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题目: 责任及实现路径研究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xxxx
所在院系: xx 专业班级: xx
指导教师: xx 职 称: xx
09年 3 月 14 日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责任研究的背景
就当代中国而言,处于一个高速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社会中,更是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为回应这些挑战,中国不断进行改革,实施民主行政,并在近年来对责任问题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理在报告中把“加强自身建设” 作为一大部分单独列出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的内容里,多次提到责任问题,着重指出,“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才不会懈怠。”必须以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对人民高度负责,切实为人民谋利,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强调部门必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发出了建设责任的强烈信号。2004年3月,公布了《依法行政纲要》,明确提出了“权责一致”的依法行政要求,并对决策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及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责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证。
(二)、研究意义
论文之所以选择了责任问题作为论题,乃是因为,在笔者看来,责任事关重大,它不仅是民主政怡和法治、德治的本质要求,也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不仅是加入WTO的需要,同时是改变和提升形象的必然选择。进行责任问题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改革的认识,促进积极践履自己的职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责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然而,对责任特别是对当代中国责任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围绕着行政责任、公共管理者责任展开的,这些论述虽然不是对责任问题的专门研究,但依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国外学者对责任问题的研究
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对公共管理中的责任问题涉足较早,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过较多的相关研究。当代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L·库拍所著的《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一书,可以说是公共行政责任问题研究领域的一本标志性著作。该书立足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认为责任是构建行政伦理学的关键概念,而行政人员的责任则可分为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库拍从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之间的冲突问题,提示了行政伦理学的责任困境之所在。面对这种困境,库拍重申了维持公共组织中负责任行为的两种途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主要诉诸于个体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准则,外部控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体的、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制度与规范体系,在实践中,只有将这两种控制模式结合起来,既关注组织结构、制度、也关注个体道德品性、组织文化等,负责任的行为才有望实现。
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书中提出,公共行政在其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执行公共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这艘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是应该建立一些明显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同时,他们指出,公共服务中的责任问题并不简单,“它意味着要对一个复杂的外部控制网络中的竞争性规范和责任进行平衡,它涉及职业标准、公民偏好、道德问题、公法以及最终的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者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专家,也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家,他们应该成为一个复杂治理系统中的负责任的行动主体。做一名公共管理者“是一项社会需要的、富有挑战性的,并且有时是英勇的事业,它意味着要对他人负责,要坚持法律、坚持道德、坚持正义以及坚持责任。”
(二)国内学者对责任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在我国,的责任问题已日益成为与群众关注的焦点,在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但不足的是相当一部分研究仍处于对西方学人观点的译介阶段。
目前有代表性的学者及研究成果有:张成福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责任问题的学者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些文章,如《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就已开始关注到责任问题。在随后发表的《责任论》一文中,他探讨了责任的性质和应承担的几类责任。他认为,从实质意义上讲,一个只有在其能够保障社会利益、真正履行责任时才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他把责任视为社会回应力、的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整体概念,包括政治责任、道德责任、行政责任、的诉讼责任、的侵权赔偿责任五个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责任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对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它要求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必须积极履行其社会义务、承担道义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责任;必须接受来自内部的和外部的控制以保证责任的实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责任意味着保证责任的实现的同部或是外部的责任控制机制.内部的责任机制至少包括职业主义的作用、代表性的重要性及其伦理道德的考虑。外部责任机制在现代体系中,至少包括组织的或监督的义务,行政控制、立法监督以及司法争议的解决。在《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他专辟一章讨共管理中的责任控制机制。
张康之教授对责任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其《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一书中,他从对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观点的辨析切入,指出官僚制作为一种责任中心体系的局限性,认为责任与信念是统一的,公共行政是交换正义的供给者,具有提供社会正义的道德责任。②此外,在其近著《公共管理伦理学》中,张教授更是从责任义务的概念辨析、类型划分与历史发展入手,探讨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中责任义务之归属、属性、结构及其实现,以及道德责任义务的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他还对公共管理者的责任义务范畴做出列举,他认为,在以往的社会治理模式中,仁爱、公正、求实、宽容和节制等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治理者的美德,这些在以往社会治理模式中被当作美德的东西,在公共管理中则被视为责任义务的内容。选择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为自己的职业,也就无可逃避地被赋予了这些责任义务。
张贤明的《论政治责任》是目前国内较为系统地研究政治责任的一部著作,作者从政治责任的主体、范围和内容结构等三个方面界定了政治责任的内涵,认为政治责任就是政治履行制定符合的公共和推动符合的公共执行的职责,以及在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时所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作者从对公共权力的期待和对公共权力的怀疑两个层面论证了政治责任的逻辑基础,并在比较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之间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责任的政治性、现实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关于政治责任的实现方式,作者认为主要依赖自我追究、政党追究、权力机关追究和社会追究机制。此外,作者还结合中国政治改革,在分析我国政治责任实现机制及其政治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政治责任实现机制、转变政治责任评价观念的实际措施。
国内目前对责任开展总论性研究唯一的一本著作是王成栋的《责任论》。作者注意廓清责任的涵义,详细介绍了在几种不同视野(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中的行律责任的特征及内涵。在作者看来,行政责任包括三方面的责任:主权与行政赔偿责任、合法性审查与行政违法责任和行政机关的刑事责任。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对行政机关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作了大胆而有益地探索。认为对行政机关作为公法人犯罪应采取双罚制。至于刑罚,作者认为,除罚金外最适宜行政机关公法人身份的,当属资格刑(如给予否定性名誉、暂停办公一日等惩罚措施)。作者还就与责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一责任,展开了较系统的论述,认为,责任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内阁制”的代名词,责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法治学说和积极理论。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是传统责任理论基础的特征。而现代行政所谓的“积极行政”方面的特征使责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现代不仅要求承担传统意义上的消极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积极责任”,即道义上的或政治上的责任。这本著作多是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责任,而忽略了对的其它责任,如行政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分析。
三、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1、责任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
2、责任的现代意义
3、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原则规范
4、中国责任之不足及原因
5、中国责任的实现路径
(二)预期目标 通过对责任的初步研究,认识责任的特征及内涵和中国责任建设道路中的不足,分析其原因,最终提出对策,为中国责任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四、工作进度安排4.14-4.25大纲一稿
4.26-5.3大纲定稿.学生上交中期检查表给导师。
5.5-5.16 论文一稿
5.16-5.23 论文二稿
5.23-5.30 论文三稿
5.30-6.6论文定稿
6.9-6.13 任务书、辅助材料上交导师
6. 12 论文装订上交 上交精装本一份,简装本一份,电子版一份
6.16-6.17 答辩准备(学生准备答辩材料)
五、参考文献
[1] 李景鹏.的责任和责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5):18.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2002:1574.
[3] Herbert J. Spiro. Respomsibility in Gouernment:Theory and Practic, New York: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69, pp. 14-19.
[4] 辛向阳.新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6.
[5] 张成福.责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6
[6] Henry Cambell Black,Black's Law Dictionary,St Minn,West Publishing Co,1990,1180.
[7] 钱海梅.论社会转型期的责任行政[J].上海大学学报,2003(2):70-74.
[8] 王颖.责任一从责任体系的视角来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
[9] 扶松茂.责任与改革[J].学术论坛,2002(1):58-61.
[10] [美]莱斯利••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华夏出版社,2001:200.
[11] 杨淑萍.论建构责任的逻辑[J].理论探索,2007(2):122.
[12] 陈振明主编: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98-299.
[13]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82.
[14] 孙彩红.构建责任的行政文化剖析与求解[J].桂海论丛,2005(6):62.
[15]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4 04 21.
[16] 孙彩虹.中国责任建构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7] 徐珂.我国推行行政问责制的主要措施[J].中国行政管理,2008(5):23.
[18] 张贤明.问责制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5(2):35.
[19]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0]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一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2] 王成栋.责任论[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1999.
[23] 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1版[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2.
[24]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 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1版[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2.
[26] 陈振明.再造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7] 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8] 李志强.责任制:理论溯源及价值内核[J].行政论坛,2004(66):42.
[29] 陈国权.论责任及其实现过程中的监督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8-34.
[30] 高秦伟.构建责任: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报,2002(2):100-103.
[31] 孙彩红.责任行政意识:建构责任的主观条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
[32] [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一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4] [美]詹姆斯·伯恩斯.民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5] 陈振明.再造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 谢庆奎等:中国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7] 蒋劲松.责任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8] 黎民主编.公共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5.
[39]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0]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1] 王浦勋.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