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元杂剧两种类型:杂剧和南戏
2.《南词叙录》作者:徐渭
3.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
后七子代表人物:李攀龙、王世贞
核心主张:复古
4.《桃花扇》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
5.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6.《元曲选》 编者:臧懋循
7.散去创作中的“曲中李杜”是乔吉和张可久
8.李渔戏剧理论专著:《闲情偶寄》
9.诗界的旗帜是:黄遵宪
10.明代徐渭代表作《四声猿》:《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11.《金瓶梅》名字由来: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12.第一部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13.第一部文人创作的白话文人长篇小说《金瓶梅》
14.《圆圆曲》的作者吴伟业
15.钟嗣成的代表作《录鬼簿》
名词解释
1、话本
“话本”即说话艺人讲故事的底本或记录本。“话本”称谓在唐代已经出现,盛行于宋元。话本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传世宋元话本分为三类:一是讲史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小说话本,如《错斩崔宁》等,一是说经话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
2、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
3、派
晚明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湖北县人而得名。其文学主张是,要求文随时变,反对盲目复古,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口号,开拓了小品文的领域,但不少作品只限于写闲情逸致,往往流于疏浅,缺乏社会意义。
4、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的一种论诗主张,强调兴会神到,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最高境界,追求飘渺空录,超然物外,重王孟韦柳,轻李杜韩白,内容主要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5、桐城三祖
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早期三位重要作家,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方苞主张“义法”,刘大櫆强调“义事、书卷、经济”,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6、诸宫调
宋金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诸种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以唱演故事,中间夹以散文说白,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诸宫调在和曲调上对元杂剧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7、四大南戏
南戏是指宋末产生于温州的杂剧,也叫温州杂剧。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四大南戏,简称荆、刘、拜、杀,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8、三言二拍
是五种明代人辑著的短篇小说集的总称。“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由明末冯梦龙编篡,各收短篇小说40篇,共120篇。“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由明末凌濛初创作,各辑40篇,共80篇,二拍实有短篇小说78篇。三言二拍代表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9、浙西词派
清代前期词的创作流派,由朱彝尊开创,其重要作家是包括朱彝尊在内的“浙西六家”和厉鄂。他们崇尚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贬低豪放词派,在词的创作中忽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由此形象有些破碎,内容晦涩,但也有一些清新之作。
10、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师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的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晚清四大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创作又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