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汇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11:09
文档

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汇总

虚词基本用法练习⒈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推荐度:
导读虚词基本用法练习⒈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虚词基本用法练习

⒈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⒉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恃而往?﹝凭什么﹞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⒊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⑸同“于”。例:①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16)以吾一日长乎尔。(:比。)(17)摄乎大国之间。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⒋乃

⑴于是,就。例:①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⑶却。例: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⒌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⒍且

⑴暂且,姑且。例: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今且九十。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而且,并且。例:①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例:①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

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⒎若

⑴如果,假如。例: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⑩呆若木鸡。(1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12)若无罪而就死地。(13)若是其甚与?

⑶你(的),你们(的)。例:①若毒之乎?④若为佣耕,何富贵。⑤若翁廉。(若你们)⑦若入前为寿。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

⑷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⒏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

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⒐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用法: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意义: 向、对 

(二)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②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意义:替、给

(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意义:当、等到

(四)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意义:为着、为了

(五)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意义:因为、由于 

(六)①为仲卿母所遣。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

用法: 表示被动关系意义:被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用法:与何相应 意义:呢

3.用作实词/动词

⑴成为,变成。例: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⑶是。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⒑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⑵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⑸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⑤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⒒也

⑴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

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⒓以

1、因为,由于:例: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⑼不赂者以赂者丧。⑽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属予作文以记之。(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6)樊哙侧其盾以撞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5)具告以事。(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⑷皆以美于徐公。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⑵今以实校之。⑶余船以次俱进。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⑹以次进。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⑴固以怪之矣。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⑴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12、为。例: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⑵以为妙绝。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⒔因

连词: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介词: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随着)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顺着)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名词: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动词: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⒕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放在谓语之前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于是」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⒖与

一、动词:1.与之璧,使之行。[译“授予”]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译为“结交、亲附 ”]3.庞鹃易与耳。[译为“对付 ”]4.朝闻过而夕改之,君子与之。[译为“赞许 ”]5.蹇叔之子与(yù)师。[译为“参加 ”]:

二、连词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译为“和 ”](同现代汉语)

三、语气词(yú),亦作“欤”,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如:王庶几无疾病与?

⒗则

连词:⑴却,可是。例:

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⑵那么,就。例: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及日中则如盘盂。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副词:⑸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⑹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⑺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名词[译为“准则、榜样”]:以身作则。

象声词:(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量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⒘者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②项王问曰:“客何为者?”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⒙之

(一)代词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2)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3)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二)助词

(4)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6)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介词 ⑽ 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四)动词(9)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文档

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汇总

虚词基本用法练习⒈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