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制人:赵静静 审核人:李如超
| 考点透析:鉴赏诗歌形象,品味作者情感 | |||
| 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境。2、 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 |||
|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收集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2、看注解,注音解释 暝(míng ): 晚 空山:幽静的山 喧(xuān ):声音喧哗 浣( huàn )女: 洗衣服的女子 歇( xiē ):凋落 王孙: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是诗人自称。 3、“五看”文本,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发现的越多越好)
4、自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引导学习】 1、对联导入 2、初读,品文本 示范朗读,核准字音、节奏 集体朗读,感受诗意、诗情 【探究研习】 朗读赏析 1、首联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1、点明时间(傍晚)、地点(山中)、 季节(秋) 2、照应标题 3、渲染幽静清新的氛围。 4、奠定全诗愉悦闲适的情感基调。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境界? 明月 松 清泉 石 幽美、清新、明净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1、描写对象 首联: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山村的自然美 清新、宁静 颔联:浣女、渔舟 ——村民的生活美 淳朴、善良、闲适、安乐 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 2、写景方法 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 颈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以动衬静,愈显其静。 4、面对此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慨?(用原句回答)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这一感慨中,你能品味出作者寄托了哪些情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孙自可留”一句是全诗歌的诗眼,有了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1、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2、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3、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4、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5、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比较思考 1、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的这首诗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山居秋暝》这首诗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傍晚新雨后的山村景色。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自古写秋景的诗,多为悲秋之作,而在王维笔下则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2、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学生自主发言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拓展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不仅点出题目全部内容,还特别提到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方面描绘了山村令人神往的美。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留恋山中生活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下列诗句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境接近的一项是( A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B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 声:捣制寒衣的声音。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常识积累 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山水田园诗常常表达的感情: •表达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表达对归隐生活渴望。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 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景语,看情语 首联作用归纳: 1、交代时间 、地点 、事件缘由2、照应标题 3、总领全诗或引出下文 4、渲染氛围。 5、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意象:带有作者情感的景物。 意境:意象构成的境界。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较品析 练习提升 知识积累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