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1:10:49
文档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
推荐度:
导读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课程目标

(一)职业目标

1、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廉洁奉公。不做违反道德良心的不合法操作或不忠于职守的工作,以维护职业的声誉。

2、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道德修养及高尚的思想情操。

3、热爱护理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敬业精神。

4、关心病人疾苦,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

5、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6、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能胜任护理工作,并勇于钻研业务技术,保持高水平的护理。

7、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规范,态度和蔼,稳重端庄,服装整洁,仪表大方。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

2、熟悉生命活动的发生过程

3、学会生理学基本的实践操作方法

三、时数分配

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54
第四章血液循环94
第五章呼吸5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5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2
第八章排泄5
第十章神经系统7
第十一章内分泌4
考试3
合计46

8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兴奋性

二、人体与环境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重点和难点】

一、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三、人体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

四、控制系统的分类

【教学要求】

一、兴奋性

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

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三、人体功能的调节

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信号传导功能(简单介绍)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基本原理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教学要求】

一、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转运特点以及应用。熟悉: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的概念和应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掌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它们形成的机制。(2)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及其传导机制。(3)局部反应及其特点。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内容】

一、心脏生理

二、血管生理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四、器官循环

【重点和难点】

一、心脏生理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4)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二、血管功能

(1)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3)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量的调节。(4)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支配心脏和血管的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纤维的作用和机制。(2)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3)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四、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教学要求】

一、心脏生理

掌握:(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基础。(2)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和意义;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特点和意义。(3)心动周期的概念以及心脏射血与充盈基本过程。(4)心肌的收缩特点。(5)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熟悉:(1)心肌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的概念。(2)心泵功能评估的指标。了解:心音和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二、血管生理

掌握:(1)动脉血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等概念。(2)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以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3)组织液的生成的原理和意义。熟悉:(1)中心静脉压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2)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了解: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掌握:(1)支配心脏和大多数小动脉和微动脉血管的神经纤维的名称、递质、受体、和作用。(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基本过程和意义。熟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四、器官循环

熟悉:冠脉血流特点和调节。了解:肺循环和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调节。

第五章  呼吸

【教学内容】

一、肺通气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重点和难点】

一、呼吸时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肺弹性阻力的成因和气道阻力。

二、潮气量、残气量、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的测量意义;每分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四、血氧饱和度的概念以及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和意义;氧与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五、血液中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教学要求】

一、肺通气

掌握:(1)肺通气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2)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概念以及呼吸周期中它们内压变化。(3)胸膜腔负压的成因及意义。(4)肺通气的功能评价中几个重要指标(潮气量、用力呼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等)的概念和意义。熟悉:(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呼吸肌的活动的区别(2)肺弹性阻力形成原因、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以及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了解: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掌握: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熟悉: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掌握:(1)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的特点;血氧饱和度的概念(2)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和形成特点。熟悉: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掌握:血液中几种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呼吸化学感受性反射的调节机制。熟悉:呼吸的基本中枢及肺牵张反射。了解:呼吸节律的形成。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教学内容】

一、消化道的运动

二、消化液及其作用

三、吸收

四、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重点和难点】

一、消化道的一般生理特性和胃肠运动

二、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四、神经和体液因素对消化液分泌活动的调节

【教学要求】

一、消化道的运动

熟悉:(1)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平滑肌收缩的相互关系。(2)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肠运动的形式、特点和意义。了解:大肠运动与排便反射。

二、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熟悉:小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利条件。掌握:糖、脂肪和蛋白质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四、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掌握:(1)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胃肠运动以及消化腺分泌的基本作用。(2)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教学内容】

一、能量代谢

二、体温

【重点和难点】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二、基础代谢

三、正常体温及其变动

四、产热与散热过程

五、体温调节

【教学要求】

一、能量代谢

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测定调节以及临床意义; 

二、体温

掌握:正常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和生理变动。熟悉:产热和散热的几种方式及其意义;了解:体温调节中枢主要部位;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  排泄

【教学内容】

一、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作用

四、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

五、尿生成的调节

六、血浆清除率

七、尿液及其排放

【重点和难点】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四、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

五、尿生成的调节

六、其他

【教学要求】

熟悉: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熟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的意义。

二、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1)肾小球的滤过膜、滤过动力以及影响因素。(2)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定义。(3)NaCl和水、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机制和意义)。(4)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的概念和意义。(5)H+ 的分泌与HCO3-的重吸收的过程和意义。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NH3和K+的分泌意义。

三、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

熟悉:(1)尿浓缩和稀释的概念。(2)肾外髓部和内髓部渗透压建立的溶质基础。

四、尿生成的调节

掌握: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

五、其他:了解(1)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其应用。(2)排尿反射及其排尿异常。

第十章  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一、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五、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

【重点和难点】

一、突触生理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递质与受体。

五、脑电活动

【教学要求】

一、突触生理

熟悉:(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及其区别。(2) 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掌握: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感觉产生中的各自作用和特点。熟悉:第一体表感觉区的分布特点。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分类及依据、腱反射和肌紧张的反射特点以及他们产生的不同意义。熟悉:(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2)小脑的功能。(3)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下行通路对躯体运动调节作用和特点。了解:基底神经节常见疾病

四、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

掌握:(1)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2)自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熟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五、脑电活动

了解:大脑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睡眠的两个时相。熟悉:正常脑电图的波形。

第十一章  内分泌

【教学内容】

一、激素的概况

二、下丘脑与垂体

三、甲状腺

四、肾上腺

五、胰岛

六、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七、其他激素

【重点和难点】

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腺垂体释放的激素

三、甲状腺、肾上腺和胰岛等内分泌释放的激素

【教学要求】

一、激素的概况

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下丘脑与垂体

熟悉: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和腺垂体释放的激素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三、甲状腺

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四、肾上腺

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五、胰岛

掌握: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六、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了解: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五、说明

(一)教学安排

本教学大纲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社区护理教学使用,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护理现象。了解: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有一定认识,能够记忆所学的知识要点。

本课程重点突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分为熟悉掌握和学会2个层次,熟悉掌握:指能,规范地解决生理学实践操作,学会: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实施生理学的基本操作

(一)教学建议

1,本课程依据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方法,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

2,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观察记录、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考评,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草握,更要关注知识在护理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护理职业素质的形成。

文档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