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学 试 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2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空气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放烟火 C.蜡烛燃烧 D.灯泡通电发光
3.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河水 C.矿泉水 D.自来水
4.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O2 B.2O C.2O2 D.2O2-
5.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A.蔬菜 B.牛奶 C.大米 D.鸡肉
6.下列初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7. 右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钛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钛原子的中子数为22
C.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7
D.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8.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置,会变质的是
A. 石灰水 B. 浓盐酸
C. 浓硫酸 D. 大理石
9.下表为一些常见食物汁液的近似pH值,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 | 苹果汁 | 葡萄汁 | 牛奶 | 鸡蛋清 |
| pH | 2.9~3.3 | 3.5~4.5 | 6.3~6.6 | 7.6~8.0 |
C. 牛奶和鸡蛋清都显碱性 D. 胃酸过多的人应多吃葡萄
10.科学家发现用氨气(NH3)可以将NO转化成无毒物质直接排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物、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B.反应物氨气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3:1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生成物水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6:5
1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 实验 目的 | 干燥二氧化碳 | 验证铁丝能在 氧气中燃烧 | 测定空气中 氧气含量 | 探究可燃物 燃烧条件 |
| 实验 方案 | CO2 浓硫酸 | 铁丝 氧气 | 木炭 弹簧夹 水 |
A.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B.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3分)
【生活现象解释】
13.(2分)运用微粒观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香四溢——
(2)水被电解——
14.(2分)今年清明前后,全国各地山火频发,唤醒了我们的防火意识。
(1)下列属于造成山火发生的可燃物是 。
A.山石 B.干草 C.树木 D.黑土
(2)人工灭火时,用土盖灭的原理是 。
15.(2分)生活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 用品 | 管道通 | 石灰乳 |
| 有效成分 | NaOH | Ca(OH)2 |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酒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饮品,男女老幼均有饮用者,然而,酒后窘态百出,既有呕吐不止的,又有精神亢奋的;既有自己被送往医院的,又有酒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因此,提倡 “饮酒要适量,酒后不开车”,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良好行为。
白酒、红酒、啤酒等酒类,都含有酒精,其化学名称是乙醇(C2H5OH),酒精进入体内,很容易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当中,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95%是靠肝脏分解的,分解过程如“图1”所示。酒精分解经历两个过程,①乙醇→乙醛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参与,若摄入酒精量过大,分解相对比较慢。乙醇聚集体内,会刺激胃黏膜,出现胃部不适,酒精也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睡眠紊乱。②乙醛→乙酸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参与,不同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含量差别很大,乙醛聚集导致脸部发红,搏动性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另外,以上两个转化过程,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酒精性低血糖,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在肝脏内没有完全分解的酒精和乙醛,会通过血液,由心脏送往全身。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当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达到0.05%时,人就会出现“酒意”,开始进入兴奋状态;酒精的浓度达到 0.1%时,人会变得性情豪迈、动作夸张,达到 0.2%时,便进入了酩酊时期,人会步履蹒跚、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超过0.3%,人便步行困难、言语不清、烂醉如泥;一旦超过0.4%,饮酒者就昏睡不醒了。
| 图1—肝脏分解乙醇的过程 | 图2—饮酒前后指标对比 |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
青少年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远离酒类;为了家庭幸福,要劝告父母饮酒适量,禁止酒后驾车。
(1)乙醇的俗称是 。
(2)酒后导致脸红的主要物质 。
A.乙醇 B.乙醛 C.乙酸
(3)乙酸俗称为醋酸,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 。
(4)人体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最高点是在饮酒后 小时。
A.0.5 B.1.5 C.3.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肝脏能够把进入人体内的酒精全部分解
B.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当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最大时,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最差
D.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只要达到80mg/100ml就会定为醉酒驾车
【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燃油汽车安装的触媒转换器可以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其过程可表示如下:
(1)触媒转换器可以将 等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2)在转化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是 。
18.(2分)工业上生产高纯度 CaO 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下:
(1)反应釜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2)若进入焙烧炉内的碳酸钙是500kg,理论上能生产出 kg氧化钙。
【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19.(3分)依据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选择 “19-I”或“19-II”进行作答,二者均作答,按“19-I”进行计分。
A B C D E
| 19-I | 19-II |
|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发生装置选择 。 (2)氧气可选用E进行收集,其原因是 。 |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装置选择 。 (2)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 |
| 21-A | 21-B |
| A中药品若为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 B中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二氧化碳已集满的操作是 。 |
| 铁丝 氧气 | ||
| 甲 | 乙 | 丙 |
(2)乙中证明铁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3)丙中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
21.(3分) 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按实验要求,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2)乙中所示称取氯化钠的操作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操作导致了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 g。
(3)若依据丙所示的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推测,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水的密度为1g/cm3)
22.(4分)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 实验1 | 实验2 |
A.NaCl B.NaOH C. 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____ (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科学探究】
23.(5分)化学小组同学在查阅“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时,看到了以下资料。
①实验室所用酚酞溶液pH < 8。酚酞的分子结构受pH影响,酚酞溶液的颜色受其分子结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 溶液的pH | 1≤pH<8 | 8≤pH≤13 | pH>13 |
| 酚酞的分子结构 | 内酯式 | 醌式 | 羧酸式 |
| 酚酞溶液的颜色 | 无色 | 红色 | 无色 |
③NaOH溶液浓度越大,溶液pH越高。
该小组同学对上述资料产生了兴趣,决定对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开展探究。
【进行实验】
| 组别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数据 |
| 1 | 1-1:配制pH=13的NaOH溶液,取5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分成两等份 | 。 |
| 1-2: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溶液红色褪去 | |
| 1-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 溶液红色褪去 | |
| 2 | 2-1:分别配制pH=8、10、11、13的NaOH溶液,各取5 mL分别加入4支试管中,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5滴30 % H2O2溶 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 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下图: |
| 2-2:配制pH=9的NaOH溶液,分别取5 mL加入4 支试管中,再向各试管中加入5滴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 、4%的H2O2溶液, 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 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下图: |
(1)实验1-1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1-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pH>13时,红色酚酞溶液会变成无色,则“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4)由实验2-1可以得到结论:H2O2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____。
(5)实验2-2的目的是____。
北京市怀柔区2019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一)
化学试卷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选择题(12分 每小题1分)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答案 | B | D | A | C | A | B | D | A | B | D | C | C |
【生活现象解释】
13.(2分)
(1)具有香味物质的分子不停地运动,使人感受到处是香味物质的分子。
(2)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两种新的分子。
14.(2分)
(1)BC(2)隔绝氧气
15.(2分)
(1)NaOH具有腐蚀性。(2)Ca(OH)2 + CO2 == CaCO3↓+ H2O
【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
(1)酒精(2)B(3)红色(4)B(5)BD
【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
(1)CO、NO、NO2(2)C、N
18.(2分)
(1)复分解反应(2)280
【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19.(3分)
| 19-I | 19-II |
| △ (1)2KMnO4 ==== K2MnO4 + MnO2 + O2↑B (2)氧气不易溶于水 | (1)CaCO3+2HCl=CaCl2+H2O+CO2↑ D (2)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瓶口,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
| 21-A | 21-B |
| A中药品若为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 B中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二氧化碳已集满的操作是 。 |
(1)3CO + Fe2O3 高温 2Fe+3CO2
(2)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并生成黑色固体。
(3)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21.(3分)
(1)玻璃棒(2)12(3)18%
22.(4分)
(1)水、氧气 BC
(2) 下降 2NaOH+CO2=Na2CO3+H2O
【科学探究】
23.(5分)
(1)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NaOH+HCl=NaCl+H2O
(3)一定量的NaOH固体
(4)并且在pH值为8至13之间,随pH值的增大,酚酞溶液褪色的速率越大。
(5)探究pH值为8至13之间的pH=9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使变红的酚酞褪色的速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