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ānyúgùsú,nìyújiùwén △典故: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3▲安于现状 △ānyúxiànzhuàng △典故: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例子: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刘少奇《论党》)
4▲安于一隅 △ānyùyīyù △典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5▲鄙于不屑 △bǐyúbùxiè △典故: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6▲毕其功于一役 △bìqígōngyúyīyì △典故: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例子:民主和社会主义,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过程,不能~。
7▲冰寒于水 △bīnghányúshuǐ △典故: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出处: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蘧(道愍)始师章(继伯),冰寒于水。”
8▲不安于室 △bùānyúshì △典故: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出处:《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9▲不安于位 △bùānyúwèi △典故: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例子: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颜膝可怜,适异己去后,而校长又薄其为人,终于~,殊可笑也。(《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10▲不齿于人 △bùchǐyúrén △典故:指被人看不起。 △出处:《续资治通鉴·宋纪·徽宗政和元年》:“燕人马植,本辽大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
11▲不绝于耳 △bùjuéyúěr △典故: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例子: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12▲藏巧于拙 △cángqiǎoyúzhuō △典故: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13▲定于一尊 △dìngyúyīzūn △典故: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14▲独异于人 △dúyìyúrén △典故:独:独自,单独;异:不同。独自与别人不同的。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fángmínzhīkǒu,shènyúfángchuān △典故: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16▲蜂虿作于怀袖 △fēngchàizuòyúhuáixiù △典故:比喻出乎意外的惊吓。 △出处:《晋书·刘毅传》:“蜂虿作于怀袖,勇夫为之惊骇,出于意外故也。”
17▲凤凰于飞 △fènghuángyúfēi △典故: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和好恩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 △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18▲歌于斯,哭于斯 △gēyǘsī,kūyúsī △典故: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19▲耿耿于怀 △gěnggěngyúhuái △典故: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例子:同学之间应团结互助,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
20▲耿耿于心 △gěnggěngyúxīn △典故:耿耿:有所悬念而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例子:所惜者,幼为奴隶学问所误,于国民责任,未有分毫之尽,以是~,不能自解。(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五回)
21▲公之于众 △gōngzhīyúzhòng △典故: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向大家公布。
22▲供过于求 △gōngguòyúqiú △典故: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23▲果于自信 △guǒyúzìxìn △典故: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出处:《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24▲毁于一旦 △huǐyúyīdàn △典故:于: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例子:百余年辛苦经营的圆明园,~,更是令人椎心泣血的莫大恨事。(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5▲急于求成 △jíyúqiúchéng △典故: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26▲急于事功 △jíyúshìgōng △典故:指做事急于求成。 △例子: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27▲急于星火 △jíyúxīnghuǒ △典故: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suǒbùyù,wùshīyúrén △典故: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9▲假力于人 △jiǎlìyúrén △典故: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出处:《列子·汤问》:“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
30▲假手于人 △jiǎshǒuyúrén △典故:假:利用。借助别人来为自己办事。 △出处:《后汉书·吕布传》:“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
31▲嫁祸于人 △jiàhuòyúrén △典故: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 △出处:《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 △例子:他们这样说,固然也许是因为失败之后,~,或者因为自己变计,须有借口之故。(鲁迅《两地书》一0六)
32▲见弃于人 △jiànqìyǔrén △典故: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33▲救民于水火 △jiù mín yú shuǐ huǒ △典故: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34▲拒人于千里之外 △jùrényúqiānlǐzhīwài △典故: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出处:《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35▲苛政猛于虎 △kēzhèměngyúhǔ △典故: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出处:《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6▲老于世故 △lǎoyúshìgù △典故: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37▲立于不败之地 △lìyúbùbàizhīdì △典故: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出处:《孙子·军形》:“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例子:毛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的唯一保证。(刘伯承《回忆长征》)
38▲聊胜于无 △liáoshèngyúwú △典故: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出处:晋·陶潜《和刘柴桑》诗:“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 △例子: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阅数年,杀青无日,不如限以报章,用白鞭策,得寸得尺,~。(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
39▲了然于胸 △liǎorányúxiōng △典故: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出处:《晋书·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例子:怎样钦差就赏识,怎样钦差就批驳,他能~,预备停当。(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40▲流言止于智者 △liúyánzhǐyúzhìzhě △典故: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41▲民保于信 △mínbǎoyúxìn △典故: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出处:《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42▲拟于不伦 △nǐyúbùlún △典故: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
43▲怒形于色 △nùxíngyúsè △典故: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44▲疲于奔命 △píyúbēnmìng △典故: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出处:《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例子:彼方支吾未暇,而吾率步兵乘高而进,声东击西,形此而出彼,乘卒初锐而用之,彼亦~矣。(宋·陈亮《酌古论·先主》)
4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qiānlǐzhīdī,huǐyúyǐxué △典故: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出处:《韩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4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qiānlǐzhīxíng,shǐyúzúxià △典故: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例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明·赵弼《两教辨》)
47▲迁怒于人 △qiānnùyúrén △典故: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出处:《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48▲青出于蓝 △qīngchūyúlán △典故: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例子:愈变愈妙,可谓~矣。(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49▲轻于鸿毛 △qīngyúhóngmáo △典故: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例子:梅伯死~,有何惜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
50▲取信于民 △qǔxìnyúmín △典故:取得人民的信任。
51▲人浮于事 △rénfúyúshì △典故: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例子: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安插不来。(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52▲涩于言论 △sèyúyánlùn △典故:形容说话迟钝。 △出处:《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生而舌短,涩于言论。”
53▲事实胜于雄辩 △shìshíshèngyúxióngbiàn △典故: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例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再争论了,~,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54▲死于非命 △sǐyúfēimìng △典故: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例子: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55▲同归于尽 △tóngguīyújìn △典故: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 △出处:《列子·天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例子: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吗?(清·姬文《市声》第十四回)
56▲问道于盲 △wèndàoyúmáng △典故: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出处: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例子: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57▲无敌于天下 △wúdíyútiānxià △典故: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58▲无动于中 △wúdòngyúzhōng △典故: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例子: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呢?
59▲无动于衷 △wúdòngyúzhōng △典故: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例子: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呢?
60▲无济于事 △wújìyúshì △典故: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 △例子:遇事需当机立断,任何犹豫和怯懦都是~的。
61▲喜形于色 △xǐxíngyúsè △典故: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 △例子:章奇先生~了。(蒋光慈《短裤党》二)
62▲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xiāngshìérxiào,mònìyúxīn △典故: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出处:《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例子:只要摊出我的杂感来,便可以做他们的“蓝谱”,“~”了。(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
63▲行成于思 △xíngchéngyúsī △典故: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行成于思,毁于随。” △例子:~,这是学业、事业有成的格言。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xiōngdìxìyúqiáng,wàiyùqíwǔ △典故: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65▲学老于年 △xué lǎo yú nián △典故:指青年人的博学。 △出处:《宋史·文苑传七·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66▲言归于好 △yánguīyúhǎo △典故: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例子:奉教撤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67▲业精于勤 △yèjīngyúqín △典故: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8▲一年之计在于春 △yīniánzhījìzàiyúchūn △典故: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出处: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69▲伊于胡底 △yīyúhúdǐ △典故: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70▲义形于色 △yìxíngyúsè △典故: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出处:《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例子:吴荪甫“~”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茅盾《子夜》五)
71▲囿于成见 △yòuyúchéngjiàn △典故:局限于原有的看法。
72▲于今为烈 △yújīnwéiliè △典故:烈:厉害。某件事过去就已经有过,不过现在的更加厉害罢了。 △出处:《孟子·万章下》:“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例子:“古已有之”,“~”,我近来很有些怕敢看他了。(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厦门通信二》)
73▲于心何忍 △yúxīnhérěn △典故: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出处: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74▲寓情于景 △yùqíngyújǐng △典故: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75▲止于至善 △zhǐyúzhìshàn △典故: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例子: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76▲重于泰山 △zhòngyútàishān △典故: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7▲坐于涂炭 △zuòyútútàn △典故: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