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违犯学校制度与纪律,比如迟到、旷课、打架等等,对这些学生如何处理并教育好,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听了专家的讲座,针对工作中的实践,深刻领会了“学生犯错误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 那么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教育者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有一颗平常心。也就是说,学生在成长进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即使一个最好的学生也可能因为一时的偏差和失误而违反了校规校纪。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作为老师,首先要冷静,不能急、不能燥,更不能见了学生犯错,就大发脾气,对学生严厉批评、进行训斥、挖苦、讽刺,甚至体罚或变相地去体罚学生。
其次,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作老师的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应该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做决定。比如说同样是迟到,同样是打架,但可能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可以原谅的,有的则不可以原谅。只有在了解事情的基础上,做到对症下药,使学生明白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大小、严重程度等,真正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样再对学生进行批评与处理,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第三,给予学生诉说说明错误经过的权利。绝大多数学生犯错误都不是有意为之,有的学生虽然犯了错误,但可能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来降低错误的程度,仅此一点就该肯定。假如老师只看到错误的结果,而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就不分青红皂白,任自己宣泄情绪,不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若学生诉说一下“苦衷”,便斥责学生强词夺理,态度不好,不服管教等,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加大工作的难度。
第四,给予学生提出恰当要求的权利。教师不能因为抓住了学生的“小辫子”就得理不饶人。学生有错,在正常情况下往往不敢与老师“讨价还价”,只是被动地接受批评,这时,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征求一下学生的处理要求,就已经让学生感到惊讶了,若能够满足学生提出的恰当要求,打消他们的种种顾虑,学生必定感激老师给了面子——错,岂有不改之理!
第五,与学生坦诚相待。也就是我们在说明教育学生时,要和学生坦诚相见,和学生谈思想、谈看法,将心比心,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或者闪光点,用犯错误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战胜消极因素,充分挖掘学生内在诱因,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因产生变化,而不是靠老师的威严与职权从外在因素迫使学生改正错误。
第六,给予学生弥补过失的机会。学生有了过失,最好让其“将功补过”。这样不至于让其放纵或内疚下去。如有学生打早餐插队被老师抓住,可让其协助维持纪律,这样,既让其他学生知道该生违纪了,又让该生在维持纪律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对自己过错的认识更加深刻,改错的主动性会更为显见。
第七,加强对学生的说服教育。我们对学生的批评、处分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批评与处分,帮助、教育好这些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要说到学生心坎上,即说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和错误轻重。切忌没完没了的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乱发一通脾气,严厉训斥一顿就完事,如果这样做,学生触动不大,反而搞得自己精疲力竭。
第八,学会健忘、学会宽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切不可抓住其不足之处不放,“新账旧账一起算”,这样,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健忘”。不必对这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耿耿于怀。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但宽容不是回避,也不是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而是通过巧妙地运用迂回战术,使学生克服错误。
第九,对犯错误的学生要经常关心,时常提醒。对个别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不能期望他们一朝一夕就能改好,必须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有扶上马送一程的精神。对这些学生,在平常学习、生活中,要多关心他(她)们,爱护他(她)们,多留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平时,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多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是非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