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②于前,或枕藉于床③,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④,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妻子、儿女)不觌[dí:看],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 ⑥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⑦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 ⑧观之。客始不能入,既⑨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确实、真的)乎其似巢也!”(节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或栖于椟(dú):有的藏在木箱里;椟,木箱。 ②陈:置。 ③枕藉于床:平躺在床上。 ④疾痛呻吟:指因书中的事而引发痛苦呻吟。 ⑤觌(dí):看。 ⑥间:偶尔。 ⑦或:有时。 ⑧就:走向前。 ⑨既:……之后。
【译文】我房间内,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放在眼前,有的像枕头一样置于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看看,到处都是书。我吃喝行走,痛苦呻吟,悲愤忧愁感慨,无不跟书有关。(我的书房)宾客不到,妻子儿女不进来看,而刮风下雨打雷下冰雹的天气变化,(我)全然不知道。有时想起身走走,而杂乱的书包围了我,仿佛堆积了枯树枝,有时甚至不能行走,(到这时)就往往自己笑着说:“这不是我所说的‘巢’吗?”(有客人来)便带着客人走进去观看。客人开始无法入内,后来又出不了,于是也大笑说:“它像‘巢’,确实啊!”
1 郑板桥读书
【原文】板桥幼随父学,无他(别的)师也。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①,自竖立,不苟(轻易)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②,由浅入深,自卑(低)及高,由迩(近)及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③,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是)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bǐ,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愤激:发愤。 ②屈曲委蛇(wēiyí):曲曲折折地深入研究。 ③奥区:深奥的地方。
【译文】郑板桥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没有别的老师。然而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发愤,自己确立(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迎合普通人(的见解)。从浅到深,由低到高,自近到远,(这样)来前往古人深奥的地方,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情、才能。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郑板桥每读一本书,必定是千百遍。船中、马背上、被子里,有时对着饭菜忘记拿汤匙与筷子,有的时候面对着客人听不到他们的讲话,并且忘记了自己说的话,(这其间)都在记忆和默默的背诵(书的内容):书有不背诵记忆的吗?
2 古今学者
【原文】 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①长者,轻慢(怠慢)同列(行),人疾(怨恨)之如仇敌,恶(wù,憎恶)之如鸱枭 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同“悦”)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③;今之学者为己修身④,以求进(做官)也。
【注释】 ①凌忽:欺侮忽视。 ②鸱枭(chī xiāo ):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③道:道义。 ④修身:此指装饰。
【译文】学习,是用来求得长进的。(可是)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不欺侮忽视长者,轻视淡漠同辈人。(这样的人),人们像对仇敌一样怨恨他,像对恶鸟那样讨厌他。这样因为学习损害自己,不如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如今求学问的人,只是(为了)能取悦于人。古代求学的人为了别人实行道义;现在求学的人为了装饰自己,来求得做官。
3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原文】眉山①苏洵,少(年轻时)不喜学,壮年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 ②,又举茂才③,皆不中(录用),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 ④、 百家之说。嘉祐⑤初,与(带领)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震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专,独步)天下,目(视)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注释】①眉山:古地名,今四川眉山县。 ②举进士: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 ③举茂才:指被地方推荐为有才德的人。 ④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 ⑤嘉祐:宋仁宗年号。
【译文】四川眉山的苏洵,年轻时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时还不知道要读书,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和地方上有才德的人的选拔,都没有被录用,(苏洵)说:“这些不值得成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就烧了自己的文章,关门读书,五六年时间,就对《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十分有研究。嘉佑初年,带领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廷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进士考试,(成绩)也都在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苏氏的文章超群出众,独一无二,(人们)看他们文章说“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4.晋平公七十欲学
【原文】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哪里)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年轻时)而好(hào)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对,好)哉!”
【注释】① 晋平公:晋国国君。② 师旷:盲音乐师,名旷。③ 炳烛:点燃蜡烛。
【译文】 晋国国君平公问盲音乐师师旷说:“我年纪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师旷说:“眼盲的我怎么敢与君王开玩笑呢?我听(有)这样的说法:年少时爱好学习,像太阳初升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像太阳当空时的光亮;年老时爱好学习,像点燃的蜡烛的明亮,在点燃着的蜡烛的明亮(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晋平公道:“(说的)好啊!”
5.欧阳询尝行
【原文】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写)。驻(停下)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下马伫(停)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才)去。
【注释】① 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译文】欧阳询曾经走(在路上),看见一块古代的石碑,是晋朝书法家索靖写的(字)。(就)停下马观赏它,很久才离开。(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下马停立(在那边),等到疲劳了,便铺了皮衣坐下来观赏,(进而)就睡在了石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