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7:14:30
文档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非主流”儿童问题上的实践一、“非主流”儿童概述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发,儿童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儿童出现了不符合社会大众期望或标准的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主流”儿童,他们对学校家庭为代表的主流教育和控制方式强烈的排斥,原有的应对措施已不足,这对儿童工作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儿童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他们也绝对不属于好学生的行列,如不加以诱导,他们可渐次提升至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但如获引导,亦
推荐度:
导读系统式家庭治疗在“非主流”儿童问题上的实践一、“非主流”儿童概述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发,儿童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儿童出现了不符合社会大众期望或标准的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主流”儿童,他们对学校家庭为代表的主流教育和控制方式强烈的排斥,原有的应对措施已不足,这对儿童工作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儿童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他们也绝对不属于好学生的行列,如不加以诱导,他们可渐次提升至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但如获引导,亦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非主流”儿童问题上的实践

一、“非主流”儿童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发,儿童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儿童出现了不符合社会大众期望或标准的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主流”儿童,他们对学校家庭为代表的主流教育和控制方式强烈的排斥,原有的应对措施已不足,这对儿童工作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非主流”儿童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他们也绝对不属于好学生的行列,如不加以诱导,他们可渐次提升至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但如获引导,亦可重新转化,回归“主流”行列。“非主流”儿童一班般有以下五方面表现:一是情感异常:表现为性格内向,意志薄弱,精神压抑,离群寡欢,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心和性 抑或性格狂躁,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缺乏恒心和爱心,不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二是思想空虚: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精神思想空虚,信奉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稀里糊涂混日子或一味追求吃喝玩乐 追星赶潮;三是消极懒惰:往往怕苦怕累怕脏,轻视鄙视劳动,自理能力较差 有的甚至连上学都经常迟到早退 无故旷课;四是奢侈浪费:往往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意识比较单薄。;五是违规行为:抽烟酗酒 寻衅,拉帮结派, 群架斗殴,上网成瘾等。

产生“非主流”儿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每一个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提供给子女良好的养成教育,会帮助子女塑造健全的人格,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规行为。然而,社会上有的家庭要么对儿童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要么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要么对子女进行打骂,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要么父母自身不良行为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导致了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不健康,例如:性格内向、孤僻,心理长期受抑,缺乏倾诉对象。我们会发现“非主流”儿童的出现多半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产生了问题。父母与子女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家庭成员间的误解,例如父亲总是要求儿子按他的观点、愿望行事,而儿子总是感到父亲对他控制过严、权利欲太强,自己 没自主权,从而对父亲发出的任何信息持对抗性回应,如母亲经常说“他们一说话就争吵”,父亲也就觉得儿子不可理喻,“儿子有病了”。但儿子觉着父亲有问题 应找心理医生,其模式表现为“控制和反控制或对抗”。在这个家庭中如果母亲在价值观上倾向于父亲,但软弱而又疼爱儿子,母亲就会表现的犹豫不决,在父子俩中间成为可利用的、然而也易于被抛弃的筹码。母亲会成为一个没有自我,忙于平衡,整日愁容满面的人,有时会产生一些心身症状,如失眠,心慌等。如果母亲表 现的强有力,而又疼爱儿子,母子易于结成联盟,儿子表现为依赖母亲而对抗父亲,几经冲突后父亲可能放弃对儿子的期望而转为斥责、蔑视。这种三角关系会影响夫妻之间的理解和亲密。父亲可能游离于家庭之外,忙于工作或朋友之间的交往。家庭的互动模式对于生产病人是决定性的。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在解决“非主流”儿童问题上的实践

(一)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引入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最早出现的家庭治疗模式,被视为现代家庭治疗的奠基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鲁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 自己认识事物的模式,称为内在解释。内在解释决定一个人一贯的行为模式,反过来又受行为效果的作用和影响;换言之,一个人的内在解释与他的外在行为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其间的关系不是 直线式的因果关系,而是反馈式的循环关系。而每个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又会在接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之同时,反过来也影响其他成员,其间的关系同样是 循环反馈式的而不是线形因果性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认为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病态行为都是这种连环套式的循环反馈关系层层作用的结果。这样,对任何病理过 程的原因不再在个人范围内、个体心理动力学角度寻找而是从家庭结构里去探索。对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紊乱的兴趣已被对交流的兴趣所取代。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点和做法,来改变与病态行为相互关联的反馈环。强调摸清家庭内部的相互关系格局,并通过对整个家庭的干预来改变孳生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 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并通过对冲突的重新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感受、行为方面),产生新的规则,互动模式。

作为阿德勒晚期最重要的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德瑞克斯坚持对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和家长长期被在重复而又消极的交互关系中,这使得儿童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在德瑞克斯关于家庭的系统治疗中,大量使用了对家长的培训。因为他认为通过培训家长的领导能力,可以调整家庭互动中的错误目的,改变亲子间的交互关系,发展有效的教养方式,从而帮助儿童获得对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的方式。

(二)实践与应用

基于“家庭系统观”,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任何家庭个体有了病症,是因其家庭系统“生病”了,通常指被称为患者的个体只不过是该问题家庭的“替罪羔羊”,所以治疗的对象不是这位有病症的个体,而是整个家庭关系(或家庭系统)。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改变的大前提是其所居住的家庭必须先改变,这样治疗才能够见成效。

消除儿童“非主流”特性,可以从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方式入手,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改进家庭心理功能,建立儿童与家长之间健康的交互关系,为儿童的成长营造正常、积极的环境,最终促进家庭和谐。

以厌学儿童为例。当今社会,儿童厌学已经成为了常见现象,逃课、逃学、成绩差是其主要表现,为此,家长苦恼不已。儿童厌学往往被认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例如无法承担学习压力等等,其实不然,如果孩子心理功能健全,不至于因为学业压力而厌学。厌学更多的反映出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儿童厌学产生的主要家庭原因是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学外语、背诗词、弹钢琴等等,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关爱。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只就厌学表面的问题进行解决是没有效果的,需要借助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全面的干预。

只有秉持家庭系统的观点,不光与案主,还要与案主家庭成员进行交流,我们才会很快诊断出这个家庭的结症所在,从而从根本出抓到孩子厌学的来自家庭的主要原因

三、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在解决“非主流”儿童问题中的不足

(一)基本理论设想的不完备 

系统式家庭治疗派从系统论的意见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认为:(1)系统中的各成分都是交相影响互为关联的;(2)脱离了系统的其他成分,是不大概对某一单独成分进行充实了解的;(3)对家庭各个成员的逐一了解并不等于对家庭整体功能的了解;(4)家庭的组成与结构、和家庭中惯用的交流与关系格局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换言之,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前提假设是:不良的家庭关系与成员个人的心理难题互为因果关系,没有绝对的先后次序。这显然优于一般意义上所认为单线关系,反馈式的循环没有将家庭中某个个体当成众矢之的,这确实是一大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但遗憾的是,它始终没有明确的答复家庭难题的根源——这个互相作用的整个过程如同物理学(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中的惯性定律,但学者们终究不可以指出到底引起家庭难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提问的透明化让成员不敢吐露实情 

当众提问的方式既然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且可行包管了答案的正确性,但也存在着不可以忽视的难题——隐瞒。事实上,”非主流”儿童错误的源头恰恰是说谎。出于颜面难题,来访者很难当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当问及敏感话题或本身的内心中脆弱的部分,即使”非主流”儿童不采取说谎策略,也只能闭口不言,这显然会影响到治疗效果。除此,当答复难题者说谎时,假设知道实情的人予以包庇,则会给治疗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对治疗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用系统式治疗方法带领”非主流”儿童时,对治疗师个人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治疗师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在部分看似家庭琐事的提问中找到影响家庭关系和谐的根本原因;更要求做到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透彻的分析。治疗师应在整个整个过程中做到充实的移情,善于运用尊重、真诚等基本条件与家庭创建起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促发当事人思考,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并且, 还必要咨询师有熟练的提问本领和掌握时间、节奏的本领,注意对过去不作太多探询,以免使患者的长辈产生被追究感;最重要地,治疗师要能经过提问委婉地传达新的意见和信息,真正促使家庭整个系统发生改变。

另外,系统式家庭治疗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1、 由于没有确定的方案和建议,可能使来访者产生失望情绪。2、 有些来访者对动摇其观念的问题可能会加以抵制。3、系统式家庭治疗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治疗师通过问一些问题了解家庭的互动方式和信仰,又通过问问题引发来访者的思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由于文化水平的,有些来访者可能难以理解治疗师的意图,双方无法互动,这会大大影响治疗的效果。4、内省性的问题可能带来复杂的局面,结果可能是不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治疗师不得不“在黑暗中工作”,无法判断治疗的最后结果。

文档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

系统式家庭治疗在“非主流”儿童问题上的实践一、“非主流”儿童概述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发,儿童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儿童出现了不符合社会大众期望或标准的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主流”儿童,他们对学校家庭为代表的主流教育和控制方式强烈的排斥,原有的应对措施已不足,这对儿童工作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非主流”儿童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他们也绝对不属于好学生的行列,如不加以诱导,他们可渐次提升至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或犯罪行为。但如获引导,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