,所以所选取的磁钢的居里点是103℃,当达到103℃时其磁性将消失),这时R1被串入到电路中(此时黄灯发光,红灯仍然亮),由于R1的电阻远大于R2和R3的并联电阻,因此R2只能分到极小的电压,其发热也有限,所以只能起到保温作用。
(3)待温度降低到低于70℃时,双金属片自动开关S2自动合上(此时黄灯灭,红灯仍亮),又开始加热,使温度上升到70~80℃,S2又自动断开而进入保温阶段。
四、作业
1、如图3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压U=10V,电阻R1=5Ω,R3=R410Ω,R2=10Ω,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求电流表的示数。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U=10伏,电阻R1=R4=15欧,R2=R3=3欧,当电键K闭合后,流过电键K的电流强度多大?方向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