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
2、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3、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教学重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对意象特征的体味
教学方法
诵读体悟法
教学时数
0.5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石头城”知多少?(幻灯片)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自读,理解大意:
译文:旧都的周围被群山环绕着,长江的潮水拍打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东边过去的明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翻过城墙来。
三、研读体悟
1、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给人什么感觉?
2、“还”字好在哪里?
3、诗人选择这几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主旨)?
4、此诗最大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明确:
1、四个意象:山——寂寞;旧都——没落;潮水——寒冷;月——凄清。
2、“还”字的妙处:“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3、主旨:
背景: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主旨:所以,他写这首诗,勾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之情,并以此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简而言之: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4、由此可见,此诗最大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
四、熟读背诵
1、朗读指导:
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
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2、当堂背诵
五、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