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放松方式被广大市民所接受。从宏观角度来讲乡村旅游是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区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去讲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很好的刺激旅游区周边的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传统的、知名的旅游景点大力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在针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收到区位因素、传统旅游项目因素、以及当地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带动作用明显。
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内部交通条件、城市知名度、总体服务质量、旅游区域内商户开发、外部区域交通条件、配套交通设施、旅游区域建设特点、纪念品特色、项目参与程度、景区治安情况是其有效的影响因素。根据个人感官以及调查问卷的分析还发现在其主要性因素的发展与构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知名度不高以及旅游区整体规划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基于实证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如下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改进与提高对策:建立集约化旅游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内旅游管理规划、以品牌建设为主导提高旅游区位竞争力、建立主导平台,合理分配利益所得、加强投入力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相关法令,保护当地文化等六个方面。希望通过改进对策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区。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国内外同类的旅游区域建设提供一定的评价方法以及改进叶策。
关键词 乡村旅游,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Abstract
The rural tourism as a stylish way to relax the general public to accept.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t cities and tourist areas building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to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o stimulate the tourist area around the well. In addition,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herefore, in many places in China, particularly the traditional, strong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renowned tourist attractions. For a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process, we found that the receive location factors, the factors of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projects, as well as lo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leading role is obvious.
Rural touris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internal traffic conditions, urban visibility, overall service quality, and merchant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area, external area traffic conditions, supporting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t areas, souvenirs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project participation, scenic law and order situation is an effective impact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sense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build process of the major limiting factor, such a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the city well-known tourist area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not in place and other issues. Based on empirical existence is given from the following improvements and improve respon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ns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of tourism within the region, led to the brand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t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led platform, a reasonable the proceed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strengthen investment, build infra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to protect local culture and six. I hope by improv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ertain scale rural tourist area. Also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sam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areas and improve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rural tourism;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背景
我国经济连续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态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国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GDP为63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根据国际统计规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游骤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我国2010年人均GDP约为4628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0567元),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6531);2010年我国国内游客约为21.03亿人次,截止2014年底,我国国内游客约为36.1亿人次,五年内增长15亿多人次,我国国内游客人次增长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旅游业己经进入前所未有发展时期,并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壮大将丰富我国旅游业市场、满足国民的多种旅游需求。
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越发重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各级都出台了相关法规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就以“中国乡村游”作为当年旅游推介的主题;又在2007年,将我国旅游推介主题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化教育价值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即2015年旅游观光、文;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落实税收优惠。
1.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一是,南丰县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还很高,经济效益还比较低;乡村旅游是第一、三产业的结合体,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二是,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很好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展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实现农民的增收,进而拉动农村地区的消费,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2)环境方面。人们选着乡村旅游主要看中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等城市所没有的风景。发展乡村旅游,将激发参与者对乡村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3)文化方面。各地农村独有的农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农村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旅游将城市现代化意识和观念带到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Arie Reichel等认为乡村旅游的兴盛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Paniagua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结论:部分西班牙居民移居至乡村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McGehee认为经济利益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外在动机,社会和文化价值是其内在动机。Frochot认为大众旅游的渐渐衰落促使了旅游的多元化进程,乡村旅游的出现与兴盛成为必然。Steven Delle认为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降低贫困率。Peter Mason, Joanne Cheyne通过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有: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物价上涨、人口拥挤、犯罪增多等。Derek认为,不牺牲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但其关键在于平衡乡村旅游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消耗的愿望以及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农村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
1.3.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杜江和向丽萍认为乡村旅游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乡村自然风光和农业活动为独特吸引点,以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贺小荣指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上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满足观光、度假、学习、休闲、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徐绍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主导型模式、业主引进型模式以及多中心治理型模式。陈国忠指出上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生态农业园区模式、乡村人文景观模式、主题农业园模式以及综合式农园模式。刘亚敏从系统论角度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3种因子为:基于乡村旅游产生的根本动力的需求因素、基于乡村旅游供给的吸引因素、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外部保障条件除了扶持,还有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众多要素。耸玲认为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六大驱动作用: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二元结构的缓冲带;二是吸引城乡剩余劳动力,促进民风建设;三是缓解城郊产业空心,构建良好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四是能够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和景观的保护,创造都市绿色屏障;五是利于乡村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利用,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六是带动社区文明,稳定和优化都市城郊社会结构。张良以乌鲁木齐南山为例,指出实现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的宏观指导,对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规范景区产品的价格,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注重游客的旅游消费体验,组建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作基本分析。发现和提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作出了成因分析。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开发规划、旅游项目、配套设施设备、旅游线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营销手段、可持续发展、旅游商品以及优惠等方面。
第2章 我国乡村旅游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需求分析
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一首要基础,一般来讲,旅游活动有产生相关活动的动机与需求,同时,旅游是精神层次上的活动,对此可以产生与人们相关的闲暇时间、消费习惯等因素。
我国经济的逐步稳定发展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比以前,现在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以前的人们一心以工作为主,很少有时间去旅游。现在的人们不只要全心进行工作,还需要抽时间去旅游放松心情。现在的人们追求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乡村旅游就属于丰富生活的一部分。中国进入上业化阶段后,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人们迫于生活,整天忙碌于上作;人们整天反复重复着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没有新鲜感;城市中活动的地方相对有限,生活空间较小,使人们感到忧郁和压抑;交通工具以及大型工厂排出的各种废气废水,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变差。人们迫于生存,都逐渐向往农村干净、安静、优美的生活环境。从实际情况分析,经济发展的越好,人们的收入越高,人们花费在旅游上的费用也相对越高。我国近年的GDP每年都在稳定增长,GDP的稳定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从而能推动旅游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费用相比其它旅游来说是比较少的,这种优势更加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加速提升。
2.1.2 区位理论
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各项商品特别缺乏,人们所担心的是能不能买到商品,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选择范围逐步增多,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有用的商品,不用担心买不到,节约了许多时间。所以,地理条件因素逐渐重要起来,消费者更愿意方便的快捷的购买商品,相对于出售地较远的地方来说,离消费者近的商店更加容易出售所售商品。旅游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地理条件的选择更为重要。大多数旅游者是利用假期时间出游,时间相对固定,由于假期旅游人数较多,所以旅游的交通条件是否方便已经成为人们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
纵观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一般在城市周边,拥有较好区位条件,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乡村旅游业大多开展较为红火,江油地区交通方便,无路、铁路资源都已建成完善的交通网络,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区位条件。
2.1.3 地域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主要有单位分工和地方分工,单位分工是不同单位结合和分散的过程,地方分工是指分散出来的单位在一定地方进行的再次结合。地域分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相对有利理论和地方主营产业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的主要思想表现在:1、生产结果所产生的价值针对不同情况价格有所不同,各个地方因拥有的生产结果不同而逐渐形成地方优势:2、地方分工使得生产结果在各个地方不断流动,进而使地方经济能更大的得到提高;3、地方相对比较优势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原来不景气的地区和产业,通过的支持发展,可能建立优势地位;4、地方经济若想史好的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来促使整个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2.1.4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之后又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进行了们卜究和归纳。增长极理论是物理学中“磁极”的进化版本,该理论认为存在力场的经济圈中一定有着许多中心和极,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会产生刺激作用,这些力都会产生相互交集的一定规模的“场”。这个增民极可以是单位的,也可以是地方的。其主要思想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周围发展好的少数企业来拉动,所以应把这些少数发展好的企业培养成经济增长极。
在发展初期,快速发展的产业推动经济活动发展的效应是很重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推动效应逐渐变弱,而扩散效应逐渐变强。增长极理论主要指通过的大力投资,先发展综合条件好的区域,从而逐步拉动周边产业的发展,这一理论看似简单,但实行起来是较难的。在实行过程中,增长极理论有可能过多将主要人力财力投入到重点发展区域,而没有注意重点发展区域与其周边的区域或产业是否具有相同的性质。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多用到增长极理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认真注重实行增长极理论,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时,通常会从旅游资源数量是否多,地理位置是否好以及考虑开发此地是否能带来较好收益来综合考虑的,并集中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大力开发,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促使乡村经济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如果没有考虑各项开发因素,有可能使得开发力度小够,使得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1.5 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沦是在很早以前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是在增长极理沦上进行的深入研究,在注意增长极作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即交通主要线路的利处,该理论认为随便铁路、水运、公路等交通路线的建立,相对的人群和物流群也会增多,进而会使产品运费变低,正好构成了有益的区位经济和投资空间。众多企业和人口都向交通路线方便的地区聚集,这样使得交通路线丰富的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点。在我国地方发展进程中,几乎所有的生产经营在点上发展,并由众多发展的点构成轴。这个理论重点是建立地方发展的区域条件,说明交通条件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点轴发展对地方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增长极开发,同时也能促使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大部分是根据点轴开发的模式逐步发展的。
2.2 乡村旅游的概念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解释各有不同,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JansomVerbeke认为乡村旅游是人们在乡村进行的观赏行为。Lane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进行的游览活动,是一种复杂丰富的活动,乡村旅游以旅游销售为特征。Oppenmann认为乡村旅游是人们连续在城市以外的土地上进行的观赏游览行为,该行为和土地有密切的联系。郑健雄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利用乡村自身的的态环境、农业田园、农村文化以及农民风俗来经过适应的规划和改善,然后为旅游者提供相应旅游产品和休闲服务的种形式,来满足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而达到乡村旅游的目的。汤幸芬认为外来人员来到乡村地区,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合作,比如:饮食、商场、旅店、服务业等,还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民族风情等内在习素进行接触,从而产生娱乐放松的游览形式。世界观光组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让人们了解并参与乡村农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民俗风清。朱佩荧与汤幸芬的观点很相似,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外来人员来到具有人文环境的乡村地区,通过运川特定的形式来和当地居民进行利益上的合作和互动,比如:饮食、商场、旅店、服务业等,还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民族风情等内在因素进行接触,使游客产生消费上的满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非城市地区的观赏行为。
第3章 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建设薄弱
目前影响乡村旅游正常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先进。许多旅游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比如,卫生问、停车位、休息室等公共设施过于简陋、设备不齐全;临时餐厅以及宾馆等地条件较差,卫生状况也很差,这些健全的设施都给游客带来了不好的印象。有些景点的卫生间数量较少,游客上厕所得排很长队;有些游览区的停车位较少,开车过来的游客经常会遇到没地停车的情况;另外汽车加油难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据了解,曾经有一年某地就出现过大批车辆抢油的现象,抢油现象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情况。还有些景点由于道路不便,公交车车次较少等原因,致使许多游客扫一的前往,这样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肋、。另外旅游地附一近的宾馆应进一步进增建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到节假日的时候,由于外来游客较多,而当地宾馆过少,致使没来的游客因为找不到地方居住而没有进来,进来的游客因为没找到地方而当天就得往返,这样使得旅游收入减少了很多,也大大降低了外来人员对旅游地的印象。再者,宾馆的服务水平不高,对安全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游客的财产得不到充分保障,有一时会出现偷窃等现象。旅游部门应及时加强对旅游服务业的管理,坚决制止旅行社乱收费乱折扣的情况,尤其是节假日,由于旅客太多,许多旅行社故意提高房价,让很多旅客不知所措。
3.2 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目前有许多地方刚刚开发了诸如生态旅游等旅游项目,这些旅游地都存在着各种样的问题,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有些新形成的景区,之前因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合理的规划和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服务项目对一植被进行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还打乱了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这样及其不利于对生物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有一些景区为了建设更多的旅游通行道路而破坏了很多花草树木,随之增加的是人们的喧闹声,尾气的大量排放,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等,使得公园原有的宁静成为过去,而且使一些野生动物远离此地。
旺季游客数量过多,己经大大超过了旅游地承受限度,使景区环境问题受到威胁。据2005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己有22%保护对象由于发展旅游项目而被破坏,44%的旅游地存在垃圾严重污染,12%的水质己被染污,另外有60%的建筑设施与旅游环境不协调。很多地方本来整体规划结构不健全,随即又大量接待外来游客,再者会遇到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使得环境破坏更加严重不堪,看似正常不过的旅游却无形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有些旅行社和游览区把生态旅游作为拉拢游客的条件,由于生态旅游这个词语都是游客比较喜欢和向子仁的,这个词语对市场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有些旅行社甚至在没有一弄明自生态旅游的具体要求外,就迅速打出生态旅游招牌。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很多导游根本不了解生态旅游的导游与传统的导游有什么不同,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新的知识,这些导游儿乎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和思路来给游客们讲解,根本没有体现出生态旅游的性质。旅行社还会推出一些以生态旅游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其实还是和传统旅游的产品差不多。这就使得名义上的生态旅游与之前的传统旅游没太大差别。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一些自然景区,没有经过任何的科学规划,也没有掌握任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都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如今,生态旅游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分都被乱用,一个以绿色为招牌的词语,不知不觉欺骗了游客。
3.3 集约化发展不成熟
所谓的集约化发展是指通过以及民间组织与大型旅行社及民间旅行团体的联系,而以大型旅游团队的形式吸引旅游者的一种集约化发展模式,而在我国则表现为吸引游客以散客为主,对于集约化发展不成体系。
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都是以散客形式游览的,整团游览的情况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宣传部门与旅行社之间合作的还不够充分,乡村旅游宣传部门在旅游产品的销售环节还做的不到位。笔者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前去旅游乡村调查了几次,乡村的游客数量比开始的发展阶段少了很多,甚至有许多农户家庭没有人去享受农家乐反而显得更加清静。从这些情况可以分析出乡村游客减少的原因是乡村的旅游产品没有太大的变化,以前的产品相对比较陈旧,己经不能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
3.4 对原始文化的冲击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街道的整齐老居民房己经不存在了,代替它们的是参差不齐、人来人往的商店。在几条主要的旅游街道中,经营各种东西的铺子一间和一间紧紧相连,街_卜不时传来喧闹的叫卖声和游客的吵闹声,街_卜陈列着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服装、美食以及首饰等吸引人眼球的东西。街上的每一处都有着遍布各地的旅客身影,还可以看到有导游带着一队游客在各个旅游的地方给他们热情积极的讲解着,游客们一边认真听着,不时还相互讨论着,一边还拍照,不时还有人问着旅游饰品的价格。古利一里的居民曾经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世世代代过着平静低调的生活。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外来人员,甚至经常还有国外的人,居民原来宁静的生活被外来人员的气氛所感染了,原来的农民生活也被改变了,大批农民看见这个挣钱机会,不再专注于各地而开起了各种商店。也有一些外来人员看到这里的前景,花高价租用农民的房子开起了各种店铺。由于当地农民因为没有充足的经验对房屋进行维修,都愿意把房屋租出去。有些农民拿到租房子收到的首付直接在城里买了一套差不多的房子。在古街_[到处可以看到有出租转让的广告信息,有些房屋还是以前的老房子,这些房子都是由木板组合起来的,整个房屋就是由数个柱子支撑而立,随时有一可能会受到外力冲击而垮塌。尽管这样,但有些有为了提高收益,新的租房子的人还会对原有房子进行改造,把二楼的房间改建成标准间,带有的卫生间,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愿意过来居住,但这样是对房子以及租客及其不负责,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排水设施遇到问题,房间本身材料极易受损,再严重点容易使房子塌陷。房屋作为当地一部分重要的文化,如今因房屋遭到破坏,文化的真实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综上情况所述,旅游开发部门和当地应制定一系列系统可行的占建筑合理维修措施,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房子在无人居住的情况下无从维修的情况,对古建筑做到合理的维修与保养才能保护当地的真实文化,使当地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3.5 旅游区位竞争力小
旅游区位竞争力小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的重视程度,硬件的建设,软件的建设,游客的体验以及周边的人文、经济环境而共同作用形成的。纵观乡村旅游项目建一设其旅游区位竞争力小主要是由于的宣传以及旅游区域的硬件建设所造成的。
在的宣传方面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的宣传不到位,最后,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的主导核心上应该进一步提升。在宣传过程中应该明确主次,不能过于偏颇。在旅游区域的硬件建设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当地村民过度的重视眼前的利益,将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利益没有一进行在生产的合理分配,进而导致旅游区域内条件较差,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无法吸引回头客以及转而介绍客源。其次,乡村旅游项目硬件建设无法跟上旅游业的发展速率。具体表现为在公路、宾馆、饭店等与旅游景点相配套的第三产业的建设上表现不足。进而降低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与当地经济的协调。
3.6 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匀
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主要也在发展当地的经济,上至,下至老百姓,都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盈利,在分红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利益的分配是乡村旅游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就可以解决许多其它问题,可以使乡村旅游长远发展下去,所以这个问题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得到的经济收益会对,农民和旅游部门等进行分配,如果能给他们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并维护好他们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关系,这对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分配过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乡村旅游获得的收益具有多样复杂性,分配起来遇到很多问题,使获利主体之间矛盾重重。只要有一方得到的利益不满足都会给乡村旅游发展带个不良影响。
第4章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投入力度,建设基础设施
为了能够有效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一定要营造健全的旅游开发体系,产生辅助、市场经营的投资网络途径,通过不同途径给乡村旅游筹集资金。首先为提高导向性投入水平。应当在财政方面进行大力扶持。设置专项资金。其次为不断提高开放水平,能够有效借助社会闲散资金。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经济基础雄厚的公司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营造乡村旅游服务项目,能够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水平和质量。最后为科学合理的借助社会力量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为了推动旅游业水平快速提高,非常关键的手段即是推动非国有经济涉足此领域,大力推动非国有经济投身于旅游业竞争之内,有效借助非国有经济从市场、资金、数据、人才、控制体系等不同角度的长处,不断在旅游业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归纳,积极转变旅游产业框架,增加就业岗位、调动消费积极性,促进内需水平提高,推动非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能够实现有一机结合,科学合理的促进旅游资源优势能够转变为经济优势,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所以,从“十二五”阶段,大力推动旅游业水平提高,积极调整旅游产业框架,系统了解及推动非国有经济产生应有的影响,不断降低行业准入标准,从具体操作过程内,变作旅游业内一致的共识。从当前法规角度,在非国有经济涉足旅游业中应降低相关标准和性标准。
不断延伸旅游资金筹集途径。从不断提高资金扶持水平,推动社会闲散资金流向旅游业。应当系统分析营造将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商业保险资金当作资金筹集途径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应当推动达到相应标准的旅游公司借助发行股票等不同途径开展融资,给外资还有民间资本流向旅游业营建良好的氛围。根据投资、融资机制调整,根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总体方针,不断开展权力下放。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开放程度,有效借助市场,科学开展资源调配,提升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水平快速提高。
4.2 合理规划资源,保护当地环境
旅游势必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旅游区接待游客的数量在超过其承载力之后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旅游区的规划不完善造成过度开发的情况,同样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或多或少会对当地的山地资源、农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破坏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人文等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关系,从条例的制定、资格的审批、项月的规划等诸多方面入手,严格的控制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以及持续化发展。这样才能够从长远的层面中控制和管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进而解决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
此外,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该关注旅游业与传统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注意不要因为旅游业的发到而影响到当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进而造成了产业不协调的现象出现,在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规划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配套,而传统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应该遵循这互不影响的基本原则。
4.3 建立集约化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目前采取的是散户经营以及自主管理的方式进行,这样的管理以及经营方式无法有效的提升城市以及旅游区位的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去看无法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近角度去看则无法吸引团队旅游以及大型旅游团体的注意力。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入节约化旅游以及集约化管理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操作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以或者民间的第三团队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的开发与经营。通过团队或者的整合力量对江油市的全体乡村旅游景点及其资源进行系统的宣传。通过系统的宣传来提升整个旅游区域的知名度进而吸引大型的旅游团队的道来。其次,通过民间旅游组织以及之间的对外协调,积极与目标城市的以及大型的旅游社团保持联系,利用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做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约化的建设来进行节约化的管理,降低了宣传成本与管理支出。最后,利用集约化管理对景点资源进行统筹分析。利用统筹的优势明确的确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统筹的力量以及集约化管理所带来的资金优势,按照存在问题的缓急进行集约化解决,能够更快的解决更具影响力的问题。较快的提升旅游质量以及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步伐。
4.4 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当地文化
编订相关的《旅游管理条例》,给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具备坚实的法律基础,清楚划分各自的权责,制定维护手段;制定推动旅游业水平快速提高的相关及手段,避免行业歧视现象出现,推动旅游业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旅游业用地,应当当作乡镇企业用地,能够通过租赁手段享受使用权;科学合理的制定有关《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其工作标准性、规范性水平。对宾馆、旅游购物商场、娱乐悠闲场所、度假村、农业观光景点以及旅游服务业进行制定全面详细的任务分配细责,并且合理实施,所有的服务提供权利不能单纯只由旅游服务部门提供,而应让当地旅业参一与其中,合理安排控制手段。
4.5 主导合理分配利益所得
开展一体化、联合化经营为不断提高规模化水平的关键前提,乡村旅游为了不断发展,营造出自身核心竞争力,一定要不断发展壮人,能够有效调整资源旅游公司。有些基础薄弱、发展前景严峻的现状,一定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系统联系旅游公司调整各项活动,涵盖改组、改制、改造还有提高控制能力。从此角度,仅仅借助社会无法有效处理问题,应当产生应有的影响,颁布相应的,开展系统分析,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从本地区进行一普及。邀请基础雄厚的企业营造旅游集团,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健全水平,多角度、整体性的设置不同乡村旅游项目,营造出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集团化、网络化水平。从旅游经营还有旅业控制内合理采纳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进行旅游电子商务,不断提高对外知名度。
4.6 以品牌建设为主导提高旅游区位竞争力
旅游通常而言即为精神感受还有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必须涵盖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方可不断提高自身竞争水平。开发乡村文化底蕴,关键环节为根据乡村旅游性质,制定个性鲜明的旅游项目。结合乡村旅游项目目标“古、始、真、土”相关性质,从部分存在明显文化特征的占镇,组织游览项目。理清存在多样的古建筑群,展示占村落意象为关键_[作。借助乡村旅游参与者活动性质,从文化意象明显的环节,营造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推动游览者亲身体验劳动乐趣,其中农业观光园还有茶庄等开发项目,得到了游览者一致认同,结合乡村旅游突出性质,重点展示民俗文化意象,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其中绵阳的米粉、江油的中坝酱油、还有民间藏区的舞蹈、以及有香浓特色的茶道等表演,都应包含在这个范围之内。
乡村意象主要为农村地区从平时生产生活环节内从群众观念中逐渐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关键展示在乡村景观意象还有乡村文化意象、突出的乡村意象为乡村旅游水平快速提高的关键基础,为农村地区非常关键的旅游资源及优势。关注整体化环境,但是此类整体环境有效展示,一定要借助内部创建及外部推广不同角度有机统一方可进行。所以,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针对性的从乡村创建“可印象性”整体环境。
结论
乡村旅游是一项全新的旅游模式,在全国大规模兴起,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旅游产业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多样化需求的产物,其主要以休闲娱乐、乡野风光、农业生态、民俗风情等形式吸引游客。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又是一项强有力的惠民工程。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乡村旅游目前发展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很大,需要采取一些列措施解决现存问题。主要的措施有: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增加配套设备;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增加参与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研究和推出最佳旅游线路;扩展营销手段,重点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品牌打造,增加旅游收入;增加优惠,吸引旅游项目投资。
致谢
在这段时间以来,首先要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对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帮助我解决了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其次,也要感谢家人对我的帮助,谢谢他们对我的支持和理解,家人永远都是我的精神支柱,支撑我一步步走到今天。同时要感谢同学和朋友对我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将很难取得现在的一系列成就,最后感谢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艳萍.郑汁洛都市}X_域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08.
[2]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学[M]七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49.
[3] AlizaFleisheher. RuraltoUrisminIsrael[J].touri smmangement. 1997,Vo1.18.No.6.
[4] 马.人的动机理论[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5] 胡先群.农家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文化意义-郸县农家旅游调查阴.成都市学报,1999.
[6] 常丽,赵勇.以乡村旅游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J].视点,2007
[7] 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6.
[8] 李海平.农家乐旅游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1-67, 72-88
[9]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 青浦年鉴编辑委员会.青浦年鉴(2008)[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68-290
[l1] 魏小安著.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 吴志强,吴承照著.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上业出版社,2005.
[13]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4]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5] 杨达源,刘庆友,舒肖明.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 刘彦.荣成理岛乡村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山东大学,2011.
[17] 喻玲.保护乡村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 (10).
[18] 季群华.基于和谐理论的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浙江大学,2008.
[19] 张琳琳.肥城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山东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