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题卷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坍(tān) 阴霾(mái) 强聒不舍(guā)
B.荣膺(yīng) 承蜩(chóu) 一蹴而就(cù)
C.炽痛(chì) 恁地(rèn) 面面相觑(qù)
D.荫庇(yìn) 猝然(cù) 皆次当行(há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夜宵 通宵达旦 窒息 思想桎梏
B.反复 重蹈覆辙 脉博 博采众长
C.侧隐 高深莫测 愚昧 梦寐以求
D.讴歌 呕心沥血 毕竟 锋芒必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作品是他工作经验的记载与积累,是他花了十余年心血处心积虑地写出来的。
B.酒后开车撞死了人,杭州宝马杀人案这一耸人听闻的悲剧促使人们从头深思“汽车文明”的意义。
C.《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与禁播,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D.微博上,不同群体的表现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雪》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莫泊桑,法国著名文学家,小说透过“我”的眼光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小人物形象。
C.《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D.《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法规,抑制活熊取胆业的发展和熊胆的使用范围。
B.“晴久必霾”似乎成了一个魔咒,注定破不了绕不开,本周杭州连续晴天,雾霾天气也连续困扰着杭州,AQI指数长期处于中度污染以上。
C.民俗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汪曾祺的许多文章,使我们了解了祖国丰富的民俗文化。
D.微型博客影响力日益彰显,娱乐、教育、地产等各界常常借助微博发布信息,扩大自己的话语权,抢占这块新兴的高地。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关雎》)
③ ,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不宜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7.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横线中与前后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只填写序号)(3分)
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生物化石的,这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①如果把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拿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生物是如何进化的了。
②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③根据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推断出某种生物生存的年代,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
④而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8.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自2013年11月26日从青岛某军港起航首次赴南海海域试验训练以来,相关试验训练内容均按计划顺利推进。2014年1月1日上午,辽宁舰顺利完成为期37天的海南海域科研实验和训练,返航靠泊青岛某军港。
辽宁舰先后完成了母舰在高海况条件下的舰艇运动参数、舰体结构应力、舰载机系留载荷测量等总体适航性试验,深水条件下航速测量,以及近似实战条件下航母作战系统感知能力,指挥能力,目标指示能力,综合通信、导航、气象保障能力,空域管理能力等100余项试验和训练课目,作战系统、动力系统及舰艇适航性能等各项战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验证。其次,首次组织了作战系统综合研试,首次组织了以辽宁舰为核心的编队航行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海军相关出动了多个型号的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有效配合了试验,同时带动了实战化训练。辽宁舰针对所有核心科目进行了全方位检验,舰载机进行了大强度的起飞训练,实战化水平极高。目前辽宁舰的整体技术状态已经接近初具战斗力的水平。
9.下面这段文字在标点使用、语言结构、用词得体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杭州三堡船闸开启,宣称杭甬运河全线通航。这条水路串起了杭州、绍兴、宁波三座城市经济发展,古老京杭运河也向东由此延伸近240公里,千年历史水道终于有了出海口。杭甬运河的全线通航,标志着杭州港、绍兴港与宁波—舟山港实现联结,新型建材,冶金船舶,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向运河两岸集聚,为沿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开辟了一条黄金水道。
10.根据下面这两幅图片的内容,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60字左右。(3分)
二(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
(一)
十字路口处的一匹马
安宁
我是在一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遇到了这匹马。
彼时它正被与它一样黑瘦疲惫的主人牵着,等绿灯亮起,与行人一起穿过斑马线。我先是隔着马路看到了它晦暗的鬃毛,像斑驳的墙壁,又像经年不洗的老人身上,一块块的癣。我尽力地把它想象成一匹身经百战的烈马,曾经有过在战场或者草原驰骋的辉煌,不过是因为和平年代的到来和草场的退化,而与那些失去了草场的牧民一样,迁徙到了城郊,或者是都市,做最卑微的工作。
它身后的车上,是高高堆起的红枣。那样鲜亮的颜色,将马衬托得愈加黯淡。假若它的个头再矮小一些,我几乎会将它误认为是一头沉闷的驴子。它的主人,显然是属于无证摆摊的小贩,自己种了枣树,便每天起个大早,赶着它,奔跑上几十里路,来城市躲躲闪闪地边走边卖。
它就那样安静地站在那里,低头,像一个想着心事的孤单的孩子。我经过它的时候,它甚至看都没有看我一眼。它的眼中,溢满了无助与忧伤。那一刻,它一定像我一样,在人群中,走神,发呆,忘记自己所处的地方。我懂得那样的孤单,在一片喧嚣之中,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只听见自己的心,在胸腔中,吧唧吧唧地走路,一直走,一直走,想要走到一个有温暖阳光的草原,或者可以停驻的家园。
可是它却与我一样,在这个城市里,丢失了自己的家,永远都无法寻到一小块泥土,可以将心植下,让其长成一株高粱,或者一丛根茎发达的草。
很快地有人围拢来,买主人的枣。主人欢天喜地地数着钱,全然忘记了给它丢一把干枯的草,或者像它昔日兄弟们的主人那样,爱抚地拍拍它的脑袋,示意它耐心地等待一会儿。他甚至都没有为它系上缰绳,任那一截绳子,在地上懒懒地拖着。而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它依然温顺地站在那里,如一头沉默不语的老牛,或者一座雕塑。
它无意中拉了一坨粪便,尽管主人早已经在它下面,铺上了一个塑料袋子,可还是有一些,溅在了马路上。不耐烦地让它的主人赶紧将马路擦净,然后立刻离开,不要影响了市容,否则,将不只是罚款了事。它的主人,不断地点着头,连声地说着抱歉,然后蹲下身去,擦拭地上的粪便。它低头看着主人可怜地跪在地上,一遍遍地擦拭着城市不长野草的马路,眼中再一次掠过一抹忧伤。它微微后退两步,用腹部温柔地蹭着主人的身体,似乎,想要给受了训斥的他,些许的安慰。
可是这样的举动,却换来主人一记毫不留情的鞭子。他气恼地骂着,说它没有眼色,拉屎都不知道找合适的地方!假若今天真的被罚,这一车枣就全赔进去了。
它并没有因此发出一声旷野中的嘶鸣,它只是在主人的指示下,嘚嘚嘚地顺着人流,无声无息地向前走去,而不管它的背后,是一坨依然散发着热气的粪便,还是主人怨恨的瞪视,或者是我这样一个不相干的路人,带着疼痛的同情。
那匹被当做牛使用的十字路口的马,它的梦里,有没有过去的时光呢?它会不会怀念草原上的兄弟,羡慕那些可以战死的烈马?哪怕,是在电影拍摄中,被狡猾的人类欺骗着,为一场由摄影机录下来的虚假的战争而战死沙场的烈马。
我想它一定会的,不管它的主人,如何地忽视它,将它等同于所有没有梦想的工具,它在破旧的马棚里,一定会梦到那段飞扬的岁月,梦到无边草原上,鲜美柔软的水草,梦到真正懂它的牧民。就像我这样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梦见故乡的水稻,农田,炊烟,或者,母亲一声声的呼唤。
因为它与我,都是这个城市里,走丢了家,又时刻寻找着家园的诗人。
11.结合文章一至四节,我在十字路口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我懂得那样的孤单,在一片喧嚣之中,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只听见自己的心,在胸腔中,吧唧吧唧地走路,一直走,一直走,想要走到一个有温暖阳光的草原,或者可以停驻的家园。
②它低头看着主人可怜地跪在地上,一遍遍地擦拭着城市不长野草的马路,眼中再一次掠过一抹忧伤。它微微后退两步,用腹部温柔地蹭着主人的身体,似乎,想要给受了训斥的他,些许的安慰。
13.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它与我一样”,有何作用?(4分)
14.在“我”想象的马的梦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梦?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二)
舌尖上的浪费
我们有“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更有“舌尖上的浪费”。央视曾报道,中国餐饮业每年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节庆时节,聚会增多,不少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000公斤饭菜,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多数人认为,在餐厅就餐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是一种当下所提倡的节约行为,他们表示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市民会因“菜没剩多少”、“嫌麻烦”、“碍于面子”,很少把剩饭剩菜打包带走。许多市民认为,绝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点菜单都没有注明饭菜数量,顾客点菜时没有参照,加上餐饮企业为了更多赢利很少阻止,超量点菜在所难免。如果饭店有专门的点菜提醒服务,客人点菜就会理性得多。灵活经营也很重要,如果就餐人数少,商家应该允许适当调整菜的分量,或者半份出售。如果有剩饭剩菜,服务员应该提醒客人打包。
“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
吃喝之风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喝就具备某种正当性,恰恰相反,这种“明知不当而非为之不可”的风气,比吃喝本身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正是一些干部走向的渊薮。国家重点贫困县江西上饶县清水乡前汪村村部乔迁庆典当天,小车沿着路边停了200米长,73部小车中还有两部警车。村小操场上、教室里共摆了52桌酒席,赴宴者多是党政机关干部。觥筹交错、举箸买醉之间,大量被浪费了。酒桌上谈工作,吃喝中建立联系,都是试图“不走正道而走小路”的官场恶习,发展下去,损害的是公平,丧失的是原则。不要让“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既然是公共行为,就应时刻自警自醒,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吃喝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对浪费行为不予提醒的餐馆也会受到处罚。《人民日报》曾报道芬兰一名正部级因在餐馆多点了一份20欧元的鹅肝,被批贪腐,最后竟引咎辞职。
令人欣喜的是,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正在兴起,一些普通公众、餐饮业者、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在制订《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细流必能汇成珍视资源、反对浪费的潮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古训,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而且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
15. 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舌尖上的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16.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法。(4分)
①有调查显示,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000公斤饭菜,000公斤饭菜能至少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
②“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
17.文中举了贫困县的村部乔迁庆典和芬兰引咎辞职两个事例,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18. 你认为有无必要将“餐桌浪费”上升到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高度进行立法?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天子不观史
(褚遂良)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太宗)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帝曰:“朕行有三:一,鉴前代之成败,以为元龟①;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
秉笔直书难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度,虽子孙班白②,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③,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
①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 ②班白:头发斑白。 ③稽颡:屈膝下拜。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未闻(听说)天子自观史也。 B.鉴(借鉴)前代之成败
C.盛笃(笃定)学不倦 D.既而(不久以后)桓温见之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戒人主不为非法 士卒多为用者
B.朕能守而勿失 国险而民附
C.鉴前代之成败,以为元龟 以伤先帝之明
D.寄于慕容俊 因使唐雎使于秦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②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度,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
22. 结合文意,说说褚遂良和孙盛在性格上有何相似之处?(4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怀宛陵旧游
【唐】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1)作者对昔年游玩的陵阳佳地,留有怎样的印象?(2分)
(2)请从“谢朓青山李白楼”这一句入手,结合全诗推想诗人“溪上思”时,思考了哪些内容?(3分)
四(4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这里有我熟悉的风景,这里有我热爱的家园,这里有我的挚爱亲朋,这里有我的青春回忆,我用脚步丈量过这里的一草一木,留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请以“我用脚步丈量过这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