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程
| 名 称 | 生理学 | 授 课 单 元 | 第五章 呼吸 | |||||||||
| 教 师 姓 名 | 职称 | 所 属 院部系 | 基础学科部 | 教研室 | 生理 | |||||||
| 教 学 层 次 | √专科 □中专 成教(□本科 专科) | 学时 | 3 | |||||||||
| 授 课 对 象 | 授课时间 | |||||||||||
| 本单元主要内容: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运输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
|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原理 2.熟悉: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 3掌握:组织换气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4.熟悉: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氧、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5.掌握: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6.熟悉:周期性呼吸,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 ||||||||||||
|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肺通气和肺换气原理。肺容积和肺容量 2.组织换气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3.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难点: 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氧、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2.周期性呼吸,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 ||||||||||||
| 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 ||||||||||||
|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 教 学 方 法 | 时 间分 配 |
|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1. 1 呼吸运动 2.肺内压 3.胸膜腔内压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容积和肺容量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二.肺换气 (一).肺换气的过程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三.组织换气 四.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二) 化学结合 五、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二)化学结合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二)、肺牵张反射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用“讲授法”与“PBL 教学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自学讨论:为什么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肺泡通气量减少时对肺换气有何影响﹖正常成人从平原到高原地区,呼吸系统发生哪些调节反应?血液中CO2分压、[H+]升高、O2分压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提出教学目标。 用“讲授法”与“PBL 教学法”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自学讨论: 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比较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用哪些方法可以使血凝加速或延缓及在临床上的用途。 精讲点拨学生的讨论,并进行课堂小结。 |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试述胸膜腔内压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2.试述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3.试比较血液中二氧化碳、氧、氢离子浓度的改变时对呼吸运动产生的影响。
| 4.根据本章知识,试述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 | |
| 教材及参考书: 《生理学》. 朱大年主编.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生理通讯》杂志 | |
| 教研室 主 任 意 见 | 教研室(科室)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
| 教学后记(在此授课单元教学结束后填写): 本次课按授课计划进行,授课内容难度适中,讲授时间与 计划相符,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参与问题探讨,多数学生 已经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