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6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各种花讯接踵而至,桃花、杏花、梨花 jìng xiāng 开放,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踏着春天的节拍,人们脱去冬天的 zhuāng shù,感觉精神一下提振了许多。置身梨园,暗香袭人。这 qiān zī bǎi tài的梨花,有的肆意绽放,灿烂而热情;有的半开半合,似含羞少女;有的刚刚破蕾,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每朵梨花都有五六片洁白的小花瓣儿,小花瓣儿手拉手环抱着一簇细嫩的花蕊。蜜蜂闻香而来,围绕着花蕊忙碌。成群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淡淡的花香,所有这一切令人悦目娱心、想象 chí chěng。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按捺(nà)不住 | 接踵(zhǒng)而至 | 破蕾(léi) | 一簇(zú) |
| B.按捺(nài)不住 | 接踵(zhòng)而至 | 破蕾(léi) | 一簇(cù) |
| C.按捺(nài)不住 | 接踵(zhǒng)而至 | 破蕾(lěi) | 一簇(zú) |
| D.按捺(nà)不住 | 接踵(zhǒng)而至 | 破蕾(lěi) | 一簇(cù) |
| A.竟相 | 妆束 | 千姿百态 | 弛骋 |
| B.竟相 | 妆束 | 千恣百态 | 驰骋 |
| C.竞相 | 装束 | 千姿百态 | 驰骋 |
| D.竞相 | 装束 | 千恣百态 | 弛骋 |
A.在这本书中,他把对母亲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
B.“夜莺”合唱团在音乐会上精彩献唱,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琴声可谓相得益彰,令人久久回味。
C.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
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是因为党在坚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坚定如磐。
B.为了将党史教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将启动“红心向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C.一条条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的落地,让这个贫穷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D.虽然我才十几岁,但是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4.(4分)结合材料,完成题目。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文学作品没有基于人民群众情感和生活感悟的充填,终究难以成为让人记得住的好作品,更谈不上流传久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这些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文学巨匠,作品之所以堪称经典之作,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驻足“象牙塔”“亭子间”,而是在民间、在生活、在社会万象中挖掘题材,寻找灵感。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际所潜心创作的故事,才最带美感,也最受欢迎。
选自《短文学》(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古往今来,多少作家在创作中勇担使命,留下了一部部闪烁着文学光辉的绝世佳作,给予我们收获与思考。请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闰土的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沧桑;于勒的几个牡蛎,尝尽世态炎凉; , 。
二.(36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 池:池塘 |
| B.委而去之 | 委:放弃 |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固:巩固 |
| D.亲戚畔之 | 畔:同“叛”,背叛 |
| A.夫环而攻之 | 足肤皲裂而不知 |
|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中有足乐者 |
| C.得道者多助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 D.三里之城 | 忘路之远近 |
A.本文借助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将“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做对比,得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D.文章善用排比,气势磅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②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③书也。
【注】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册历:记事簿。②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③漫:随便。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每 日 阴 晴 风 雨 亦 必 详 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
(3)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周忱是一个怎样的。
7.(7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清代〕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注】①瘿(yǐng)尊:用瘿瘤状的木根制作的酒杯。瘿,指树木外部隆起如瘤的部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从步向山村人家的沿途所见写起,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描绘了山家的幽静环境。
B.山家四周的景物淡雅别致,门外傲霜凌雪的繁茂梅花,衬托出山家主人洒脱出尘的品格。
C.下片写山翁待客。既写出了山家的闲适逸趣,又表明了衰翁郁郁不得志的忧愁与感慨。
D.全词写景叙事结合,描写富有层次,语言朴素明净,如话家常,亲切有味,颇有意趣。
(2)“烂漫”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赏析。
8.(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B.古人所说的“加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分别指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史记》记述了周亚夫、陈涉等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9.(9分)根据原文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
(7)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 。
三、(7分)
10.(7分)名著阅读。
(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读鲁迅的《 》,书中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读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主人公 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读 的《骆驼祥子》,让我们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中,感受到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2)小雅认为: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请你从备选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他们拥有怎样的“一颗伟大的心”。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
四、(31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当植物吃了“垃圾食品”
①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磷和钾,它们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从 1960 年到 2000 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用化肥助长的高产作物,会损失某些营养成分。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③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一块土地的总含铁量是相等的,如果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品种的土豆,每单位生物量中的含铁量显然比小品种的少,因此高产作物的营养密度会降低。
④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⑤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植物根部。虽然那些在化肥施用后的绿色庄稼茁壮健硕,但其根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
⑥维持植物健康的“食物配方”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的简单混合。植物健康配方中包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根系微生物包裹并保护植物的根,并将大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益化合物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宿主输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以多种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⑦互惠互利,才能让这种共生关系保持下去。植物宿主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根部微生物群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植物的根不只是简单吸取营养的“吸管”,同时也通过土壤向根系微生物群泵送植物渗出液——植物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⑧植物以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而根系微生物群则以为植物输送氮、磷、钾和促进植物健康的大量营养物质作为回报,同时也输送在植物与其根系微生物群之间传送化学信号的一些物质。
⑨这就是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当作物获得了含大量氮、磷、钾的化肥时,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存方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植物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结果呢?根系微生物群产生的对植物有益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少。
⑩因此,当我们大量使用化肥时,最终得到的是外表好看、但内在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这样的结果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植物“垃圾食品”之灾,最终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在漫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性循环机制。
(选自《大自然探索》2022年第3期,有删节)
(1)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垃圾食品”中的氮、磷和钾等成分,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
B.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
C.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植物的根部和茎部。
D.“垃圾食品”的大量使用,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长期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与循环机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垃圾食品”有导致作物营养成分降低和破坏根部共生关系的危害。
B.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准确地阐释了高产作物所含矿物质和营养素都高于传统作物。
C.本文语言科学严谨,既使用专用术语,解释植物生长原理;又使用生活词语,生动形象。
D.文章将客观事实和科学解释相结合,融合多学科知识,激发读者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
12.(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礁上的团聚
①这个故事是一位老兵给我讲的,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②多年前,老兵在海军某基地代职期间,参加了慰问南海守礁官兵的活动。半个多月的时间,他看到了守礁官兵的执着与坚守,走一路感动一路。虽然已过去多年,那些守礁官兵和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老兵脑海里却挥之不去。
③慰问船从湛江出发,想着即将走到祖国的南端,曾经只有在地图上才能看到的地方,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处处拍照留念。而这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天,接下来的时间,随着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漂荡,所有人都吐得天翻地覆,吃不下任何东西。随行的陆战队员讲,这是他们的必修课,还美其名曰:不把胃里东西吐干净,怎么吃得下东西。晚上更加难熬,睡觉的床十分狭窄,四面都有围栏。浪高的时候,不仅双手要拼命抓紧,头和脚也要用力顶住围栏,才能确保不被甩出去。厕所离睡觉的地方很近,大概七八米远,可是不费些时间是走不过去的。好在老兵仗着身体好,几天以后渐渐适应。关于晕船,老兵说,那真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④航行第7天,忽然听到有女人和孩子的声音,循声找去,竟是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老兵惊诧不已,怎么会有妇女和孩子,这些天他们这些男子尚且吃不消,她们怎么熬过来的?慰问团有任务,她们又来干什么?一连串的问号让老兵找到船长。船长惜字如金地说,来探亲。看到船长不愿再说什么,虽然仍有疑惑,老兵没有多问。
⑤又在船上熬过两天,到达一处慰问点,再次看到母女二人,原来这就是她们探亲的地方。大船靠不了礁,需要在几海里远的地方抛锚,从甲板攀下舷梯登上小船,再由小船载人上礁。这样很费时间,但是没有其他办法。大家让母女先离开大船,母亲说:首长,你们有任务,你们先走,我就是来看看家属,没什么大事。大家执意让母女先走,她推脱不过。舷梯足有四层楼高,从上面望下去,头很晕。或许平时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年轻母亲,此刻的每一步都那么坚定。陆战队员抱着孩子攀下舷梯,孩子表情竟然带着兴奋,没有丝毫畏惧。
⑥当母女沿着摇摇晃晃的舷梯下降时,船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她们身上。那一刻的祖国南海,风轻云淡,除了海浪声,什么声音都没有。脚踏上小船那一刻,就听到孩子不停地喊:爸爸,爸爸,我要去看爸爸了。一直到小船坐满人离开,孩子的声音都没停。大船上的人无不动容,老兵看到海军船长也在不停擦着眼角,他终于明白此前船长不愿多说话的原因了。
⑦上礁后,看到守礁官兵整齐着装,顶着 40 摄氏度的高温,用最高礼仪欢迎慰问团到来。每个人脸上肆意流淌着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他们太激动了,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看到除了守礁战友之外的其他人了。握手时,老兵能感觉到他们格外用力。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大家提议,赶紧安排家属来队,好好团聚。可是,在这个仅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礁上,加上慰问团人员,大家站在一起都显得拥挤,何来的团聚场所啊?简直连说悄悄话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三口只能顶着如火的太阳,在礁盘一角蹲下,围在一起。从老兵的角度望去,看不清他们是在流泪还是说话。和母女同乘一条小船的战友说,刚上礁,孩子有些发懵。战友问孩子,哪一个是你爸爸,军娃看了一遍又一遍,说,都像爸爸。孩子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爸爸了,见到穿着同样军装的几个人,哪里分得出来。因为涨潮的原因,慰问团在礁盘仅能停留一个小时。这个战士是湖南人,爱人从湖南到湛江,再到丈夫驻守的地方,辗转几千公里、近半个月路途的探亲,就这么匆匆结束了。
⑧回到大船后,慰问团又陆续慰问了几个岛礁。返回湛江时,老兵看到母女安静地下船,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她们。但老兵知道,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后来,老兵常回忆起母女攀下舷梯时那片风和日丽的南海,以及她们在湛江下船时安静的背影。
(选自《报》2022 年 6 月)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梳理文章内容。
①
②航行 7 天,老兵发现船上居然还有妇女和孩子,询问得知是前去探亲。
③
④返回湛江,老兵感慨守礁官兵及其家属的付出。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踏上小船那一刻,就听到孩子不停地喊:爸爸,爸爸,我要去看爸爸了。一直到小船坐满人离开,孩子的声音都没停。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的理解。
(4)小说题为“礁上的团聚”,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写去岛礁途中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五、(60分)
13.(6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记忆中的那份灿烂”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 600 字。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五校联考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教师版
一、(16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春天要开的花,任是谁都按捺不住的。各种花讯接踵而至,桃花、杏花、梨花 jìng xiāng 开放,向人们报告春的讯息。踏着春天的节拍,人们脱去冬天的 zhuāng shù,感觉精神一下提振了许多。置身梨园,暗香袭人。这 qiān zī bǎi tài的梨花,有的肆意绽放,灿烂而热情;有的半开半合,似含羞少女;有的刚刚破蕾,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世界。每朵梨花都有五六片洁白的小花瓣儿,小花瓣儿手拉手环抱着一簇细嫩的花蕊。蜜蜂闻香而来,围绕着花蕊忙碌。成群的蜜蜂、飞舞的蝴蝶、淡淡的花香,所有这一切令人悦目娱心、想象 chí chěng。从一树树梨花中,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A.按捺(nà)不住 | 接踵(zhǒng)而至 | 破蕾(léi) | 一簇(zú) |
| B.按捺(nài)不住 | 接踵(zhòng)而至 | 破蕾(léi) | 一簇(cù) |
| C.按捺(nài)不住 | 接踵(zhǒng)而至 | 破蕾(lěi) | 一簇(zú) |
| D.按捺(nà)不住 | 接踵(zhǒng)而至 | 破蕾(lěi) | 一簇(cù) |
| A.竟相 | 妆束 | 千姿百态 | 弛骋 |
| B.竟相 | 妆束 | 千恣百态 | 驰骋 |
| C.竞相 | 装束 | 千姿百态 | 驰骋 |
| D.竞相 | 装束 | 千恣百态 | 弛骋 |
故选:D。
(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jìng xiāng”写作“竞相”,“zhuāng shù”写作“装束”,“qiān zī bǎi tài”写作“千姿百态”,“chí chěng”写作“驰骋”。
故选:C。
【解答】答案:
(1)D
(2)C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本书中,他把对母亲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
B.“夜莺”合唱团在音乐会上精彩献唱,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琴声可谓相得益彰,令人久久回味。
C.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
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有误,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该成语用错对象。
B.使用正确,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C.使用有误,具体而微:事物的内容已大体具备,但规模较小。该成语不合语境。
D.使用有误,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该成语和“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句意不符。
故选:B。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是因为党在坚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坚定如磐。
B.为了将党史教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将启动“红心向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C.一条条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的落地,让这个贫穷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D.虽然我才十几岁,但是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将启动”前添加“我校”;
C.有误,表意重复,可将“翻天覆地的”删去,或是将“巨变”改为“变化”;
D.有误,主客体颠倒,可将“豫剧对我”改为“我对豫剧”。
故选:A。
4.(4分)结合材料,完成题目。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文学作品没有基于人民群众情感和生活感悟的充填,终究难以成为让人记得住的好作品,更谈不上流传久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这些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文学巨匠,作品之所以堪称经典之作,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驻足“象牙塔”“亭子间”,而是在民间、在生活、在社会万象中挖掘题材,寻找灵感。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际所潜心创作的故事,才最带美感,也最受欢迎。
选自《短文学》(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古往今来,多少作家在创作中勇担使命,留下了一部部闪烁着文学光辉的绝世佳作,给予我们收获与思考。请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闰土的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沧桑;于勒的几个牡蛎,尝尽世态炎凉; 孔乙己的一袭长衫 , 穿出人情冷暖 。
【分析】(1)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根据文段中的“在民间、在生活、在社会万象中挖掘题材”“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际所潜心创作的故事,才最带美感,也最受欢迎”等内容可知,文学作品植根于“民间”“生活”,承接群众文化的质朴与厚重。所以语段内容可概括为:文学作品必须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
(2)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分析空格前的句子,可知仿写的第一小句是给出人物,第二小句指出人物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我们从学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人物来仿写即可。比如:孔乙己的一袭长衫,穿出人情冷暖。
【解答】答案:
(1)文学作品必须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
(2)孔乙己的一袭长衫 穿出人情冷暖
二.(36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池非不深也 | 池:池塘 |
| B.委而去之 | 委:放弃 |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固:巩固 |
| D.亲戚畔之 | 畔:同“叛”,背叛 |
| A.夫环而攻之 | 足肤皲裂而不知 |
|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中有足乐者 |
| C.得道者多助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 D.三里之城 | 忘路之远近 |
A.本文借助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将“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做对比,得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D.文章善用排比,气势磅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分析】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A.有误,池:护城河。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修饰/表转折。
B.凭借/因为。
C.……的人/表判断句式。
D.均为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作用,不是“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作用。
故选:B。
答案:
(1)A
(2)D
(3)B
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②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③书也。
【注】①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册历:记事簿。②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③漫:随便。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每 日 阴 晴 风 雨 亦 必 详 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
(3)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周忱是一个怎样的。
【分析】参考译文:
听说周忱有一本本子,从记日子到行为处事,没有丝毫遗漏,每天的阴、晴、风、雨,也一定详细地记录。例如,某天中午之前是晴天,中午之后是阴天。某天刮东风,某天刮西风。某天的白天和晚上下雨。人们刚开始不知道他的原因。一天,有人告诉周忱装粮食的船被风吹走找不到了。周忱责问他丢失船时是哪天?中午前还是中午后?刮东风还是刮西风?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周忱一一告诉他实情。那人吃惊且佩服,欺诈于是不能成功。在这时知道了周忱的风、雨的纪录,原来也是公事,不是随便写写的。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每天的阴、晴、风、雨,也一定详细地记录。停顿为: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惊,吃惊;服,佩服;遂,于是,就。句意为:那人吃惊且佩服,于是欺诈不能成功。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中可知,他留心生活、认真细致;从“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中可知,他一心为公。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
(2)那人吃惊且佩服,于是欺诈不能成功。
(3)周忱是一个留心生活、做事认真细致、一心为公的。
7.(7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清代〕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注】①瘿(yǐng)尊:用瘿瘤状的木根制作的酒杯。瘿,指树木外部隆起如瘤的部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上片从步向山村人家的沿途所见写起,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描绘了山家的幽静环境。
B.山家四周的景物淡雅别致,门外傲霜凌雪的繁茂梅花,衬托出山家主人洒脱出尘的品格。
C.下片写山翁待客。既写出了山家的闲适逸趣,又表明了衰翁郁郁不得志的忧愁与感慨。
D.全词写景叙事结合,描写富有层次,语言朴素明净,如话家常,亲切有味,颇有意趣。
(2)“烂漫”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赏析。
【分析】《意难忘•山家》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吴伟业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从步向山村人家的沿途所见写起,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一一描绘了山家的幽静环境,主人的身份、情趣不言自明;下片集中描绘山家主人的生活情调,种柳浇瓜,摘橘采茶,真是闲云野鹤式的自在逍遥,表现出作者对山家主人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全词写景叙事结合,描写富有层次,语言朴素明净,如话家常,亲切有味。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此词既写出了山家的闲适逸趣,又表明了衰翁的旷达心境。并非“郁郁不得志的忧愁与感慨”。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下片以叙事为主,写山翁待客。“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写山家衰翁好客而健谈,与客人边喝茶饮酒,还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着一“高”字,顿使衰翁神采飞扬。“穿池”以下是“高话桑麻”的具体内容:在池边开沟,栽上柳树,引水入田,浇灌瓜园。字字句句皆为农家话语,但自耕自乐陶然而居的情态、心态却蕴蓄其中。这两句写得活泼轻松,更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霜后橘、雨前茶”则表达山家所获的喜悦,橘经霜后味更甜美,谷雨前采摘之茶尤为滋润。末两句说去年自己耕种的土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地过舒心安稳的日子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烂漫”的山家生活状态。
答案:
(1)C
(2)下片写衰翁待客,展现了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还说到为去年的大丰收而高兴,生活充满欢乐。都能表现“烂漫”生活状态。
译文:
村庄被团团白云遮掩,苍苍藤蔓缠绕着老树,翠绿的竹林映照着溪边明丽的砾沙。一幢房子顺山而建稳稳当当,草苔长满的小径环绕着弯曲的篱笆。屋内陈设着文木茶几,小小窗户上糊着窗纱,这是一个清静幽雅的人家。朝北的小门打开,移床招待着客人,窗外清香四溢树上开满梅花。苍老体衰的老翁还真有饭量,端着树木雕制的酒盅茶碗,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年成桑麻。池边引水浇灌着栽植的柳树,自己动手打水浇瓜。霜后橘子格外甜美,谷雨前后采摘新的嫩茶,自然是风味清佳。高兴的是去年耕种的山田获得大丰收,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这自在的生涯。
8.(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B.古人所说的“加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分别指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史记》记述了周亚夫、陈涉等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试题主要考查同学对教材中涉及的作品的了解及握情况。识记内容要紧紧围绕作家、作品、作品中的人物、文体知识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D。
9.(9分)根据原文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2)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5)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7)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意“霄”的写法)
(2)万里赴戎机(注意“戎”的写法)
(3)家书抵万金(注意“抵”的写法)
(4)铜雀春深锁二乔(注意“乔”的写法)
(5)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写法)
(6)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注意“雁”的写法)
(7)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注意“鳞”的写法)
三、(7分)
10.(7分)名著阅读。
(1)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读鲁迅的《 朝花夕拾 》,书中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读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主人公 尼摩船长 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读 老舍 的《骆驼祥子》,让我们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中,感受到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2)小雅认为: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请你从备选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他们拥有怎样的“一颗伟大的心”。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
【分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此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海底两万里》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出现一头所谓的独角鲸怪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受邀参加抓捕活动,落入水中,却和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上了鹦鹉螺号潜艇,跟随尼摩船长周游海底的故事。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评价。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书中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读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主人公尼摩船长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读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们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中,感受到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分析。筛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中任意的英雄人物形象,通过相关的情节分析他们所拥有的“伟大的心”,以及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学习这些英雄人物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例如:彭德怀具有坚定的信念。他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彭德怀十八岁就当了排长,在从事一项谍报活动后不幸被捕。他每天都要受各种各样的刑罚约一个小时,每一次受刑都让他难以忍受,但是他一次也没有屈服,最终敌人什么也没有问到,就把他释放了。彭德怀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拥有一样坚定的信念,去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努力奋斗,不负青春年华。
答案:
(1)朝花夕拾 尼摩船长 老舍
(2)示例:保尔只是一位普通的战士,在筑路的情节中,他面对天气恶劣、资源缺乏、疾病折磨等一系列困难,却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体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一个普通的青年却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四、(31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当植物吃了“垃圾食品”
①化肥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创历史记录的高产农作物。大多数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磷和钾,它们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从 1960 年到 2000 年,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三倍,这是农业生产取得的空前伟大的成就。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用化肥助长的高产作物,会损失某些营养成分。这些高产作物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③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一块土地的总含铁量是相等的,如果在这块土地上种植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大品种的土豆,每单位生物量中的含铁量显然比小品种的少,因此高产作物的营养密度会降低。
④植物中强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会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益处,但现代农业对植物的化学物质水平显然产生了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作物越接近其野生祖先,其体内的生物化学水平越高,而现代农肥的大量使用则会降低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水平。
⑤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植物根部。虽然那些在化肥施用后的绿色庄稼茁壮健硕,但其根部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
⑥维持植物健康的“食物配方”非常复杂,远远超出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的简单混合。植物健康配方中包含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根系微生物包裹并保护植物的根,并将大量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土壤中的有益化合物输送到植物的根部,帮助植物宿主输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以多种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⑦互惠互利,才能让这种共生关系保持下去。植物宿主不会轻易付出,除非它能从根部微生物群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亦然。植物的根不只是简单吸取营养的“吸管”,同时也通过土壤向根系微生物群泵送植物渗出液——植物分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可食物质的混合物。
⑧植物以大量渗出液喂养根部微生物群,而根系微生物群则以为植物输送氮、磷、钾和促进植物健康的大量营养物质作为回报,同时也输送在植物与其根系微生物群之间传送化学信号的一些物质。
⑨这就是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当作物获得了含大量氮、磷、钾的化肥时,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存方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植物会减少渗出液的产生。结果呢?根系微生物群产生的对植物有益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少。
⑩因此,当我们大量使用化肥时,最终得到的是外表好看、但内在矿物质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较低的高产作物。这样的结果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植物“垃圾食品”之灾,最终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在漫长岁月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和良性循环机制。
(选自《大自然探索》2022年第3期,有删节)
(1)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垃圾食品”中的氮、磷和钾等成分,可使植物生长得更快、更大。
B.作物营养水平下降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因素是高产谷物、水果或蔬菜的体积趋大。
C.植物中矿物和植物化学物质含量下降的问题,发生在植物的根部和茎部。
D.“垃圾食品”的大量使用,会破坏植物和根系微生物群长期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与循环机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垃圾食品”有导致作物营养成分降低和破坏根部共生关系的危害。
B.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准确地阐释了高产作物所含矿物质和营养素都高于传统作物。
C.本文语言科学严谨,既使用专用术语,解释植物生长原理;又使用生活词语,生动形象。
D.文章将客观事实和科学解释相结合,融合多学科知识,激发读者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了拥有这些“垃圾食品”让植物渐渐变成了不思进取的“懒虫”。
【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垃圾食品”导致作物营养成分降低和破坏根部共生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发生在植物的根部,没有茎部。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②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高产作物所含矿物质和营养素都低于传统作物。
故选:B。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⑩段画线句中的“垃圾食品”比喻的是现代化肥,“懒虫”比喻的是使用现代化肥后的植物,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说明了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
答案:
(1)C
(2)B
(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现代化肥比作“垃圾食品”,把使用现代化肥后的植物比作“懒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现代化肥对植物来说是一场灾难。
12.(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礁上的团聚
①这个故事是一位老兵给我讲的,这是他的亲身经历。
②多年前,老兵在海军某基地代职期间,参加了慰问南海守礁官兵的活动。半个多月的时间,他看到了守礁官兵的执着与坚守,走一路感动一路。虽然已过去多年,那些守礁官兵和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老兵脑海里却挥之不去。
③慰问船从湛江出发,想着即将走到祖国的南端,曾经只有在地图上才能看到的地方,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处处拍照留念。而这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天,接下来的时间,随着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漂荡,所有人都吐得天翻地覆,吃不下任何东西。随行的陆战队员讲,这是他们的必修课,还美其名曰:不把胃里东西吐干净,怎么吃得下东西。晚上更加难熬,睡觉的床十分狭窄,四面都有围栏。浪高的时候,不仅双手要拼命抓紧,头和脚也要用力顶住围栏,才能确保不被甩出去。厕所离睡觉的地方很近,大概七八米远,可是不费些时间是走不过去的。好在老兵仗着身体好,几天以后渐渐适应。关于晕船,老兵说,那真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④航行第7天,忽然听到有女人和孩子的声音,循声找去,竟是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老兵惊诧不已,怎么会有妇女和孩子,这些天他们这些男子尚且吃不消,她们怎么熬过来的?慰问团有任务,她们又来干什么?一连串的问号让老兵找到船长。船长惜字如金地说,来探亲。看到船长不愿再说什么,虽然仍有疑惑,老兵没有多问。
⑤又在船上熬过两天,到达一处慰问点,再次看到母女二人,原来这就是她们探亲的地方。大船靠不了礁,需要在几海里远的地方抛锚,从甲板攀下舷梯登上小船,再由小船载人上礁。这样很费时间,但是没有其他办法。大家让母女先离开大船,母亲说:首长,你们有任务,你们先走,我就是来看看家属,没什么大事。大家执意让母女先走,她推脱不过。舷梯足有四层楼高,从上面望下去,头很晕。或许平时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年轻母亲,此刻的每一步都那么坚定。陆战队员抱着孩子攀下舷梯,孩子表情竟然带着兴奋,没有丝毫畏惧。
⑥当母女沿着摇摇晃晃的舷梯下降时,船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她们身上。那一刻的祖国南海,风轻云淡,除了海浪声,什么声音都没有。脚踏上小船那一刻,就听到孩子不停地喊:爸爸,爸爸,我要去看爸爸了。一直到小船坐满人离开,孩子的声音都没停。大船上的人无不动容,老兵看到海军船长也在不停擦着眼角,他终于明白此前船长不愿多说话的原因了。
⑦上礁后,看到守礁官兵整齐着装,顶着 40 摄氏度的高温,用最高礼仪欢迎慰问团到来。每个人脸上肆意流淌着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他们太激动了,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看到除了守礁战友之外的其他人了。握手时,老兵能感觉到他们格外用力。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大家提议,赶紧安排家属来队,好好团聚。可是,在这个仅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礁上,加上慰问团人员,大家站在一起都显得拥挤,何来的团聚场所啊?简直连说悄悄话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三口只能顶着如火的太阳,在礁盘一角蹲下,围在一起。从老兵的角度望去,看不清他们是在流泪还是说话。和母女同乘一条小船的战友说,刚上礁,孩子有些发懵。战友问孩子,哪一个是你爸爸,军娃看了一遍又一遍,说,都像爸爸。孩子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爸爸了,见到穿着同样军装的几个人,哪里分得出来。因为涨潮的原因,慰问团在礁盘仅能停留一个小时。这个战士是湖南人,爱人从湖南到湛江,再到丈夫驻守的地方,辗转几千公里、近半个月路途的探亲,就这么匆匆结束了。
⑧回到大船后,慰问团又陆续慰问了几个岛礁。返回湛江时,老兵看到母女安静地下船,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她们。但老兵知道,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后来,老兵常回忆起母女攀下舷梯时那片风和日丽的南海,以及她们在湛江下船时安静的背影。
(选自《报》2022 年 6 月)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梳理文章内容。
① 从湛江出发,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不久便因晕船感到不适。
②航行 7 天,老兵发现船上居然还有妇女和孩子,询问得知是前去探亲。
③ 熬过两天,到达母女二人探亲的地方,大家均被一家三口难得的短暂相聚所感动。
④返回湛江,老兵感慨守礁官兵及其家属的付出。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踏上小船那一刻,就听到孩子不停地喊:爸爸,爸爸,我要去看爸爸了。一直到小船坐满人离开,孩子的声音都没停。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老兵的泪水也在肆意流淌,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的理解。
(4)小说题为“礁上的团聚”,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写去岛礁途中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从湛江出发,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不久便因晕船感到不适;航行7天,老兵发现船上居然还有妇女和孩子,询问得知是前去探亲;熬过两天,到达母女二人探亲的地方,大家均被一家三口难得的短暂相聚所感动;返回湛江,老兵感慨守礁官兵及其家属的付出。
【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根据“慰问船从湛江出发,想着即将走到祖国的南端,曾经只有在地图上才能看到的地方,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处处拍照留念。而这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天,接下来的时间,随着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漂荡,所有人都吐得天翻地覆,吃不下任何东西”可知,从湛江出发,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不久便因晕船感到不适。根据“又在船上熬过两天,到达一处慰问点,再次看到母女二人,原来这就是她们探亲的地方”“一家三口只能顶着如火的太阳,在礁盘一角蹲下,围在一起。从老兵的角度望去,看不清他们是在流泪还是说话”可知,熬过两天,到达母女二人探亲的地方,大家均被一家三口难得的短暂相聚所感动。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第⑥段画线句通过语言描写,真切地写出孩子对探望爸爸的期盼,体现出真挚的父子情感,同时从侧面说明守礁官兵驻守岛礁时间之长,衬托出守礁官兵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②“肆意”意思是任性,任意。结合“他无法想象,之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守礁官兵是怎么度过的”可知,“肆意”一词写出老兵深刻体会到守礁官兵长时间驻守岛礁的艰辛,被守礁官兵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深深感动。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子“她们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在了祖国的南端”可知,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像“他”一样的战士们以及所有像“她们”一样在战士们背后默默奉献的家属们的赞美、崇敬之情,突出文章主题。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文老兵在航行途中与这对母女相遇的情节,使文章情节完整严谨。
(4)本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理解。
研读全文,结合“半个多月的时间,他看到了守礁官兵的执着与坚守,走一路感动一路。虽然已过去多年,那些守礁官兵和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老兵脑海里却挥之不去”“这个战士是湖南人,爱人从湖南到湛江,再到丈夫驻守的地方,辗转几千公里、近半个月路途的探亲,就这么匆匆结束了”可知,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写去岛礁途中的故事,意在突出去岛礁的艰辛不易,从侧面表现守礁官兵以及官兵家属的伟大无私,有力地表现了对为国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守礁官兵以及其背后默默奉献的家属们的赞扬的文章主题。
答案:
(1)①从湛江出发,慰问团的人都很激动,不久便因晕船感到不适。
②熬过两天,到达母女二人探亲的地方,大家均被一家三口难得的短暂相聚所感动。
(2)①语言描写,真切地写出孩子对探望爸爸的期盼,从侧面说明守礁官兵驻守岛礁时间之长,衬托出守礁官兵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②“肆意”一词写出老兵深刻体会到守礁官兵长时间驻守岛礁的艰辛,被守礁官兵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深深感动。
(3)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在战士们背后默默奉献的家属们的赞美、崇敬之情,突出文章主题。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文,使文章情节完整严谨。
(4)意在突出去岛礁的艰辛不易,从侧面表现守礁官兵以及官兵家属的伟大无私,有力地表现了对为国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守礁官兵以及其背后默默奉献的家属们的赞扬的文章主题。
五、(60分)
13.(6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记忆中的那份灿烂”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 600 字。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记忆中的那份灿烂”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灿烂”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感受。“灿烂”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的愉悦、欢快或者幸福、美好的抽象词。生活中总有些令人高兴的事或景色,“记忆中的那份灿烂”可以理解为某些人或事在成长道路上对自己的深刻影响。选材时,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朋友、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苦中作乐,苦尽甘来等。“灿烂”一般情况下都表达着积极向上的一面,根据你自身的经历去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情感要真实,语言要得体、优美。
【解答】
记忆中的那份灿烂
植树节刚刚过去,我和朋友在晚上去植树,那次植树活动让我难忘,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灿烂。
妈妈得到了一些种子,听妈妈说,这种子的名字叫腊梅。我高兴极了,在十二月迎着风雪傲然开放的梅花,该有多美!我兴高采烈地找到了朋友雪筝,她也很喜欢腊梅,我们决定在晚上,去小区的草地上种植腊梅。
说干就干。我们精心挑选了四颗饱满、结实的种子,种子虽然只有芝麻大,却饱满得可爱。拿上小铁锹,带上水,我们出发了。
草地上覆盖着大片被冻死的枯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只是不知道这在悬崖峭壁上开得俏丽的梅花,能不能生长在这枯草地上。
我们兴致勃勃地找了一块草地,挖了坑。杂草太多了,为了不让杂草抢腊梅的营养,我们只好放弃铁铲,用手拔杂草,这样才能让腊梅茁壮成长。
阳春三月,杂草已经开始了它顽强的生长,顽固极了,怎么也拔不动。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劲,才将它们拔起。我们的手都被杂草勒得好疼,出现了紫痕,可是想到我们的腊梅,我们就又开始努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我们终于将种子都播种了下去,手已经被磨得起了泡,但是总算成功了啊!我偶然抬头,发现此时的天空是如此美丽;星空是如此绚烂;星星与月亮是如此耀眼。调皮的小星星也冲着我眨眼。月亮姐姐也冲着我微笑。这个世界是多么美丽!我感到了无比的惬意,无比的幸福,无比的甜蜜,比吃了蜜还要甜。
劳动最光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通过努力换来的劳动成果是最真的,最甜的。在种植小腊梅的过程中,有我的汗水,我的付出,我的希望。用努力换回的成果,是世界上最甜、最甜的,最美、最美的。记忆中的那份灿烂的心情,让我永生难忘,它将陪伴我一路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