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1934年1月,林徽因在为梁思成所著《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所写的第一章绪论开头便说,“中国建筑为东方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完整的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故这系统建筑的特征,足以加以注意的,显然不单是这特殊的形式,而是产生这特殊形式的基本结构方法,和这结构法在这数千年中单纯顺序的演进”。正是这种基本结构赋予了中国建筑神秘奇妙的个性特色,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所特有的建筑语汇。
所谓原始面目,即是我国所有建筑,由农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最古代简陋的胎形,到最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但在技艺上,经过最艰巨的努力,最繁复的演变,登峰造极,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却是支撑那屋顶的柱梁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构架。这全部木造的机构法,也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所以本文将从屋顶、屋身、台基三个主要部分,另外略微涉平面布局,总共分四个部分展开。
一、 屋顶
1. 飞檐翘脚的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飞檐翘角的大屋顶。这种大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古代文人将这样的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那么为什么采用这种独特的形式呢?梁思成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为了解决雨水和光线的问题,于是有了屋顶的曲线和飞檐的发明。屋顶向下微曲成斜坡,越上越峻峭,越下越和缓,配合翼角翘起的深远出檐,即可阻碍光线,有利于遮阳纳阴;又可以使雨水顺势急流而溜远,有利于排水迅速,以保护木质构造、夯土墙造的建筑本体的使用寿命。李约瑟对于中国建筑的这一特征,曾有这样一句话:向上翘起的檐口显然有着尽量多容纳一些冬日和减少夏日的实用上的作用。
2. 屋顶样式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像是有坡顶、平顶、攒尖顶、盝顶,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是坡顶了。
人字形坡顶是介于天地之间人的象征,分为以下几种造型:
⑴庑殿顶。庑殿顶总共有五条屋脊,其中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五条屋脊把屋顶分成四面斜坡,宋时俗称四阿顶,代表中南西北中,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万物汇聚。庑殿顶等级最高,形式也最为显赫。故宫的太和殿、午门,还有泰山岱庙主殿采用的就是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⑵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俗称九脊式,其中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在四条垂脊下端又向外对折出四条戗脊,左右两面露上部“山花”。等级较庑殿顶低一等,只有在帝王宫殿,宗教寺观主要殿堂,园林中重要房屋才能使用。天安门、故宫保和殿采用的均是歇山顶。
歇山顶 明显陵宝成楼——重檐歇山顶
⑶悬山顶和卷棚式。悬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卷棚式同悬山顶,只是房顶正脊处砌成弧形。多用在宫殿寺观园林一般建筑和上等居民建筑中,一般只用于小型的殿、亭、楼阁和塔顶等。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是方形攒尖,天坛祈年殿是圆形攒尖。
悬山顶
⑷硬山顶。硬山顶主要同悬山顶,只是房檐像四面墙外伸出较短,多为一般民居采用。
硬山顶
攒尖顶和坡顶不同,是房顶汇聚顶尖一处,有圆形、方形、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
天坛——圆形攒尖顶 荆州玄妙观——四角攒尖顶
当然,还有一些像重檐、复合式等较为复杂的屋顶样式,如北京故宫的角楼、滕王阁等,但基本上都是以这几种屋顶样式为基础做的一些叠加或改进。
2
3
3.屋顶装饰
古建筑的各种装饰,就其原来产生的过程来看,这些装饰都只是房屋各部位构件的加工,它们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不是硬加到建筑上去的,不是离开建筑构件而存在的,它们只是一种构件的外部形式,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能够起到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这是建筑装饰的基本特点。但是,建筑装饰的这种基本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了,古建筑上不少装饰构件慢慢失去了它们原来的结构作用而变为纯粹的、附加的装饰了。
屋顶装饰也不例外。屋顶装饰主要有螭吻、钉帽、走兽等。
⑴螭吻和宝顶。两个屋面相交而成屋脊,为了使屋面交接稳妥而不致漏水,在脊口上需要用砖、瓦封口,高出屋面的屋脊做出各种线脚就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蚩尾,水之精,能避火灾”,于是把它做成脊饰象征可以制止火灾,于是成为正脊两端的吻兽。汉代的脊饰为凤凰形状,称蚩尾;南北朝至隋唐做成鸱鸟的尾状,放在屋脊上,鸱尾转向屋脊,称鸱尾,又称鸱吻;明清时代,鸱尾改为向外转曲,酷似龙形,又称螭吻或正吻。螭吻背部有一柄剑插在屋脊上,防止其擅离职守。若是攒尖顶,多条屋脊相交集中的结点,将结点进行美化或做成几何形状,称为宝顶。
螭吻 宝顶
⑵钉帽。为了防止瓦面下滑,挤下屋面,最下面的一块筒瓦往往都要用铁钉钉在瓦地下的木构件起铆钉固定的作用。为了防止雨水顺钉眼漏下腐蚀木结构,便在每一个钉孔上套一个琉璃构件,这就是排列在檐口的一串琉璃钉帽。
屋檐上那一长串圆的凸起即为钉帽
⑶走兽。在垂脊、戗脊上的琉璃钉帽到后来另以装饰,成为仙人骑凤、数量不等的走兽和垂兽。走兽有一、三、五、七、九不同数量,用多少依建筑物等级而定,但一定是单数,即阳数。仙人骑凤和垂首在一头一尾,中间为走兽,走兽的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xia)、狻猊(suanni)、獬豸(xiezhi)、斗牛和行什(hangshi,不是兽,而是一个人,在走兽的行列中,他扮演的是压队的角色,仅在太和殿上有,这样既不破坏九的最高数,又比其他殿高出一级)。走兽数量的减少是从最后一只依次往前减少的。
仙人骑凤和各走兽的寓意分别如下:
仙人骑凤: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是齐闵王的化身,仙人骑凤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含义;
龙:最喜欢眺望,长饰于屋檐上;
凤:比喻圣德之人,“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狮子:在佛教中为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
天马、海马:前者追风逐日,凌空照地,后者入海入渊,逢凶化吉,都是忠勇之兽;
狎鱼: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狻猊:形状像狮子,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凶猛残暴,吃虎;
獬豸:能辨曲直,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一种除火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行什:造型像只猴子,但背有双翼,手持金刚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状像传说中的雷公,放在屋顶,是为了防雷。
武当山金殿走兽
二、屋身
屋身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技艺上最为登峰造极部分。主要体现在柱梁架构和斗拱两个部分。
1.柱梁架构
中国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架构之应用。有句谚语“墙倒而屋不塌”,正是这结构原则的一种表征。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纵木为梁,左右横木为枋。建筑物上部的一切重量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是主柱与其梁柱,建筑物种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木板,均为“隔断墙”,只起维护之用,非负重之部分,固有“墙倒而屋不塌”的特点。
2.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最富有特色的构件,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象征。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支撑构件,它置于柱与梁枋和其他部件的交接处。斗为方形木块,拱为弓形木块,斗垫在拱与拱之间,这种用斗和拱构成的综合构件叫做“斗拱”。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样式使得檐部出挑很深,但由于土木材料的力度有限,无法达到这一要求。于是,斗拱应运而生。斗拱从柱头处往上,一层不够再加一层,一层一层向外伸出一些,既连接梁柱,又承托起宽宽的屋檐,并将房檐重量渐次集中下来,最终转纳于下部立柱上,使出挑的檐部有了依托。
后来,斗拱的原始作用逐渐弱化,装饰作用逐渐增强。到明清时期,缩小斗拱的尺寸,斗拱的承重结构作用完全消失,成为屋顶与房梁之间的垫层,用于一种过渡性装饰,使得中国建筑的外形更加优美。
各种式样的斗拱
三、 台基
中国建筑外部造型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崇尚台基的衬托,与崇峻屋瓦上下呼应。崇尚台基的衬托,根本作用在于防潮,并因此而衬托得主体建筑更显宏大、稳定,也避免大屋顶下的建筑头重脚轻,从而也更富美感。除此之外,更能占得阳光,于是台基的衬托就渐渐定格为建筑美的要素,甚而演化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越是重要的建筑台基基座就越是高大宽敞。
1.台基构成。
台基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台明:台基的主体
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2.台基等级。
台基的等级决定了台基之上建筑物的等级,也说明了主人的身份地位的高低。
⑴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如上图上部分。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部分。
⑶更高级台基——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一般用汉白玉雕饰而成,其四周底壁有凹凸的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多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也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⑷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有几层雕栏,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明显陵祾恩殿遗址台基( 注:图片中那一串凸起为残缺的螭首)
3.台基装饰。
和屋顶、屋身一样,台基往往也有实用与美感相统一的装饰,特别是在高级别的台基上,装饰更为精致。在台基四周多有栏杆相围,栏杆上有栏板、望柱、和望柱下的排水口,经过加工后,栏板和望柱上附加了浮雕装饰,望柱柱头做成各种动植物活着几何形体,排水口雕成为动物形的螭首,使整座台基富有生气而不显笨拙。
明显陵祾恩殿遗址台基上的望柱和螭首
四、 平面布局
1.单一建筑物平面布置
单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虽然种类似乎种类不等,但归根结底均是以四柱牵制成一间的原则为主体的。
面阔进深图
2.群体布局
就单体建筑来看,无论高度抑或是装饰的豪华及繁复程度,与西方建筑比较都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得结构布局、制约配合来看,却创造出一种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井井有条的整体雄浑气势。在这里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合成复杂的群体效应,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中轴线与均奇对称之美。老北京的群体布局就是这种美的完美体现。
鸟瞰北京中轴线
后记
谈中国古建筑,不得不谈梁思成。梁思成先生是我国伟大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中国古建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对中国建筑,他孜孜不倦、功不可没,为我们留下了保固的学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今年恰逢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怀念我们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并向为祖国建筑遗产保护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注:文中实体图片多数为本人自拍。)
翼角
辐射椽翼角
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中国古代房屋多有深远的出檐。《诗经》就有“如晕斯飞”的句子赞美建筑物,可知西周大屋顶已引人注目,但不知有无翼角。出土的战国铜屋、铜阙和铜器上镂刻的建筑图象都是直屋面和挑出很远的直屋檐,无翼角。现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角椽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则椽愈短,椽尾插入梁侧;一种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梁倾斜,如鸟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侧,椽长虽也逐根缩短,由于倾斜,所以长度大于前一种。这两种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体形象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属于第二种。
水戗发戗
屋角处的角梁断面高度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檩上。为使角椽上皮逐渐抬高到与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铺望板,在屋角处正侧两面的檩上各垫一根三角形木条,宋代称“生头木”(清代称“枕头木”)。这样屋檐至角处就出现平缓的上翘(清代称为“起翘”)。这做法约始于南北朝后期。中国古代建筑翼角上翘的特点,至此形成。
约在唐代中期或晚期,出现了第三种角椽的排列方式,角椽自梢间下平暗(清代称下金桁)起,逐根呈辐射状展开,向角梁靠拢,最末一根与角梁相并。这和第二种做法不同处是椽近似于从一个中心辐射出去(由于制做上的困难,实际上不能做成从同一点射出),故角椽和前两种方式不同,不是逐根缩短,而是在开始时逐根加长,只是最后几根椽尾出于构造的原因,并入角梁侧椽槽内,才开始缩短。第三种做法的最早实例是五台县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此后,这种翼角椽排列方式被普遍采用。至清代,第一种排列方式只在南方个别建筑上使用,第二种则已绝迹。
嫩戗发戗
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开始,角梁向外加长,角椽也随之逐根加长,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状,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出”,清代称为“出翘”或“冲”。出翘加强了翼角翘起的效果。元代以前,大角梁的后尾搭在下平暗的交点上,是斜放的简支梁。子角梁后尾抹斜,压在大角梁上,形如加粗的飞椽。元代开始,老角梁后尾有的移到下平暗交点之下;到明代,成为普遍做法。明清的子角梁后尾又加长到与老角梁后尾等长,二者上下相叠,各在后尾上开一半圆槽,合成一个圆孔,抱住正侧面下金檩的交点。由于老角梁尾由檩上移至檩下,角梁外端就比原来翘得更高,檐口曲线至角处的起翘也较前加大而显得急骤。这种角梁做法的变化,反映在建筑外观上就是宋代以前檐口呈曲线、翘角平缓挺劲和明代以后檐口平直、翘角急骤的差异,形成明显不同的风格。
嫩戗戗角木骨架构造
目前最常见的翼角做法,北方是清代官式做法,南方是主要流传于江浙地区的发戗做法。清代官式建筑翼角起翘一般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径,出翘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工匠术语称之为“冲三翘四”。翼角处椽是圆椽,椽尾需砍削成不同厚薄和斜度的楔形,以便做成近似于辐射的排列和逐根上翘。檐椽上铺望板,望板上再钉方形的翘飞椽。翘飞椽的形体随着起翘、出翘,逐根变化,比檐椽复杂得多。飞椽后尾翘起程度的变化称“翘度”;翘起处两个转折面交线的斜度因需平行于大连檐曲线(即出翘曲线)而变化,称为“扭度”;飞椽椽身断面由正方形变为菱形,以使顶边平行于翘起的曲线,并保持两侧边为垂直面,称为“撇度”。与此同时,椽身和椽尾的长度也在变化。为解决这些复杂的变化,施工中有一套放线方法,有撇半椽、翼角搬增、扭脖子等名称。南方气候温暖,积雪不多,因此屋角可翘得更高,弯转如半月,名曰发戗。南式发戗有水戗、嫩戗两种。水戗发戗的双层角梁和翼角的构造与北方的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南方叫水戗)向外伸出得多和翘得高。有的甚至不用子角梁,而在老角梁前面加一段弯木头──弦子戗,使屋角翘起来。这样,屋檐本身比较平直,但屋角的翘起颇为突出。南方高大的庙宇和园林风景建筑,大都用嫩戗发戗,屋角翘得很高,出檐很大。其做法是将嫩戗向上斜插在老戗端部;立脚飞椽也顺着正身飞椽到嫩戗之间的翘度变化,依势向前上方翘起排列,组成一个向上翘起的屋角。屋面上老戗与嫩戗间的凹陷处用菱登木、箴木、扁担木等填成衔接自然的弧度,使屋面到嫩戗尖形成优美的曲线。
宫、殿、堂、亭、台、楼、阁、轩、斋、榭、廊 的区分
宫殿
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
堂
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有时也作佛堂。
亭
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
台
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楼
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轩
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斋
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榭
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凭藉景而设,除了水边,有的也设于花间。榭不但多设与水边,而且多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建筑在南,水面在北,所见之景是向阳的;若反之,则水面反射阳光,很刺眼,而且对面之景是背阳的,也不好看。另外,榭在临水处多设栏,坐凳栏杆,又叫美人靠、吴王靠,相传是吴越时吴王与美人西施游赏观景之物,这也是文化了。后来这种美人靠栏杆多经诗词描述,更增其文化内涵。
廊
有柱,有的还设栏杆。廊之物质功能是使室内更不会受到风雨之侵,夏秋之交也不会受阳光之炎热。但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增加了空间层次。另外,廊本身如一种似室内又似室外的“灰”空间,比较含蓄,所以园中好多建筑都设廊。
廊有好多类型,除了上面的形式外,还有单独而设的廊,有的绕山,有的缘水,有的穿花丛草地。还有复廊,即中间为墙,墙的两边设廊,墙上开设漏窗,人行两边,通过漏窗可以看到隔墙之景,这就是园林之空间艺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