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孔训练(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09:31
文档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孔训练(含答案)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挖孔训练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句式:)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句式:)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推荐度:
导读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挖孔训练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句式:)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句式:)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挖孔训练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句式:     )年十八以(   )能诵诗属(    )书闻(    )于郡中(句式: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     )置(     )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        )为天下第一,故(    )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    )焉(    ),乃征为廷尉。廷尉乃(    )言贾生年少,颇(    )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       )博士。是时(    )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    )为之对(    ),人人各(    )如(    )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    )能(    )不及也。孝文帝说(    )之,超迁(    ),一岁(    )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    )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    ),而固(    )当改正朔(    ),易(    )服色,法(    )制度,定官名,兴(    )礼乐,乃(    )悉(    )草(    )具其事仪法,色尚(    )黄,数用五(    ),为(    )官名,悉(    )更(    )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    )也。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    )就国(    ),其说(    )皆自(    )贾生发(    )之。于是天子议(    )以为(    )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尽(    )害(    )之,乃短(    )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    ),专欲(    )擅权(    ),纷乱(    )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    )之,不用(    )其议,乃以贾生为(    )长沙王太傅。贾生既(    )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    )以吊(    )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    ),贾生征(    )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    )感(    )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    )具(    )道所以然(    )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    )席。既(    )罢(    ),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    )之,今不及(    )也。”居(    )顷之(    ),拜(    )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    ),而好书,故令贾生傅(    )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    )患之兴(    )自(    )此起(    )矣。贾生数(    )上疏(    ),言诸侯或(    )连(    )数郡,非(    )古之制,可稍(    )削(    )之。文帝不听。居(    )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    )为(    )傅(    )无状(    ),哭泣岁余(    ),亦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

2019年全国二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    )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    )姬姓也,鞅少好(    )刑名(    )之学,事(    )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    )其贤(    ),未及(    )进(    )。会(    )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    )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    )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    )入秦,因(    )孝公宠臣景监以(    )求见孝公。公与语(    ),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    )中(    )吾君?吾君之欢甚(    )也。”鞅曰:“吾以(    )强国之术(    )说(    )君,君大说(    )之耳。”

孝公既(    )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    )己。卫鞅曰:“疑行(    )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    )可以强(    )国,不法(    )其故(    );苟可以利(    )民,不循(    )其礼。”孝公曰:“善。”“治(    )世不(    )一道(    ),便(    )国不法(    )古。故汤武不循(    )古而王(    ),夏殷不易(    )礼而亡。反(    )古者不可非(    ),而循(    )礼者不足(    )多(    )。”孝公曰:“善。”

以(    )卫鞅为(    )左庶长,卒(    )定变法之令。令行(    )于民期年(    ),秦民之(    )国都言初令之不便(    )者(句式:    )以千数。于是(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    )上(    )犯之。”将法(    )太子。太子,君嗣(    )也,不可施刑,刑(    )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    ),秦人皆趋(    )令。行(    )之十年,秦民大说(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人足。民勇(    )于公战(    ),怯(    )于私斗(    ),乡邑大治(    )。

于是(    )以鞅为大良造。居(    )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    )而伐魏。卫鞅伏(    )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    )攻其军,尽(    )破(    )之以归秦。魏惠王兵(    )数(    )破(    )于(    )齐秦(句式:    ),国内空(    ),日(    )以削(    ),恐,乃使(    )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    )和(    )。而魏随(    )去(    )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    )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    )破魏还,秦封(    )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019年全国三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吴起者,卫人也(句式:       ),事(     )鲁君。齐人攻鲁,将(     )而攻齐,大破(     )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     )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句式: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吴起 吴起于是(     )闻魏文侯贤(     ),欲事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秦,拔(     )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     )食(     ),与士卒分(     )劳苦。卒有病疽者(句式:     ),起为(     )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     )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     )踵(     ),遂死于(     )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     )矣。”文侯以(     )吴起善用兵,廉平(     ),尽(     )能得士心,乃(     )以为(     )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     )西河而下(     ),中流,顾(     )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句式:     ),此魏国之宝也!(句式:       )”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       ),武王杀之。由此(     )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     )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     )相,相(     )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     )与子论(     )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方(     )是(     )之时,属(     )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     )吾所以(     )居(     )子之上也。”吴起乃(     )自知(     )弗如(     )田文。

田文既(     )死,公叔为相,尚(     )魏公主,而害(     )吴起。吴起惧得罪(     ),遂去(     ),即(     )之(     )楚。楚悼王素(     )闻起贤,至则相(     )楚。于是南(     )平百越;北(     )并陈蔡,却(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     )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     )欲害(     )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     )而攻吴起,吴起走(     )之(     )王尸而伏(     )之。击(     )起之徒(     )因(     )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     )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     )射起而夷(     )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全国一卷贾谊传

10、C     11.A  解析:农家错了,是儒家。

12.C  解析:文中没有体现“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而是说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另外,问鬼神与任命之间无因果关系。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逢低,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全国二卷商君列传

10.B        11.B    汤武是指商汤和周武王的并称

12.C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太子犯法,商鞅并没有施加刑罚,而是给太子的老师施加刑罚。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公叔座回答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接着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秦孝公就派卫鞅率领攻打魏国。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昂,趁机攻打他的,彻底打垮了魏军后,押着公子昂班师回国。魏惠王的多次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奉献给秦国做为媾和的条件。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梁惠王后悔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做商君。

全国三卷吴起传答案

10. B      11. C  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C。  

12. C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文档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挖孔训练(含答案)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挖孔训练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句式:)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句式:)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