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省中部,是在中国自然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城市。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自然地质灾害造成死亡的是各种自然灾害引起死亡的人数比例的四分之一。从1949年的数据统计,得出在兰州的自然地质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约为660人以上,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约为7.56亿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发生的频率和自然地质灾害的规模在兰州逐年增加,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应对自然地质灾害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以防治为主,治理与避让为辅的原则,及早行动,制定相应措施,具体落实责任,积极夯实自然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以治理和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如生物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搬迁避让,同时要积极申报治理各个问题,通过问题治理解决。减少自然地质灾害,改善居住环境,自然环境。
关键词:兰州 自然地质灾害 经济损失 逐年增加 治理
RISK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GANSU CITY OF LANZHOU PROVINCE
Abstract
Lanzhou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western part of Gansu province Longxi Loess Plateau, is the most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China city. The annual death toll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deaths of 1/4. Since the 1949's since the statistics, survey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anzhou has killed more than 660 people, the cumulativ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mounting to 756000000 yu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damage,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Lanzhou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bring great harm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s not good governance but we can "giving priority to prevention, avoidance and management of a combination of" principle, to catch early move fast, formulate measures, impl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do a solid job in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biological control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combined with the relocation, a positive declaration management project, through the project management, reduce the losses caused by disasters,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zhou,geological disaster,economic loss,increased year by year,Biological control
1 概述
到目前为止,兰州全市现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的隐患点约4809处。而全市共有66万多群众的生活是在自然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多危险区,其中有公路、通讯线路、铁路、提灌工程、矿厂企业、水库、电力设施、居民区以及名胜古迹等达2600多亿元的财产是处于自然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之下,没有安全保障,其防治形势非常之严峻。在2013年全年,兰州市已经累计发生中小型以下的自然地质灾害17起,而死亡1人。兰州市的自然地质灾害,共有四种,其主要类型是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跟据调查,现全市有自然地质灾害点约754处多,其中包括181处的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处17个,崩塌处10个2,236个不稳定的斜坡,泥石流沟处218个。其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导地位, 其次是泥石流灾害,这种灾害与滑坡、崩塌的关系较为密切。
2 兰州市主要自然地质灾害
2.1泥石流类型及分布规律
兰州市是全国城市省会中,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最多的城市。自1949年建国以来,单兰州市区内共发生危害颇大的滑坡是25次.泥石流灾害为40余次。盐场堡北山、西固南山、罗锅沟庙滩子部就是泥石流的多发区。其中西固的南山洪水沟、寺儿沟、元峁沟、脑地沟及深沟等沟,是多次爆发大规模泥石流引山体滑坡事故的受灾严重区。对于兰州自然地质灾害频繁兰州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人与自然争夺空间的结果。在兰州市的安宁区的北部山区,其地形起伏,沟谷差距较大,在本次的调查确定22条泥石流沟。在沟谷内,广泛的分布着有第四系疏松黄土及碎石等已风化坡的残积物,而两岸多坍塌处,在个别的地段有多处小型滑坡,在下游沟槽两岸多为洪、冲积物,因多年洪水侧面侵蚀,而常有砾石的坍塌,所以这些沟谷在大雨的淋蚀下则多形成泥石流,区内的泥石流是根据其所含的固体物质颗粒直径大小及组合,分为水石流、泥流和泥石流三类。在洄水湾的—十里店一带,地质灾害主要为水石流和泥石流,而十里店以西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当然也有泥流。按不同分类依据划分可为以下三种类型
2.1.1泥流
泥流是一个大量包含大量的沉积物,固体材料主要由粘土和淤泥在0.05毫米,不小心被岩石和碎石,内容一般不超过10%的总固体物质,中小规模的泥石流。发展和平堡在深沟,咸水沟泥流的山谷,山谷的存款为第三层厚厚的疏松砂岩岩性马兰黄土覆盖,一般泥石流发生频率很低,如何稀释泥石流。山谷本身松散材料,加上剧烈强大的挖掘采砂石料的活动,成为泥石流的发生时,大量的物质源头。
2.1.2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兰州的工作区北部的各沟谷,以及支毛沟流域。在区内共发有泥石流的沟16条,各个沟谷横断面以“V”字型为主,其流域平面的形态多呈长条状或者树冠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道松散堆积物、沟岸崩塌滑坡和采石开矿等人为工程活动,其形成的弃土废渣。泥石流搬运巨石的能力比较强,巨石粒的直径一般为1—4m,最大粒经可达6m。
2.1.3水石流
水泥流主要分布在其工作区东段,北部前山一带,共生成水石流沟4条,沟横断面均为“V”字型,泥流沟的平面形态多呈长条状或者扇状,规模大多为小型;按其水石流流体性质分,均为稀性;按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均为中易发生。其暴发的频率约每年1—2次到6年1次,主要危害方式为冲蚀破坏。
2.2滑坡、崩塌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2.1 滑坡、崩塌类型
兰州市滑坡类型主要有堆积层滑坡和基岩滑坡。
在枣树沟和小关山沟的滑坡均发育在沟谷东侧边坡堆积层中多为堆积层滑坡,是现代滑坡的一种,此处顶部黄土覆盖,基岩裸露,山体坡度较陡,残坡积物厚度一般2—5米,而滑床是基岩风化面和黄土,如果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堆积层失稳就会突然发生滑动。这类滑坡规模比较小,大多为浅层的滑坡。
基岩滑坡,其滑坡体是由风化的层状、层块的状岩石组成。不过危及到人口的该类滑坡较少,仅仅在沙井驿一带,或发生在第三系砂质泥岩中。在其变形破坏机制多为滑移—张拉裂型。因为人为开挖山坡的脚辟建设用地等工程活动频繁,使已基本稳定的滑坡失去平衡,从而发生蠕动,在坡脚下的南坡变电站以及附近的民房都不同程度发生变形,尤其是变电站建筑物最为严重,如一楼地面裂缝最宽可达15厘米。
不稳定斜坡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兰州区内存在滑坡、崩塌灾害隐患的斜坡体较为普遍,而已经发生的滑坡并不多见,从岩体的特点,分析边坡淤泥土、粉土、黄土土壤松散、孔隙发育和湿陷系数是0.011 - 0.095,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地层岩性条件。结合上面的可灌溉的土地和绿地,灌溉和降水边坡不稳定,当地滑坡、崩塌灾害。如兴农公司不稳定边坡由于过度削减广场,几乎是垂直的斜坡,而不做任何防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2.2.2滑坡、崩塌分布规律
工作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人为活动强烈,使区内崩塌、滑坡灾害的分布显示出如下规律:1、在流域分布且具有点状分布的特性,工作区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在其北部的黄河Ⅳ阶地和沟谷流域的沟口一带。2、自然灾害地质在特定的岩土体中分布
区内灾害地质主要在基岩山区、山前残存四级阶地前缘及其边坡堆积物中。而这些灾害处及其灾害隐患处的形成都与人为的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3自然地质灾害的类别
3.1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充沛的降水、陡峭的地形和流域内丰富的地质松散固体物质,而日渐活跃的人为工程经济活动同时加速了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强度。比如崩塌、滑坡,岩石堆积以及岩石风化程度大这些很都可以给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大的集水区,纵坡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气象、水文因素也直接给泥石流灾害提供发生条件。高强度,短时间的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暴雨的强度与泥石流破坏强度更是密不可分的。而泥石流的形成同时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方便集水集物的地形、陡峻的地貌、;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3.1.1地形地貌条件
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流域形态、沟床比降及山坡坡度等,是泥石流发生的动力来源,也是泥石流形成的地形要素。
3.1.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位于复杂的结构形式、断层、褶皱很发展,使得岩体破碎,尤其是金的错隆起,断层带的岩石断裂表面,岩石破碎,容易遭受暴雨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崩溃的身体和崩溃。根据相关信息研究、滑坡频繁发生一般是复杂的地质构造,断层和褶皱,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大地区。不良地质现象提供了用于泥石流形成丰富的固体物质的来源,还可以为泥石流丰富的碎屑源;一些人为工程活动,如由于森林砍伐,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采石和矿渣山,往往还提供大的泥石流物源。
3.1.3水源条件
泥石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水,而水也是泥石流的动力激发条件,兰州地区由于受天气的影响,每年从5月开始一直到9月下旬左右,是多发暴雨的季节,尤以7、8月份发生的暴雨最大。而且具有强度大、局地性、短时程等特征,特别是又受地形的影响,局地多发暴雨。该区的洪水到泥石流均由暴雨形成,因为区域内沟壑较多,河流的坡度陡,植被普及率低等下垫面特征和暴雨特性的影响,更容易形成洪水—泥石流汇流快,洪水过程含沙量大,年际变化大。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有暴雨、水雪融水、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中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由于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量大等原因。
3.2滑坡、崩塌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滑坡和崩塌总是同时出现,二者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它们产生的地质构造是一样的触发的因素也相同,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是由组成斜坡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岩土体等基本条件环境及地震、降雨、人为工程活动等外部因素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例如宝成铁路宝鸡到绵阳段,崩塌可以引发滑坡:一个地方很长时间连续的崩塌,一定条件下可产生大量的山体滑坡,有时在坍塌的过程中的直接导致滑坡的产生,这是比较常见的转变。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使人不能区分坍塌或者滑坡这两种灾害。因此,地质科学家称这种为崩塌式崩塌或者滑坡式滑坡,崩塌滑坡的形成,受各种条件的控制,是长期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结果。
3.2.1地形地貌
岩崩滑坡产生的监空条件由地形条件的受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各个级阶地及剥夷面间斜坡的地带,和崩塌滑坡也十分强烈。上、下、陡中部缓的折线山坡,还有山坡上部成马蹄形的环状地形。而且其汇水面积大,容易产生沿基的岩面滑动的土层滑坡;其受水流冲刷、侵蚀的山区河流凹岸、以及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受水侵湿,土的强度降低)均易发生滑坡。
3.2.2岩土体类型
对于兰州市的3处滑坡,2处崩塌和10处不稳定的斜坡而发生的岩土体中进行统计,发现发生在黄土或黄土状土中的灾害点有7处,约占总数的47%;而发生在岩石残坡积层中的6处,约占总数的40%;发生在基岩中的2处;约占总数的13﹪。
3.2.3新构造运动
近代时期以来,人为工作区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其中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同时形成Ⅰ—Ⅷ级的阶地,各个阶地高差非常显著,一般高差5—75米,所以使滑坡、崩塌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临空条件。
3.2.4地震
地震是边坡失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西方固体xxx5年7级地震,据历史记录”不错,六个城市兰州的仓库,被困数以百计的”,同时大规模的滑坡和地面裂缝,通过瞬时地震惯性力使坡体边坡角的增加,导致边坡失稳,形成与床上用品和发型切层滑坡。
3.2.5降雨
下雨也是主要的滑坡因素。降雨通过岩石裂隙,黄土落水洞和裂缝的边坡渗入斜坡,坡体增重外加岩土软化,降低岩土体的力学强度,边坡的失稳产生滑坡,崩塌。雨洪,冲刷,形成冲刷边坡,边坡的削弱,支撑部分产生滑坡,崩塌。
3.2.6人为工程经济活动
工作区人为工程活动引发滑坡、崩塌灾害的主要方法有:1、不合理的人为减少边坡工程建设、灌溉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市区,等,实现边坡削坡开挖坡脚,摧毁了坡的原始应力平衡,绿色灌溉和管道泄漏引发边坡坍塌,不稳定,易引起滑湿度,自然地质灾害,如崩塌。调查发现了10个不稳定斜坡上,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切坡和其他人为活动引起的。2、不合理的采矿和采石活动,如自然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采石和其他活动的现象在谷中十英里以西的商店表现尤其突出。区有一个相对砂材料资源丰富,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当地滥用乱挖的对象,如咸水沟几个砂采石场操作整个山谷,滑坡、崩塌,松散材料堆满了通道,成为泥石流发生的物质储备。
4 自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自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自然地质灾害活动程度的综合反映,即为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可能发生的某种自然地质灾害的规模、频次、密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强度与危害范围的综合概括。
4.1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来势凶猛,快速。加之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危害程度大于单一的自然地质灾害,在四个方面能体现出泥石流的危险性。是冲进村庄,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设施。埋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庄毁灭。泥石流对交通损害可直接掩埋车站,铁路,公路,路基,桥涵破坏设施,造成交通中断,也可能导致运行列车翻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有时,泥石流入河中,造成河流发生很大的变化,间接破坏公路,铁路和其他结构,甚至迫使公路线路停止使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交通的危害,如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车站,摧毁桥涵、路基等基础设施,从而致使交通中断,而对矿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摧毁矿山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及其设施,造成停工停产,最终使矿山报废。
对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估,主要按泥石流沟数、流域面积、泥石流历史活动数量、易发性及距离评估区的远近程度来进行综合判别。以包兰线铁路青白石乡段危险性评估为例进行说明。评估区位于打浪沟沟口处 ,打浪沟流域面积14.25km2,由大小12 条支沟汇成。流域内植被稀疏, 覆盖率极低, 泥石流易发性较大。据资料记载,该沟于2002年、1987年、1982年、1972年、1966年分别暴发泥石流灾害,对农田、公路及铁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评估结果认为,该评估区内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大。
4.2滑坡坍塌的危险性评估
滑坡、崩塌进行危险性评估,主要根据滑坡、坍塌、潜在的数量、活动、危险区域和测量距离评估区域综合判断。下面xxx西部的兰州火车站2公里长风险评估作为一个例子。评估区和相平行的距离约400米,北斜坡带主要是滑坡,滑坡具有多级的特点和多个活动,由三个次生滑坡区,总量约为2056104立方米,均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大暴雨或者地震的情况下滑坡极有可能失稳,失稳滑动距离最远可达749m, 覆盖面积约为0.575km2评估结果认为,该评估区内滑坡现状评估危险性大, 预测评估危险性大。皋兰山的北坡潜在着崩塌体比较多,其自然坡角大于40度 ,加上人为地开挖山坡,从而极易的造成崩塌,虽然距离评估区较远。评估结果认为, 评估区内崩塌危险性中。
5 兰州市自然地质灾害治理方法
自然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突然,隐蔽,难以预测的性质,兰州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收敛区域,复杂的地质环境,自然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崩塌、广泛分布,具有高质量、密度、危险和伤害性质。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的两个陡峭的山高, 土地资源稀缺,黄土结构松散,山谷和发展空间狭窄,人口密度小和建筑少,大量的自然地质灾害,沟壑的高浓度,坡脚,边缘区,结合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地震,自然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增加,已成为我们的自然是首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5.1科学防治自然地质灾害
邀请省内自然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对兰州市境内各大滑坡处、泥石流处、崩塌处的自然灾害重点防治区域进行拉网式大排查的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其所到之多发自然灾害处,大多数多为洪道被非法侵占占用,非法的建筑而堵塞洪道,非法的砂厂建厂破坏山体结构,而在正在修补的盐什公路小达子坪滑坡、九州石峡口的灾害伤体时,还依旧有人公然地毁坏防洪道、破坏山体结构稳定性。
专家认为,自然地质灾害中强调预防,而不是治愈;强调先治疗,治愈后。在自然地质灾害、工程建设、要主动避免多发灾害区域——这是证据,无法避免,其地质构建、现有地质环境的综合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之前可能的自然地质灾害地区灾害治理措施——这是第一条规则。
5.1.1滑坡、崩塌(含不稳定斜坡)灾害工程治理措施
2008年的3月28日早晨,兰州的九州大道的亨达小区后山发生了山体滑坡;2007年的9月17日白天,兰州市城关区的九州大道石峡口处发生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同时9月9日和9月11日,兰州市的七里河区八里镇以及阿干镇也相继发生了山体滑坡和崩塌的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难都造成了多个人员伤亡。
当今的兰州,已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自然地质灾害中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极多的省会,在世界的大城市中,仅次秘鲁的危地马拉、凡斯卡兰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列居第4位。根据兰州市的灾害情况我们应该有一些科学的防治方法,消除或者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工程措施。
建筑排水、拦截地表水、减少地表水进入滑坡,滑坡的形成和地表水排放,减少地表水对滑坡的破坏。常用于循环排水沟渠、树枝状水系,等。环形截水沟:山体滑坡的范围之外,根据边坡排水区,降雨量和流速,建立一个或者多个圆形渗漏排水沟渠,用于拦截地表径流,不让进滑坡区。截水沟应位于滑坡的边界可能开发不少于5米之外。设计几个排水沟渠,50 - 60米的间距。根据形成的水量大小,确定排导沟的宽度、深度,一般情况下,沟宽不小于0.6m,沟深不小于0.4m。树枝状的排水沟:比较适用于滑坡范围内地表水排除;应该充分的利用其地形和自然的山谷,来排除地表水的渠道,因此,必须使自然峡谷有必要的维修,加固,铺平,通畅,漏水是不允许的。其位置应避免横切滑坡,为了减少损失,因为滑坡运动。主沟应同意滑坡的方向,支沟和滑坡方向斜到30 - 45°,支沟间距20 - 30米为宜。
开挖渗井或者截水盲洞、修建截水盲沟和支撑渗沟、实施排水钻孔敷设排水渗管,来拦截疏导地下水,从而减轻地下水对斜坡的破坏。改善斜坡状况,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的工程措施消坡减载是防止滑坡下滑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当一个滑坡处于“头重脚轻”的状态时,采取在滑坡体上部减载,脚部加填的方法,既削减了滑坡下滑力,同时,滑坡体外形得到改造,重心降低,滑坡稳定性得以增强。修建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抗滑洞等支挡工程,阻止滑坡体滑动,提高斜坡稳定程度。
5.1.2泥石流灾害工程治理措施
山体滑坡在2002年上半年,兰州城市,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12国道兰州和平段杨空心沟山大型山体滑坡阻塞了3小时,国道连接欧亚桥的长途光缆线路中断长达6个小时。5月13日上午,兰州傅长萍随后的山体滑坡,三个家庭的房子开裂,挂在悬崖的山体滑坡。5月19日凌晨3点,超过312国道YuZhongXian和平镇西部的兰州城市50米,大面积滑坡,倾泻而下,超过7000立方米的土壤道路中断近5个小时,数千辆过往车辆受阻。面对一起又一起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翻开有关资料记载,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因兰州市地质的影响兰州市滑坡泥石流灾害就从未停止过兰州成为灾害高发区,我们是无力阻止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治理灾害。比如:蓄水拦砂,容重、修建拦挡工程、减小泥石流流速、规模修建导流堤引水输砂、规范泥石流路径、降低泥石流流速、削弱泥石流冲击破坏能力;也可以修建停淤场,而将泥石流引入预定的场所来减速停淤,防止其漫流。采用固床砂坝、水泥砂浆砌石、石笼等方法整治泥石流沟道。针对泥石流的多发地区的桥梁、隧道、公路、房屋建设等工程设施,来进行防护或者错让避开,从而抵御或者错避泥石流危害。拦排结合,防治泥石流灾害。根据区内的各种泥石流的沟流域的特征,以及松散物质来源和泥石流发育特征、补给的方式、沟道的泄洪排导状况、还有工程段塌陷处稳定程度等来确定相应的工程措施,适宜采取宜排则排,宜拦则拦,或者拦排结合的方针,流域内营造护坡林、沟头防护林,以减弱沟源侵蚀、沟坡坍塌及滑坡,通过综合治理,防治泥石流灾害。
5.1.3 生物措施治理方案
生物的防治措施和工程措施相比较,其具有投资节省、应用范围广泛、风险更小、同时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的条件,也具有生产效益和防治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根据区内地形、地貌、坡度、土壤、气候及其他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
林业措施一般是指封山育林,固林,在各个沟谷的流域上游的山区,营造水土保持的防护林体系和科学的林带体系,创造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其中农业措施,主要是指实施25度以上的山坡地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措施,从而压缩垦植,放牧的面积,在灾害多发山区,实施科学的农业耕作及灌溉的体系,才能保护其容易流失的水土,才能进一步建设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生态农业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兰州地处甘肃得中部,在陇西的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市内的新的构造,使其运动强烈,其岩土体破碎,由于人为的工程活动及其强烈,破坏自然环境。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受特殊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自然地质灾害在本区较为发育,危害严重。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灾害活动很频繁,所以每逢雨季都会有发生。在工作区的自然地质灾害的群发性,主要体现在区域性暴发的特征,如1988年、1981年、1978年、1977年、1976年及19年的大到暴雨而引发此区的区域性的山洪和泥石流的灾害。尤其是在1977年的8月4日,早北山地区的大暴雨,从而引发的楼梯沟、深沟、沙沟爆发的山洪及泥石流,当时次生灾害造成数百亩的菜地、瓜地颗粒无收,相关的农用设施均被摧毁。
在开展本区的自然地质灾害调查与划分工作时,应该对该区的自然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尽可能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全力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才能促进安宁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兰州市的发展以及国民的经济建设需要,几乎基本完成了所有自然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而为了协助兰州市的安宁区能够有效的预防自然地质灾害,从而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才降低灾害损失,就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有效地改善地质生态环境。
致 谢
本论文是我的指导老师研究老师的爱护和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风扇豫新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中对我非常照顾,在此谨致以诚挚感谢老师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一个愉快的毕业论文组学生,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可以克服一个困难和疑问,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本文的完成,我的心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论文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老师、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感谢!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的父母,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