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蜺,郝亚芬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
[摘要]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件中网民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全面把握网民在网络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进而为建构网络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完备的社会心理发泄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于防范网络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件;网民心理;预防机制;疏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任何事物都只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宏大叙事中的一幕,它的产生、发展、消失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寻求在社会发展背景中表述和阐明公开问题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1]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问题高发的时期。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以及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的存在,同时民众参与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的增强,使得近年来网络件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一、网络件
网络件产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之中。社会转型所包含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城市化进程、法治社会的建设等,这些促使了职能的转变,由原来的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由原来对经济全面的、宏观与微观兼顾的计划转向对经济的宏观上。正是由于职能的重大调整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僵化与静止的利益格局,使资源重新分配。这也就加剧了社会利益冲突,而这些利益冲突又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件的导火索。
对于网络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是揭萍、熊美保在《网络件及其防范》一文中对网络件的界定,认为网络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中人”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中网外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2]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网中人”这一网络件的构成元素出发来阐述网络件的。葛琳在《网络与网络件》一文中认为“网络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制造、发泄不满,具有件的主要特征,即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集群行为”。[3]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从网络件的发生方式以及其特征出发来阐述的,突出强调了网络件中网民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目的性。笔者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群体事件是一种发生在网络空间的,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性指导与控制,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集群事件。网络中的群体是一种松散的、人数众多的大群体,这种群体其实是一种与地域和社会的群体相关的心理群体。他们是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而在个体之间会有某些共同的东西,或对某一对象有共同的兴趣,在某种情境中有相似的情绪倾向,以及某些范围的交互影响。
二、网络件的特征
网络件是发生在网络中的一种件,其除了具有件群体性、突发性等特征
[文章编号]1003-1553(
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主体身份的虚拟性
这里所提到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网络件中的参与者,在网络中主要表现为网民。网络件是发生在网络空间的一种件,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参与主体的身份也具有虚拟性。本体论认为存在是一种显现,不同的存在形式决定着不同的存在状态。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中是一种虚拟存在,其本身在网络中呈现出符号化、虚拟化,网民的身份被各种昵称所替代,也就使得网民在网络件中的身份具有了匿名性。虽然网民身份具有这种虚拟性,但是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他们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都反映着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动态以及情绪的状态。
2.群体行为的一致性
《社会学词典》中对于群体行为的解释是:由群体各个成员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整体表现。群体行为并不等于所有成员单独行为的简单相加。[4]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及其合作者认为,群体处在各种均衡状态的力形成的“力场”之中,各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构成了群体行为。[5]在网络件中,网民所聚集起来而形成的网中虚拟群体的行为往往具有一致性,这主要是由网民所具有的目标的一致性所造成的,而目标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同一事件所具有的某种相同的情绪反映。网络件发生之前以及发生过程中,网民的行为都会受到某种力量的驱使,如某种同情心理的驱使,或者某种围观心理的驱使,这样就会产生某种行为的一致性。
3.事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传播的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件的传播速度具有快捷性。网络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QQ群、电子公告、电子邮件、网站论坛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事件以及信息的传播呈现一种交互传递、滚动扩展的趋势,这也就加速了事件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扩大事件的传播范围,增大事件的影响范围。
4.事件影响的虚实互动性
网络件虽然是发生在网络中的件,但是它与现实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经常出现一种虚实互动的局面。现实中的人的思维方式、言论观点以及情绪反映都会直接反映在网络当中,网络中的言论观点以及行为同样也会影响现实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言论观点。当处在两个空间的人们就某件事达成某种一致性之时,就会形成一种虚实互动的局面。在网络中发生的群体性讨论,在现实中也会形成类似的件。
三、网络件中的网民心理分析
网络件作为一个契机,使得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个体聚集于网络中,这时这群人就具有了某种相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也就具有了某种一致性。在网络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之中,网民都会产生各种心理状况。
(一)网络件发生前的网民心理分析
网络件的爆发往往和现实社会的利益分配等密切相关。在爆发之前,现实社会的事件会影响民众的心态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一部分民众会选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情绪的宣泄,最终会导致网络件的发生。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就曾经指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6]在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由于新旧的变化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差距、教育卫生、权力异化等一系列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引起了社会民众心理的失衡。这些心理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提出,其后经R.K.默顿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也就是人们没有获得他们所认为的应得之物或者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远远低于他们实际所拥有的东西。这种挫折会引起负面情绪的发生,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又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会造成多种后果,如压抑、自卑、引起暴力行动。部分民众由于“行为者—观察者效应”的作用,而对挫折的产生进行错误的归因,把自身所遇到的挫折归因于外在因素而不是个体的因素。有相同遭遇的这一部分人,极易形成一种具有相同心态、情绪及行为特征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又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具有较强的群体凝聚力以及较高的行为一致性,最终导致集群行为的发生。这也就论证了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W.McDougall)所认为的人类的集群行为是初级本能和情绪作用的结果。
对于网络件的分析,更要从深层次分析网民的行为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7]只有对动机进行研究,才能判断其行为的出发点,才能预见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进而对行为进行控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理论是最为著名并广为流传的一种动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院士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中也指出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动机是与满足这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当个体产生某种需要而未能得到满足时,个体内部就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从而激发动机,进而推动行为实现目的。网络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不能够达到预先的期望之时所产生的一种攻击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本能,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攻击的本能会在社会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处于内隐的状态,当愤怒或冲动出现之时,攻击的本能就会出现。网络恰好为民众发泄愤怒和冲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民众获取利益需求提供了一个工具。在现实社会之中,由于民众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自身的利益需求无法得到重视。这时网络群体性行为就成为民众发泄自身所受挫折与不公遭遇等负面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试图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来引起现实社会的关注,引起的重视,使问题得到解决,进而使个人的合法权益、合理需求能够得到实现。
(二)网络件发生过程中的网民心理分析
网络件在其发生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进而加剧网络件的发生。
1.利他行为在网络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注于他人同情情绪,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即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取向。德国心理学家黑克豪斯(Jutta.Heckhausen)指出利他行为有六种特殊的动机,即利益、代价、个人烦恼、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及移情发生作用。在网络中,网民由于共同所关心的事件或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聚集在一起。当其中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之时,另外的无相关利益的群体就会产生一种移情或同情心。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作出利他行为以减少他人痛苦。如2008年贵州“6·28事件”就是近年来国内罕见的一起危害严重、影响广泛、教训深刻的件。关于李树芬死亡事件的各种传言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了境内外,成为网上的热点新闻。众多网民受到各种传言的影响,出于同情“弱者”的习惯性态度,对的做法提出广泛质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件。
2.从众效应在网络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从众效应是引发件的原动力之一。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8]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也称为跟随潮流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中,当某一件事情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之时,就会有更多的网民在网络这种虚拟的情境中受到他人极大的影响,从而出现从众现象。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把群体中人所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称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现象”,[9]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显示,从众产生的原因有知觉的歪曲、判断的歪曲以及行为的歪曲。笔者认为在从众效应中,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造成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网络件的发生过程中,网民的意见一致性往往会成为网民聚集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于事件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使得松散的网民聚集于网络中,形成关于事件的“团体思维”,这种思维使得网民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实施一系列的集群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3.去个性化状态在网络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去个性化最早由费斯廷格、奥尔伯特和纽科姆等人提出。他们认为群体在某种情况下会使其成员产生去个性化,即群体中的人们似乎感觉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1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金巴尔多(P.G.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责任模糊。每个人作为一个的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其行为也就会有一定的个体性。网络件的发生在网络这一个虚拟、匿名的场所,为去个性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中,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没有人认识自己,个体就会毫无顾忌地做出一些平时自己一个决不会做出的行为。再加上“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网络中所出现的地震“捐款门”事件,使得众多的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在瞬间倒塌。当网民得知一些企业的捐款很少的情况
时,自发地在网上组织起讨伐行为,并蔓延到现实社会中,抵制一些企业的产品。这些是网民和民众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行为。如果只是在现实社会中,网民个体的行为会有所顾忌。正如勒庞所言,“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他知道必须要对自己的本能行为加以控制。”[11]当网民处于网络之中时,就会由于群体的力量而发挥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一些平时很少出现的行为。
4.群众心理在网络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群众心理也称为集体心理,同情、模仿、暗示是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解释集体心理或群众心理的三大原则。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中指出:“催眠术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反应的主要模式……暗示是它的主流。”[12]在网络件中,网民处于虚拟的状态中,网民会对事件在论坛等网络场所进行事件的讨论,进而对处于同一网络空间的其他网民的心理产生影响,其行为通过暗示—模仿过程,将某一观念或行为传送给周围的一些人。这种社会传染的过程的结果,使社会的抵抗力减少,个体的自我意识减少,个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他人、跟随他人,进而扩展到整个群体,最终形成影响社会的集群行为。如2009年魔兽世界玩家集群行为,由于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审批20余天未果,玩家“老德”号召广大玩家来维权。“老德”进行了行动动员,使玩家群体情绪集体爆发的可能性骤然增大,集体情绪经过催化感染、行动动员,已经产生了集群效用。游戏玩家通过网络渠道自觉形成维权团体,并采取了一些极端手段以形成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几乎酿成违法事端。
四、建构网络件的
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
对于网络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分析,就是为了能够建构网络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社会心理预警机制、社会心理发泄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于构建网络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要做到对网络件的预防或避免,就有必要建构网络件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
密切关注公共论坛动态,分析民众现状。公共论坛是网络空间的公共场所。在公共论坛中,网民发表言论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现实问题,从关注国家大事到有关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统统在网络中都有所体现。在涉及一些重大的事件时,公共论坛往往会引发民众的思想波动,甚至导致情绪激化,造成件的策源地。
对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态度进行调查,就可以充分了解某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况,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建立预警系统。首先,建立专门的搜集部门,对于公共论坛等网络公共场所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搜集,按照关注度进行分类;其次,对于公共论坛中所探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中民众的价值取向、社会态度,对其心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再次,就所分析出来的心理状况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防范重大件的发生。
(二)建构社会心理发泄机制
网络件的发生在极大程度上是社会民众的心理及情绪的发泄渠道受阻,而我们要预防网络件的发生,就要建构完善的表达机制,它是建立与公众互信的基础。同时还要给民众的社会心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泄渠道。
在建构完备的表达机制的同时,要注重利用公共论坛的“释放”机制,让民众对消极情绪进行宣泄。人都需要宣泄,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而已。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必要营养素。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负面情绪,有利于人们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公共论坛的“释放”机制,也就是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缓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在公共论坛中,民众会对生活中的权益问题、社会不公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一系列带有较大刺激性、冲突性的事件发表不满情绪。笔者认为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社会冲突的一种渠道。正是由于公共论坛驱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压力”,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一定的释放。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缓解网络件的爆发。
(三)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必须借助于科学、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
同作用。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优势和所辖群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和片面观念。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培养民众健康的心理品质,在防范网络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缓解社会心理冲突、消除社会心理障碍、促进民众心态的成熟和理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在网络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失衡,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预防网络件的发生。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既要加速整合心理咨询与服务资源,加速心理救助队伍的建设,又要注重民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网民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专业化的心理救助队伍。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它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品质和技巧。目前,我国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专业人员,不能完全适应现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心理救助队伍。其中的成员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即良好的自我意识、具有安全感、善于转移情景、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及充沛的精力,还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需要具备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理论和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建立完备的心理卫生整体网络。建立完备的心理卫生整体网络,就是要建立以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综合性的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以及其他社会中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组成的心理卫生整体网络。其中尤其应该注重的是社区心理咨询机构、中心的建立,社区更接近民众的生活,容易及时发现问题。要以社区为单位,解决社区成员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再就业、心理异常等一系列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同时还要注重网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为手段,以个体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运用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帮助网民正确认识个体,对自身的能力、意志、情感、性格等有准确的感知,并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调适自我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网民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帮助网民个体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调整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帮助网民对于社会及网络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能够对于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做出分析,进而帮助个体避免盲目、非理性的行为的出现。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民众的心理在网络件的发生之前以及之后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对于网民心理的分析、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及情绪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需要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需要注重社会心理预警、社会心理发泄以及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从而在一定层面减少网络件的发生,为和谐网络社会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卡罗尔·哈德,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卷)[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
[2]揭萍,熊美保.网络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9):239.
[3]葛琳.网络与网络件[J].新闻爱好者,2008,(9):20.
[4][5]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428,431.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38.
[7][8][10]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7,377,515.
[9][1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5,9.
[12][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