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12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
(三
三三
三)
))
)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
(其三
其三其三
其三)
))
)·
··
·陶渊明
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
主旨:
主旨:主旨:
主旨: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草盛豆苗稀草盛豆苗稀
草盛豆苗稀。
。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晨兴理荒秽
晨兴理荒秽晨兴理荒秽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带月荷锄归带月荷锄归
带月荷锄归。
。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
道狭草木长道狭草木长
道狭草木长,
,
,夕露沾我衣
夕露沾我衣夕露沾我衣
夕露沾我衣。
。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沾不足惜
衣沾不足惜衣沾不足惜
衣沾不足惜,
,
,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
。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
[[
[评析
评析评析
评析]
]]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
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 ,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 ,
。
2.这首诗可分 , , ,
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
4.这首诗流露了的感情 。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
7、第五句中“道”是指
什么说的?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
而多草木?
8、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9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陆游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莫笑农家腊酒浑莫笑农家腊酒浑
莫笑农家腊酒浑,
,
,
不要嘲笑农民家里的腊酒浑浊,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年留客足鸡豚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年留客足鸡豚。
。
。
丰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鸡猪却十分丰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
,
,
山峦重叠,清碧的小溪曲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
。
突然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几间农家)茅舍隐现在花木扶疏之间。
萧鼓追随春社近
萧鼓追随春社近萧鼓追随春社近
萧鼓追随春社近,
,
,
箫声鼓声此起彼伏,原来是春社日快要到了,
衣冠简朴古风存
衣冠简朴古风存衣冠简朴古风存
衣冠简朴古风存。
。
。
人们穿的、戴的都很简洁朴素,古老风俗在这里依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从今若许闲乘月从今若许闲乘月
从今若许闲乘月,
,
,
但愿从今以后,我能不时地趁着夜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
拄杖无时夜叩门拄杖无时夜叩门
拄杖无时夜叩门。
。
。 拄着拐杖,轻叩农家柴扉,与老农谈论桑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酬
酬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刘禹锡
刘禹锡刘禹锡
刘禹锡
主旨:
主旨:主旨:
主旨:表达诗人不因为自己被贬而对人生、对未来失去希望的积极精神和豁达胸襟。
表达诗人不因为自己被贬而对人生、对未来失去希望的积极精神和豁达胸襟。表达诗人不因为自己被贬而对人生、对未来失去希望的积极精神和豁达胸襟。
表达诗人不因为自己被贬而对人生、对未来失去希望的积极精神和豁达胸襟。
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山楚水凄凉地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二十三年弃置身二十三年弃置身
二十三年弃置身。
。
。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旧空吟闻笛赋
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空吟闻笛赋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到乡翻似烂柯人到乡翻似烂柯人
到乡翻似烂柯人。
。
。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沉舟侧畔千帆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前头万木春
病树前头万木春。
。
。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今日听君歌一曲今日听君歌一曲
今日听君歌一曲,
,
,暂凭杯酒长精神
暂凭杯酒长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
暂凭杯酒长精神。
。
。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
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
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
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
形成鲜明的对比。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
是 ,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
是 , 。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是: , 。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
达了怎样的心情?
4.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5. 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赤壁
赤壁赤壁
赤壁
·
· ·
· 杜牧
杜牧杜牧
杜牧
主旨:
主旨:主旨: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折戟沉沙铁未销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沉沙铁未销
折戟沉沙铁未销,
,
,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
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将磨洗认前朝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将磨洗认前朝。
。
。 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
,
,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春深锁二乔。
。
。 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一.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
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
久,时间不长。
11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
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
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 引出“认前
朝”——
“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
不以成败论英雄(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③《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
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二.1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 。诗人杜牧和___ __合称“小李杜”。 ?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4.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三.(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
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12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
· ·
· 文天祥
文天祥文天祥
文天祥
主旨:
主旨:主旨:
主旨:在这首诗里,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慷慨地表示了为国捐躯的
在这首诗里,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慷慨地表示了为国捐躯的在这首诗里,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慷慨地表示了为国捐躯的
在这首诗里,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慷慨地表示了为国捐躯的
壮志。
壮志。壮志。
壮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
辛苦遭逢起一经辛苦遭逢起一经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周星。
。
。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破碎风飘絮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身世浮沉雨打萍身世浮沉雨打萍
身世浮沉雨打萍。
。
。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头说惶恐
惶恐滩头说惶恐,
,
,
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洋里叹零丁。
。
。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
。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一.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拟人手法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用了两个地名,“惶恐”和“零丁”,请说说它们的双重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 , ;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
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 ;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
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
8、[2004年无锡卷] 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别云间 夏完淳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过零了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
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
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
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
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13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
途的迷惘。
9、诗的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哪两件事?
2012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
(三
三三
三)
))
) 参:
归园田居
1、种豆南山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 劳作的辛苦与执着 自己的田园之乐
3、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锄草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看出他干一整天
7、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
夕露所湿 8、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9、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
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
图啊!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游山西村
1、农村纯朴民风;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
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
语。
5、D
酬乐天处逢席上见赠
1. A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 3.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
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4.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
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或者: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闻笛赋:怀念故友5.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
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这两句的
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6、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赤壁 一.
1.B 2. 七绝诗 咏史诗 折戟 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
冼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
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的年代,
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写得具体、可感。 4.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
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
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二.1.周瑜 李商隐。 2.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
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
14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
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
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3.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
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
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
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
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三(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
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过零丁洋
一.1、A 2、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
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
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
他的民族气节。 5、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
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
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7、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8、D 9、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
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