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X
摘 要:介绍焊接缺陷的危害、分类及从缺陷的定位、挖铲及补焊的返修全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焊缝 焊接缺陷 定位 返修
1 前言
焊接缺陷是焊接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焊接接头的承载能力,使各类焊接结构潜伏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对焊接缺陷的研究在理论上有较成熟的认识,但在焊接生产中各种缺陷依然随处存在,通过现在的许多检测手段,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存在于焊缝中的这些“顽疾”,但如何返修又成了大家头痛的事情。对缺陷返修得当,可以缩短返工时间,保证焊缝质量,避免超次返修,所以正确识别缺陷,掌握好返修技巧,可以提高返修效率,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从事焊接工作多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把它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2 焊接缺陷的分类
要返修缺陷首先要对其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许多书籍,我们都知道焊接缺陷的分类有各种方法,在这里只把缺陷分为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所谓表面缺陷就是存在于焊缝表面,可以通过肉眼或简单的检测就可发现的,这种缺陷由于位置明确,形态直观,一般返修比较容易,只需采用适当的方法直接清除,然后补焊便可。内部缺陷指存在于焊缝内部,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只能依靠检测仪器才能确定,这种缺陷由于隐蔽性强,缺陷的大小和形态不易确定,而给返修带来困难。常见的内部缺陷有气孔、夹渣、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等几种,而最难返修的又属裂纹和未熔合两种缺陷。裂纹一般在焊接低合金高强钢、中碳钢、合金钢等易淬火钢时容易发生,另外当焊接接头的拘束度大,产生焊接应力过大时也会产生;未熔合则是由于焊接参数调整不合适,造成焊道与焊道或焊道与母材之间未溶化而形成的缺陷。这两种缺陷都会对焊缝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焊缝中是决不允许存在的。而气孔和夹渣是最常见的两种缺陷,它可能存在于许多种焊接方法、焊接材料所组成的焊缝中,但它们常以圆状形存在,开裂和延续的倾向较小,故相对裂纹、未熔合其对焊缝的危害要小的多,通常只对体积超过一定大小时,才进行返修。由于这类缺陷存在的特征比较明显,通常气孔易存在于起弧和收弧处,而夹渣一般存在于层间之中,所以返修相对简单些。未焊透是所有缺陷中最容易返修的缺陷,由于它存在于焊缝的根部,形态较规则,只要了解一定的焊接工艺,返修这类缺陷一般难度不大。
3 缺陷定位
对缺陷进行返修前,定位是件很有技巧的工作,表面缺陷当然不存在定位难的问题,只需对看到的缺陷直接进行返修,对一些隐蔽性较强很难看清楚的缺陷如细小裂纹,则可借助放大镜或着色、磁粉等简单的检测手段来帮助定位。可内部缺陷的定位就比较困难,尤其对厚板的缺陷定位就更困难。位置确定得准确,给挖铲就带来了便利,相反定位不确切,不仅增加了挖铲的工作量,还会为补焊带来麻烦,甚至根本挖铲不到缺陷的可能。通常定位工作是由焊工、无损检测人员和焊接工艺人员三者共同来完成,焊工因为是焊缝的直接施焊者,对施焊工艺最清楚,能根据缺陷的特征大概判断其位置所在;无损检测人员则由于清楚检测工艺如射线透照的方向、角度等,同时他又是缺陷类型、大小的判定者,由他参与定位,就会更加准确;焊接工艺人员可根据焊接工艺来分析产生缺陷的原因,最可能产生缺陷的位置,缺陷的性质如何来帮助定位,并为编制返修工艺打下基础。
定位时判断缺陷的性质和大小是很关键的,缺陷的性质不同就会确定出不同的定位方向。现举一例说明:一板厚在12mm左右的16Mn材质的焊接接头(如图1示),经X射线探伤检测到内
部有一裂纹和一未熔合缺陷,对于裂纹缺陷,由于该材质的裂纹倾向不大,板厚也较薄,拘束度小,焊接应力小,产生裂纹的可能性就会很小,而该裂纹的产生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焊接正面时,把根部拉裂;二是点固焊有裂纹而未清除干净。针对这两种可能性,就可判断出该裂纹只能产生在焊缝的根部位置,而不会在别的地方,所以定位就应该在背面,而不应从正面入手。但未熔合则可能产生在层间焊道上,这时定位就应该选择在正面上。另外,从缺陷的大小也可判断定位的方向,如一条焊缝一面是手工电弧焊,一面是埋弧自动焊,如果气孔缺陷体积较大,X射线底片反应出缺陷的黑度较深,则可直接确定该缺陷是由埋弧焊所产生,则定位应在埋弧焊一侧;相反如果缺陷属于密集型小气孔,则多半都在手弧焊一侧。夹渣也是一样,产生大面积的夹渣也只会在埋弧焊中产生,手弧焊产生的夹渣一般都很细小,通常都是由于层间清理不干净所造成的 。此外,X射线透照的角度也会使缺陷的位置发生偏移(如图2示),这时缺陷的实际位置就与底片显示的位置发生了一定的错位,这在定
位时,就不能直接定在底片显示的位置,而应该根据透照角度做适当偏移。对于厚板的缺陷是从正面还是背面定位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这需要三方人员来综合分析了,我曾经遇到过厚度为48mm的15CrMoV材质的焊接接头,经拍片的结果发现在焊缝的中心位置有一条很细微的黑线。探伤人员的第一次判定为未焊透,但很快就被焊工否定了,因为该焊工在施焊时,背面清根很彻底,为了保险起见,还特意对清根部位做过着色检查,施焊背面时,焊接规范又较大,足可把未焊透缺陷熔化掉。那么这条黑线究竟是什么?该缺陷又位于何处呢?后来分析又认为可能是裂纹,虽然它不十分具有明显的裂纹特征,但焊接该材料又在如此厚度之下,焊接应力会很大,产生裂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这两个判定最后都错了,这条黑线其实在正面的近表面上,是由于该焊工的徒弟在操作焊机(埋弧焊)时,机头未对准焊缝中心,起焊时的焊接参数又没调整好,最终造成的未熔合,由于是填充层,所以刚好使缺陷位于了近表面处(如图3示)。如果当时对此缺陷没有彻底搞清楚,就有可能从背面定位,那将会给挖铲和补焊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不必要的麻烦。
4 挖铲缺陷
挖铲缺陷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种:角向磨光机打磨和碳弧气刨挖铲,角向磨光机适合于挖铲小缺陷和薄板,它的优点是可以一边打磨一边观察,容易彻底清除缺陷,并且对焊缝没有热影响,也不会使焊缝渗碳,对不锈钢该方法就比较有优越性,但其效率很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碳弧气刨适合于消除大缺陷,效率高,很适合于厚板焊接缺陷的清理,但由于它对焊缝的热影响较大,并且容易产生渗碳现象,所以对不锈钢或热敏感的材料不适合。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来挖铲缺陷,都要注意一边挖一边观察,要确认缺陷是否被挖到,是否彻底被清除,缺陷的大小和数量是否与检测到的一样等。
挖铲工作是一项即耗精力又很细致的工作,如不小心把缺陷已清除而又没有看到,就会造成盲目挖铲,甚至最终把焊缝挖穿的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叫盲目返修,它最终导致地结果就是把焊缝挖穿,有的焊工认为把焊缝都挖穿了,缺陷肯定就已被清除了。熟不知这样做地结果是在跟自己找麻烦,因为焊缝被挖穿就要正面补完再清根然后再焊背面,既增大了补焊工作量,还使焊缝连续受热循环地影响,为新缺陷地产生埋下了隐患;而且这样挖铲并非就一定能把缺陷彻底清除掉,原因是焊缝有一定的宽度,缺陷可能存在于整个宽度以内,除非把整块焊缝全挖掉,但实际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整块焊缝被挖掉就将无法再补焊了。
挖铲直接关系到焊缝是否会再次返修,但有一种现象是很容易造成再次返修的,那就是两个相同的缺陷重叠在一起(如图4示),在X射线
底片上的成像却只有一个,这时就会经常把上面的缺陷清除而保留了下面的那个,这是造成重复返修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认真的分析,通常要看底片中缺陷的黑度,如果该缺陷成像很黑,而挖铲时又发觉缺陷不深,这就要引起重视了,最好能综合分析后继续往下挖,才能彻底清除干净所有的缺陷。对于有的细小缺陷,可能在挖铲时根本无法看到,出现这种情况时,最好先不要对挖铲处进行补焊,可通过对该处再拍张X光片的办法来确认缺陷是否被挖除。另外,对裂纹这种易扩展的细小缺陷,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采用碳弧气刨的方法来挖铲,由于碳弧气刨的高温作用,会使这类缺陷有所扩张,这就方便了对缺陷的观察,而采用磨光机由于打磨时细微的砂粒会堵塞裂缝,从而造成不易观察的局面。但对热敏感材料则禁止采用此方法,比如对铸铁裂纹进行返修时,就一定不能采用,相反还要在裂纹开裂的延伸处钻上圆形孔,这就是所谓的止裂孔,目的是防止裂纹的扩展。清除裂纹、未熔合这种有延伸倾向的缺陷,一定要彻底清除干净,必要时还可借助着色等检测方法来配合清除。否则,在补焊的热作用下,这些缺陷可能会进一步扩散,那将使返修无功而返。当然碳弧气刨和磨光机的配合使用,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习惯做法就是用碳弧气刨找缺陷,再用磨光机清除缺陷,这就互补了双方的缺点。
5 补焊
对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补焊还应根据JB4708标准进行补焊工艺评定,施焊的要求同原焊缝一样:要有相应的持证焊工、要编制相关的返修工艺、要控制施焊纪律等。除此之外,还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①、坡口修磨:经挖铲过的焊缝毕竟不像原坡口那么规则,对它的施焊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在把缺陷清除干净以后,要尽量修磨出一个易于施焊的斜度,根据经验这个斜度一般不能小于3:1,否则就会在焊接时产生夹渣等缺陷。②、小规范施焊:因为对焊缝进行补焊是又一次热循环影响,它会显著降低焊缝的强度、塑性和耐蚀性,烧损合金元素,增大焊接应力,增加新缺陷产生的可能,所以补焊时要选择热输入小的焊接方法,如手工电弧焊、手工钨极氩弧焊等,采用小直径焊条(通常在4mm以下),小电流、快速多层多道焊。③、比原焊缝要求更严谨的施焊措施,如原焊缝有预热、后热等工艺措施,对返修焊缝也应如此,且预热或后热温度还应高一些为好。原因是这种局部补焊比原焊缝散热更快,所受的约束度更多,焊接残余应力更大,产生裂纹的倾向就会更明显。此外,还应采用锤击焊道、抑制层间温度、合理的施焊顺序及其它必要的措施来弥补补焊给焊缝带来的影响。如果一条焊缝返修得很长,还应采取相关防止变形的措施。
6 结束语
焊缝返修看起来简单,但要保证每次返修都合格,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平时长时间的经验总结,更需要返修的细致和勤思考,如果对缺陷返修不善于总结和分析,只会增加返修的盲目性,为缺陷返修带来许多麻烦,而且会造成返修合格率不高,返修次数增加的结果。对锅炉、压力容器焊缝的返修通常规定不宜超过2次,可在生产中超次返修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认识返修,重视返修,返修合格率上去了,焊缝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焊接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