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初秋末(打一字) 八
包头界首(打一字) 甸
古文观止(打一字) 故
争先恐后(打一字) 急
百无一是(打一字) 白
上下一体(打一字) 卡
另有变动(打一字) 加
异口同声(打一字) 谐
半耕半读(打一字) 讲
颠三倒四(打一字) 泪
凤头虎尾(打一字) 几
弹丸之地(打一字) 尘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铁公鸡(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他在皇宫里发现有个宫女泪
流满面准备投井这个宫女名叫元宵,他决定救这个姑娘,问明原因后,就向她
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
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
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
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
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
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
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
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
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
“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 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
便下令以后每到 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放烟火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古代的
汉族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以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
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
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
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门神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道教和汉族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汉族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
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对联、门神,有雅兴者自己也
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
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
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
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春节传说之二:贴春联和门神
班级 姓名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