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2.【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 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21世纪教育网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② 的主旨。
【答案】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3.阅读《马说》和《罴说》,完成1-4题。(共10分)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鹿畏貙(1),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2)发人立(3),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4)持弓、矢、罂、火而即之(5)山。为鹿鸣以感其类(6),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7)而至。其人恐,因(8)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9)而食之。今夫不善(10)内而恃(11)外,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柳宗元《罴说》
【字词释义】
(1)[貙(chū)]兽名。(2)[被]同“披”。(3)[人立]像人一样站立。(4)[寂寂]悄悄地。
(5)[之]往,到。(6)[为鹿鸣以感其类](猎者吹竹)模仿鹿的叫声来感召它的同类。
(7)[趋]快跑。(8)[因]于是。这里的“因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9)[捽(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撕得四分五裂。(10)[善]使……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1)[恃(shì)]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等:(2)安求:(3)尽其材:(4)伺其至:(5)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分)
(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2分)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道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B.甲文开篇即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告诉我们猎者要学会比罴更厉害的动物的声音才能摆脱被食的命运。
D.“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虎而骇之”,“捽搏挽裂而食之”三句中的“之”都为代词。4.根据“千里马”和“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找工作的人提点建议。(2分)
【附答案】1.等同,一样;怎能要求;竭尽它的才能;等到它到了;逃走2.⑴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⑵黑的形状,披着长长的头发能像人一样站立,非常有力但对人伤害极大3.C4.既要抓住表现自己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任用你,还要“善内”,增长自己的真才实学。
4.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10题。(2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奇之( ) ⑵比行百余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B、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⑴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⑵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
1.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 2.C
3.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4.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5.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6.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5.【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 ( ) 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⑶买其首五百金 ( ) ⑷鸣之不能通其意 ( )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2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 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6.《马说》《宋史·岳飞传》对比阅读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答案】17.(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到(4)流汗(各1分)18.(4分)(1)拿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19.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20.(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
《陋室铭》
(一)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附答案】: (一)1.(1)出名、著名(2)使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 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二】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 解词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案 (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手法。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二】1.桌子 我 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对比。4.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x k b 1 . c o m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答案】
表达 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分)
7.(1)pián (2)sù 分)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同“返”(返回)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分)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答案】10.(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11.(4分。每题2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2009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题)
(六)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选自《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惧。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 (3)或陈.于前
(3)辄. 自笑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19.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请从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句主人喜欢自己的居室的句子。(2分)
20.有同学认为,如今党号召人民要大力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住房条件,而《陋室铝》却宣扬住陋室,这与时代精神不符,因此应把这篇文章从初中课本中去掉。对此,请你说说你的看法。(3分)
(六)【答案】: 18.(1)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2分) (2)俯视仰视环顾四周到处都是书(2分) 19.何陋之有?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2分) 20.我觉得不可行。(1分)《陋室铭》一文作者之所以住陋室是因为条件所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精神情操;如今党提倡改善住房条件,是为了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二者并不矛盾,我想如果刘禹锡生活在现在,也一定会期望老百姓能生活得幸福安康。(2分) 乙文:参考译文 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2.解释下列加点短语。(4分)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有仙则名( ) ④行之苟有恒 ( )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马说》)
C.可以调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人琴俱亡》)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15.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2分)
16.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_____________的情怀,但同时也应该摒弃孤芳自赏的落后思想。(4分)
参:
12、
13D
14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15、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或:在涅贵不缁
16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 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甲】宋朝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胶泥作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考试大为你加油
【乙】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再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点拨】甲文和乙文表现的是同一内容,但各有侧重。甲文重在介绍书籍的演变因而介绍得比较概括,乙文重在介绍活字印刷的工序,因而说明得具体而详细。
【精练】 1.甲文中划线的句子中“厚”字的意思_______;乙文划线的句子中的“薄”字的意思是_______。
2.乙文中哪些句子说明活版的制版过程时说“了甲文中说的“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在说明活版的制版过程时说“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这个句子中的“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_______词,意为_______;甲文说“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句子中的“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_______词,读_______。
4.甲文和乙文为了说明活字印刷“活”的特征,都用了适当的说明方法,甲文主要用的是_______;乙文则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等方法。
5.选出加着重的字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
B、火烧令坚 再火令药熔
C、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D、木格贮之 以手拂之
6.从乙文中找出同义词和反义词各一组。
同义词:
反义词:
7.乙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甲文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意义的一句话是_______甲文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一句话是_______。
【参】
1.活字模字模上的笔画2.略3.动混合连hé4.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5.D6.略7.程序顺序(时间顺序)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阅读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8、【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参:
8.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 类似,像 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
10.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
11.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回答18~20题(共12分)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绝类弥勒 视端容寂
(3)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
(5)皆有机能动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分)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2分)
20.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参:
18.(1)极像(2)神色平静(3)都具备,都具有(4)相对饮酒(5)机关。(共4分,每个1分,得满4分为止)
19.(1)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共4分,每句2分。关键字词翻译错1处扣1分,错满两处该句不得分,译文中有个别字词写错可忽略不计)
20.(1)《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2分,每小点0.5分)
(2)(2分)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只答到1个理由要扣1分)。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如没谈到“活动自如”则不得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皆俱。两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钉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钉(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比至陈(《陈涉世家》)
B.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三峡》)
C.居右者椎髻仰面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核舟记》)
11.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A.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B. 尝奏荐某人为官(《赵普》)
C. 乡为生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刻木巧匠》)
12.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空间顺序,对船头和船尾的人、物依次进行了介绍,其中对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描述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B.【甲】文刻画二舟子的神态栩栩如生: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
C.【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文乙】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
D. 【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来源:Zxxk.Com]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6分)
13.请把第Ⅰ 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译文:
A
A
13.(1)(3分)(佛印的)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3分)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丝毫不会侧翻。
阅读文言文《核舟记》和《黄履庄传》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 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 ②机:机关。 ③吠(fèi):狗叫。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诎右臂支船( ) ②尝贻余核舟一( )
③凿木人长寸许( ) ④予不能悉记 ( )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3.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哀转久绝(《三峡》)
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D.持就火炀之(《活板》)瞬息可就(《活板》)
4.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 ”一词来概括。
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共2分)。
5.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4分)
1.①“诎”同“屈”弯曲;②赠送;③表示约数,左右,上下;④全,都。(每小题l分)
2.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遮掩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②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
3.C
4.奇巧;制作了一个能够自动行走的木头人
5.示例: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或惟妙惟肖)。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三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令人赞叹。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鸡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
阅读《核舟记》节选和《赤壁赋》节选,完成17~21题。(共12分)
甲 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 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
(1)峨冠: (2)不属:(3)比: (4)共适:(5)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9、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20、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2分)
21、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2分)
参:
17、(1)戴着高高的帽子 (2)不相类似 (3)靠近 (4)共享 (5)只有(2分,写对2个得1分)
18、(1)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分,意思对即可)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2分,意思对即可)
19、A(2分。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20、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2分。言之成理即可)
21、(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2分。言之成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