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卷(客观题 60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
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D.夏统治者启的残暴统治
2.“画野分田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对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①它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②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③体现了国家的统一④反映了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 B.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3.以下表述能够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是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②金属农具普遍使用③建立邮驿传递制度④被称为“青铜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 据《左传》、《史记》等史载,齐桓公两次在葵丘与各诸侯国会盟。规定不可堵塞水源;不可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齐桓公通过会盟成为春秋霸主
B.葵丘会盟是一个军事同盟
C.葵丘会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D.葵丘会盟主张和平修好,有利于各诸侯国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5.下面描绘的是公元前350年在关中某人的生活。你认为下列四项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①公元前350年,他在战斗中立功,得到几十亩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工作,喜获丰收,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为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奖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孔子曰“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是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7.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8.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是
A.从血缘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集权
10“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秦朝在阴山一带设立的地方机构是
A.陇西郡 B.九原郡 C.南海郡 D.辽东郡
11.俗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汉初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前期 D.东汉末年
12.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汉朝这一“和亲”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B.解除北匈奴威胁
C.结盟乌孙,巩固边防 D.联合乌孙,反击匈奴
13.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汉代……中国没有与其他文明地区相隔绝,它的联系,远及天涯。”下列人物最早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是
A.张骞 B.班超 C.班固 D.甘英
14.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电视剧中,常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语。“奉天承运”这一说法的最初提出者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区域扩大,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其原因主要有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②人口发展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尖锐③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④新的耕作方法与农业机械的发明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6.下图是《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有人据此得出结论,
其中正确的是①说明当时社会动荡,人们饮食不讲卫生
②说明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文化
③说明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
④体现当时民族融合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7.王充认为“人死不为鬼”,范缜也说“岂容形亡而神在?”两人在思想方面的相同点是
A.都是针对佛教盛行而提出的 B.都从理论上猛烈抨击了佛教
C.都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 D.都极力反对愚民的封建神学
18.陕西师大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A.率军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
19.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互相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构
20.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记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长冲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下列有关唐朝这种兵制调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B.它是均田制遭到破坏的产物
C.它使兵将之间形成隶属关系 D.“长征健儿”是职业兵
21.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由此可推定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 B.橘子是汉朝时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
C.橘子是唐朝时由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
D.德语与荷兰语属同出一源
22.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23.从“天可汗”的称号到“澶渊之盟”的缔结,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发展呈现出来的趋势是
A.胡汉关系逐渐变质,由军事对立转变为文化对立,并且愈演愈烈,导致连年征战
B.双方保持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历史上的胡汉冲突已告结束,呈现华夷一家的局面
C.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不断加强,中原王朝积弱不振,已经无法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
D.边疆民族的力量逐渐发展,在长期的互动关系中,逐渐取得与中原王朝平等地位
24.1043年范仲淹为宋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其改革的核心是
A.明黜陟,择官长 B.均公田,厚农桑 C.推恩信,重命令 D.修武备,减徭役
25.美国《华盛顿邮报》经过测验得出一个结论;成吉思汗是千年伟人第一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他指挥的蒙古铁骑横扫中亚,西征至欧洲,立下赫赫战功
B.他是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政权的奠基人
C.他的西征为西方开辟了通往东方的道路,使中国走向世界
D.他带领蒙古族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26.“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位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唐朝的科举制 D.明朝的八股取士
27.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锁国,严格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实行文化
A.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8.明清时期,广东佛山冶铁,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上述材料不能反映出
A.明清时期手工业的进步 B.生产规模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社会经济发展,对铁的需求量增加
29.有人称: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事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①程朱理学②话本③宋词④《清明上河图》⑤元曲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⑤
30.“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实,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还有信众庞大的民间哲学。”(刘宗迪《中国文化的主流》)依据你所了解的史实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是
A.儒学和和道学 B.儒学和佛学 C.道学和佛学 D.理学和儒学
第二卷(主观题 40分)
31.(10分)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4分)
32.(16分)材料一: 司马迁根据汉朝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两大经济区域所在地。简述这一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唐朝、明朝工商业城市发展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唐朝时期的扬州和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发展有什么不同特点?试分别概述其原因。(10分)
33.(14分) 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十二曰集”。
材料二: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阅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四:朝廷上下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2)依据材料四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原因是什么?(4分)
(3)据以上分析,总结清朝备荒救灾的经验与教训。(4分)
参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答案 | C | A | C | D | A | B | A | B | A | B | D | C | A | C | B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答案 | B | D | D | C | A | A | C | D | A | C | D | C | C | B | B |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适用汉武帝加强集权的需要,于是强力推行。(每点2分共4分)
32. (1)山西和山东经济区(2分)。原因:农耕发达;是政治重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原因每点1分)
(2)经济重心南移(2分)。特点: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出现了夜市。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发达(苏州地区蚕桑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原因: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是水陆交通枢纽;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等。苏州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4分)
33. 33. (1)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6分)
(2)政治,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4分)
(3)经验:应制定完备、严密的制度,将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与民众相结合.(2分)
教训:要根治,加强抗灾救灾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位.(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