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0:48:25
文档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尊重编者意图感悟艺术魅力——《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济阳县济北小学郑勇点评: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教学目标:1.读准易混难读的词,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逻辑重音,感悟课文的情感。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了解文言文大意。知道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为音乐而相知,感悟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读古文,教会学习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一、把握学情消除畏难情绪直接导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一
推荐度:
导读尊重编者意图感悟艺术魅力——《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济阳县济北小学郑勇点评: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教学目标:1.读准易混难读的词,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逻辑重音,感悟课文的情感。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了解文言文大意。知道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为音乐而相知,感悟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读古文,教会学习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一、把握学情消除畏难情绪直接导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一
尊重编者意图   感悟艺术魅力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济阳县济北小学 郑勇

点评:济南市教研室 江洪春

教学目标:

1.读准易混难读的词,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逻辑重音,感悟课文的情感。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了解文言文大意。知道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为音乐而相知,感悟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读古文,教会学习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把握学情 消除畏难情绪

直接导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一起说。(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对,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起来可不容易啊!能读吗?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容易读错,谁来读一读?(出示:绝弦 善哉   峨峨兮 若江河 )

生:绝弦  善哉  峨峨兮  若江河。

师:都读对了,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

师:再看这些变红的字,谁再来读?(将“弦、哉、兮、若”四个字变红。)

生:弦  哉  兮  若。

师:都读对了,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会更好。(生再读,有了进步。)

师:放开声音,听起来很好听。每个字读两遍,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课文中有几个句子,也特别难读,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要停顿一下,你来读第一句。(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再读

师:“哉”和“兮”都是语气词,语气词在朗读时,适当的延长、停顿一下,会有一咏三叹的节奏美,你再来读。(生读)

师:读“兮”字后如果有声断气连,让人听起来会更韵味十足,想听老师读吗?

师范读。(生齐读。)

师再范读。

生再齐读。

师:声音在饱满一点,“峨峨兮/若/泰山!”读。(生齐读)

师:还有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你来读。(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句)

生读。

老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生齐读)

老师:下一个句子更难读,谁想试一下?好,你来。(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句,生读。)

师:读对了,但不够连贯流畅,听老师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听老师读并看老师的手势,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读。(教师用手势在停顿处打出节奏,生齐读。)

师:“谓”和“世”中间要停顿的稍长,“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读。(生齐读。能读准节奏)

【准确的把握学情,通过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体现了以读为本,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尤其在读准节奏环节的教学时,教师一遍遍的范读领读,不厌其烦,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初步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变换形式 流畅朗读意初现】

师:难读的句子会读了,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读红色部分,同学们读黑色部分。(红色的部分主要以伯牙的内容为主,黑色部分以子期的内容为主)

师生练读,读完一遍后,交换再读。

【初读课文后,师生合作读,既可以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一句话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一一对应的特点,又能在教师引导下更好的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吗?(生:春秋时期)。

师:当时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叫什么?(生齐答:竹简。)

师:对,就叫竹简或木简,老师把这篇文言文以竹简的形式呈现。你看,这文字是从右到左竖着排列,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更没有停顿符号,能读吗?(生信心满满,齐答:能。)

师:试着读一读。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欣喜地:这样形式的排列你也能读好,了不起。如果在停顿处再明显一点,句子读得再连贯一些,那就更棒了。看着竹简上的文字,在古琴伴奏下再读课文,会别有情趣吧。(放古琴音乐,学生在古琴伴奏下齐读课文。)

【在学生试读,师生合作读的基础上,教师以竹简形式出示文言文,让学生感受竹简这一形式的同时,又提高朗读的难度。在练读中,学生很好的把握了句子的内部结构,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后通过指名读,配乐齐读,课文内容已在朗读中逐渐显现出来,为内容的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 质疑解难释文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文已经读熟了,但是“其义”还是没有完全显现啊?(生纷纷点头,表示有同感。)

师:这说明文言文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课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理解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

师:伯牙擅长弹琴,那么“擅”字就是——?(生:擅长。)

师:“擅”就是“擅长”的意思,我们用组词的方法就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说明这个词义还是用,只不过是由一个字的词变成两个字组成一个词。“鼓”怎么理解?

生:弹。

师:弹,那么鼓就是“弹”的意思,“鼓”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弹”的义项了。说明这个词义发生了改变。“琴”谁理解?

生:古筝。

师:不对,你说。

生:古琴。

老师:是古琴,古筝和古琴他们是有区别的。这就是古琴,也叫七弦琴,它有七根弦,这是琴的正面,这是琴的背面,想听听古琴是什么声音吗?(大屏幕出示古琴正面与背面的图片)

生:想。(放古琴弹奏的视频)

师:我们通过理解“擅”、“鼓”、“琴”的意思就理解了第一句话,文言文每个字都有确切的意思。

【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本环节以“伯牙善鼓琴”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要理解到每一个字(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并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下面同桌合作试着理解课文,看能读懂哪个字,哪个词?(生讨论)

学生班内交流。

生:“兮”就是语气词,和“啊”的意思差不多。

师:注释上有的我们可以不说。

生:我读懂的就是“复”,“复”就是重新再来的意思。

生11:“曰”就是“说”的意思。

老师:“曰”就是“说”的意思,我们在《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中学过对吧?

生12:我明白了“善哉”,我觉得“善哉”就是表示“感叹“,就是说这儿弹得比较好。

老师:用现在的话该怎么说?

学生:“好”。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结合已有基础、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解决较容易的问题,体现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师:还有哪些难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记下来,等会儿一起来交流。

班内交流:

生:“谓”的意思不明白。

师:谁能帮帮他?

生:“认为”的意思。

生: “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我不明白。

生15:好啊,似巍峨的泰山。

师:好啊,像巍峨的泰山,真了不起,有了自己的体会。下一句应该怎么理解?你说。

生:好啊,广大的样子像江河。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你理解了吗?再说一遍?

生:第一句就是“好啊,像巍峨的泰山”,第二句是“好啊,好似看到了广大的江河。

师:好啊,高高的样子就像泰山一样,这个“峨”就是”高“的意思,“洋洋”就是“广大”的意思,那么,我这样来说你们觉得行吗?你来说。

(出示“善哉,高兮若泰山!善哉,广大兮若江河!”)

生18:我觉得这样不行,因为这样第一句不能突出它的“高”了,第二句不能突出它的“宽广”了。

师:,你觉得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能表现出那种高山的巍峨,江河的广大,请一起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生齐读。)

师:你看,这“峨峨”和“洋洋”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山和江河的形象,你想,钟子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19:我觉得钟子期的心情应该是非常享受,非常享受伯牙弹的琴声。

师: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钟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峨峨洋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它就是来形容这个欢乐的心态,来,一起把这种形象,把这种内心的情感一起表达出来,读。(生读)

师:继续交流。

生:“伯牙所念”的“念”字不懂。

师:谁知道?

生:“心里想”的意思。

师:连起来说说“伯牙所念”的意思。

生:伯牙心里想的。

师: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

生:钟子期都能明白。

师:用上关联词语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都明白。

生:伯牙只要想到钟子期就会得知。

生:伯牙心里想的什么钟子期都能明白。

老师:这个“念”字是“心里想”的意思,文中有一个字也是“心里想”的意思,是哪个字?

生齐答:志。

师:那么“志在高山”我能换成“念在高山”吗?为什么?

生:“志”突出他心中想着高山。

生:我觉得应该就是自己的心在泰山,巍峨,峻拔。

生:我觉得“志在高山”能体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澎湃,但“念”只能体现出他在想,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师:这个“念”和“志”字内心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生:用“志”的话能表现出他的志向远大。

师:她说的一个非常棒的词,那就是“志向”,你想他在表达一种怎样的志向呢?

生:他想像泰山一样巍峨、伟大,能为国家效力。

师:那是表现了像泰山一样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宽广的胸怀。

【教学由“不能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互助教师引导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教师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较低层次,而是顺势而导,通过修改文中句子并与与那句作比较,感受“峨峨洋洋”的形象感以及所表现的内心的情感。】

四.【练讲故事 言语实践促发展】

师:文意理解了,同学们能不能在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说一说这个故事,小组其他同学进行合理想象补充,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生动。

生小组内练习。

师:请两名名同学上台前来说说这个故事,班内推荐一名,好,这位女同学,有自愿上来的吗?好,这位男同学。

两名同学走上讲台。

教师配乐渲染:这个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你听……

男生接着讲:伯牙擅长弹古琴,钟子期擅长听,伯牙弹古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像泰山一样雄伟”,心里想到有谁,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犹如江河”。伯牙心里怎么想的,钟子期都知道,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于是就把琴摔碎了,终生不再弹琴。

师:课文理解得很准确,讲得也不差,如果能够语气再夸张一点,就能更吸引人。

女儿继续讲: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伯牙弹琴想到了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似巍峨的泰山。

老师打断引导:这样说,钟子期说: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来,试一下。(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再现当时的情景,表现人物的兴奋心情。)

生: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伯牙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映在我的眼前,伯牙想到的钟子期也会想到,子期去世了      

老师继续采用夸张的语气引导:伯牙自己想到的,钟子期就一定会了解到他的心意。

生34:伯牙自己想到的,钟子期就一定会了解到他的心意。伯牙他想到的能够通过琴声表达出来,子期也会想到,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没有知音了。伯牙觉得世上在没知音了,于是就摔碎了琴,从此不再弹琴。(有些磕磕绊绊,看起来很紧张)

师:以后要多举手回答问题,练练胆量,就能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注重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通顺地讲出来,课标中“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实现了。如果语言再有感染力,运用恰当的手势和表情就更好了。】

五.【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万古传】

师深情地:据记载,伯牙和子期是在一个雨后的中秋之夜因琴声偶遇,他们相见恨晚,他们彻夜长谈,清早,他们不得要洒泪而别,他们相约在第二年的八月十六日再相聚,第二年的八月十六日,当伯牙信心满满的要与他的朋友子期相聚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盼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子期死,读”。(大屏幕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齐读。)

生:老师:伯牙是天下一等的弹琴高手,既是古琴家有是作曲家,被称为“琴仙”,“那么听到这里,你再看“破琴绝弦”这四个字,你有什么话要对伯牙说吗?你来说。

生:我想对他说,你不要这么失望,如果你再仔细寻找可能还会找到了解你琴声的人。

师:对呀,天下何处无知音?

生:伯牙不要太伤心,或许在别的地方还能找到同样的知音。

生:伯牙有一句话说的好,就是他乡遇故知的时候你就会感觉非常的快乐,如果你要是把琴艺练得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你。

生:伯牙,你不要太伤心,你那么美的琴声不能就这么不弹了,如果你弹得好的话,会有更多的人来理解你,会找到更多的知音。

老师:说得多好啊,那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当他在子期的墓碑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伯牙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读”。(出示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子期死,再读。(生满怀悲痛齐读最后一句)

师:伯牙绝弦的故事在许多故事中都有提及,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慨叹,读。(大屏幕出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生齐读。)

师:诗人牟融这样写道,读。(大屏幕出示“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生齐读)

师: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这样反问。(大屏幕出示’“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生齐读)

师:看,这些诗句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知音难觅”。让我们再来放声朗读,这伯牙绝弦的故事。“伯牙善鼓琴,读”。(生入情读全文。)

【深入体会痛失知音之悲,充分利用教师渲染,补充资料,走入伯牙内心,体会伯牙的决绝行为,体会知音的得而复失,最后利用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让学生体会知音难觅,增强了对这个故事的魅力的认识。】

六.【侧面描写 简练巧妙话表达】

师:这伯牙和子期难得的知音,一个善鼓,一个善听,那文中那里写到了’伯牙善鼓琴”呢?

生:假如伯牙不善鼓琴的话,钟子期就不会想到泰山和流水。

生:这篇文言文的第一句就说明了伯牙善鼓琴,后面钟子期的善听以及他们相遇成为知音让我感受“伯牙善古琴”。

生:“峨峨兮若泰山”,这是钟子期对伯牙的评价,对伯牙的评价非常高,可以看出来伯牙鼓琴非常得好。

师:这几位同学都是联系下文来体会伯牙善鼓琴的,其实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伯牙擅长弹古琴,你看,我们从子期善听的话中体会到了伯牙的善鼓琴,你看,这文章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课文仅仅77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可见文言文之简练。直接写“伯牙善鼓琴”了吗?只字未提,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琴艺高超,这种侧面描写的表达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完全能理解,也应该让学生知道。】

七.【对比质疑 关注编者意图】

师:伯牙、子期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多么和谐的画面啊!同学们,读读上面的文字,看看你有什么疑问。你说。

(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以及身份的介绍)

生: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一个官职这么高的人,为什么要和一个樵夫在一起成为知音呢?

生:我是想问:为什么同样是两个国的人,他们还要互相交往呢?

生:钟子期是一个樵夫,他怎么会做俞伯牙的知音呢?

师:这两个人一个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为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学生纷纷回答:琴声。

老师:对,是琴声,对音乐艺术的共同感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是艺术的魅力,是琴声让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并成就了一段佳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本单元一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四篇课文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那么《伯牙绝弦》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落实单元主题,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背颂吟唱 关注言语积累】

    师: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来感受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伯牙善鼓琴”,读。

    学生齐读。大屏幕采用“文字隐去模式”。

    师:上面的文字谈谈的退去,许多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吟诵的吗?(生:想。)

    师:老师模仿古人的样子吟诵给大家听。

    教师深情吟诵。

     生掌声一片。

师:课下同学们把课文背给父母听,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小伙伴听。下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最后教师通过吟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吟诵的魅力,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受到美得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总评:

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味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学中,郑老师将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指导。朗读的时间充足,朗读的形式非常丰富,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接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背诵等多种形式穿插进行。尤其是在整体感知环节,郑老师将课文变为竹简形式,并配以古琴乐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经过训练,学生不仅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更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了情意,读出了神韵。

二.方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郑老师选择了课文中古今差异较大的三个词——“善”“鼓”“琴”,通过理解意思习得“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资料”三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最明显的一个不同之处,即古文中几乎每个字都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教师又在后面“同桌合作,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巩固运用。为今后阅读、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三.文意兼得,感受语文魅力

语文与其他学科之区别,这也是语文学科独当之任——文意兼得。郑老师重点关注语言的学习,通过.对比品读,体味语言的情味和美感;情境对话,感受文言文语言的亲近之美:.品味表达,感受文言文的文质之美。郑老师在“感悟表达”这一环节通过直接提问、对比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和句式表达的特点,并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本课教学,郑老师不仅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做到扎实、有效,更扎扎实实地走到了领悟语言表达这一层面上来,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四.以学定教,落实主体地位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郑老师从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出发,优化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采用了“提示方法,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共同提高”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深究,做到以学定教。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好地改变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实现四个方面的改变:①变教师讲授为主为指导学生学习探究。②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③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多向交流。④变注重知识的讲解为重视能力的提高。 

五.利用教材 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一句话,经过十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修改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以前的“三者对话”改为“四者对话”。既然加上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郑勇对编者意图进行了很好的把握,把课文的主题由一般认为“歌颂真挚友谊”修改为“品味艺术魅力”。通过“一个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为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艺术魅力。很好地领会了编者意图,落实了单元主题。

文档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尊重编者意图感悟艺术魅力——《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济阳县济北小学郑勇点评: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教学目标:1.读准易混难读的词,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逻辑重音,感悟课文的情感。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了解文言文大意。知道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为音乐而相知,感悟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读古文,教会学习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一、把握学情消除畏难情绪直接导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