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绥阳县城南小学:周春凤
执教:绥阳县黄枧小学王钦
地点:绥阳县洋川小学
学生:绥阳县洋川小学五(5)班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桥》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播放洪水影片)这就是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灾难,在灾难面前就是我们的人们子弟兵以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座座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就是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读。)
师:整齐地大声地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读文。)
师:通过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又读了一遍课文,我要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师:这些词语都认识吗?
(出示课件: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一生读词,“当”字音读错。)
师:大家注意看最后一个字,我查了一下词典,这个“当”字和“抵挡”的“挡”字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读一声,请你再读一遍
(该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发现了吗?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什么?
生:洪水。(师板书“洪水”)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幅洪水咆哮的画面,看看课文里又是怎么来描述的呢?请同学读课文勾画相应的句子。(生读课文,勾画句子。)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很不错,他边画边做批注。大家也不妨试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们勾出的句子。
生1: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
师:孩子,你能不能想象着猛兽咆哮的样子再来读这句话呢?
(一生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你读得真不错。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1:我体会到了水的大。
生2:我体会到了水的猛。
师:是呀!还有写水大水猛的句子吗?
生:有。黎明的时候,……
师:像泼,像倒。是怎样的呢,你能表演一下吗?
一生边读边表演。
师生再次合作表演读。
生:老师,还有。
……跳舞……
生:从这句中我体会到洪水已经很大,当时的情景也很紧急了。
师:这里用“跳舞”恰当吗?
生:恰当。
师:你怎么理解的?(生沉默。)
师:这是魔鬼在跳舞呀 !
师:你们还找到了相应的句子吗?(生沉默。)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句。
(出示课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出示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全班齐读。)
师:就是这无情的洪水摧毁了村庄,如果你是在场的村民,你的表现怎样?
生:惊慌、害怕……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没在现场就有这样的表现,那在场的村民们又是怎么样的表现呢?(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1: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生2:疯了似的。
师:是呀,村民们都惊慌失措。可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有一位老人的表现却和村民们大不一样,他是谁?
生:老支书!
师:对,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到课文的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认真读,仔细想,你觉得老支书是位怎样的人?(生默读自学。)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划的句子?
生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儿我看出老汉非常镇定。
师:真会读书,你抓住了老汉的神态来理解老支书这个人物,好样的!
生2:请大家看第15小节我们知道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爱儿子,更爱乡亲们。
师:抓住了一个“揪”字这个动作,很好。
生3:我从第20小节找到一个动词“推”,说明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不想让儿子被洪水吞没。
师:一个是“揪”,一个是“推”,两个动作之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感受到了他对乡亲的爱与对儿子的爱。
师:是啊,当危险来临时,在乡亲们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危险留给了谁?
生:党员。
师: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选择把危险留给了谁?
生:自己。
师:你觉得老支书是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这两位同学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语言的?(生读。)
(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我知道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从这三句话中,能看出老支书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1:关心群众
师:请你读出对群众的关切之情!(生1读。)
生2:我觉得应该是非常着急的心情!
师:请你读出着急来!(生2读。)
师:有点急,再急点。(生2再读。)
师:真的急啦!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3:文字特别地少
师:为什么少?
生3: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能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
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请你简短凝练地读这三句话。(生3读。)
师:镇静自若!(生4读。)
师:不容商量!大家一起读!
师:再看这三句话,三句话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1:可以
生2:不可以第一句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告诉大家怎么过桥,第三句最后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他们之间的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师: 有理有据,句句在理,我完全赞同!大家想一下,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思维如此清晰,语言的逻辑如此严密,这才是个真正的有大智慧的老党员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三句话!(齐读。)
师: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木桥,可是桥却塌了,洪水淹没了小桥,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
(音乐起)
也把老支书吞没了。
师:看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接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
师:两个人
生接读: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对于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
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
生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消失了,但是一位老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黑板,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一位老党的光辉形象就生动丰满起来啦!这是很好的写作方法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当你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那一句话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生:最后一句
师:是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是我们在阅读小说这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