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行为属于非劳动行为的是(C)
A.劳动分工 B.劳动竞争
C.劳资谈判 D.劳动协作
2.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劳动协作可分为(B)
A.自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 B.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
C.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 D.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
3.下列关于劳动制度的特征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D)
A.存在的特殊性 B.组织实施的非强制性
C.构成的性 D.相对的稳定性
4.劳动力流动有多种类型,其中,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各工种、职位之间进行流动是( A)
A.岗位间流动 B.企业间流动
C.地区间流动 D.城乡流动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力特征的描述是(B)
A.自然性特征\潜在性 B.外显性特征
C.可教化性特征 D.开发的双重性特征
6.__________是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量,等于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的乘积。(D)
A.产量 B.边际产量
C.劳动边际产量 D.边际收益产量
7.长期失业一般是指失业时间在__________以上。( A )?
A.一年 B.半年
C.两年 D.一年半
8.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是( B)
A.经济发展处于低谷
B.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能跟上新岗位技术的要求
C.劳动力的供求双方信息交流不畅通
D.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
9.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假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B)
A.产量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
B.为了便于采用图表分析,假设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只有两种,即资本和劳动力
C.企业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垄断性的
D.工资是劳动力的惟一成本,劳动力是异质的
10.劳动者在同一地位等级或同一声望等级的职业之间流动称为(C)
A.岗位间流动 B.结构性流动
C.水平流动 D.垂直流动
11.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集中在他1936年出版的__________里。(D)
A.《蜜蜂的寓言》 B.《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C.《新制度经济学》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2.以下选项中可以视为就业的是(D)
A.家庭主妇从事自家家务劳动
B.长期参加青年志愿者公益劳动
C.一名15周岁的女孩在一家鞋厂打工,月收入500元
D.一名14周岁的男孩在少年体校接受职业足球训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货币工资高,实际工资就高
B.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品数量
C.货币工资能真正反映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
D.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所得到的货币额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一般认为,基尼系数的合理界限在0.2~0.6之间
B.一般认为,基尼系数的合理界限在0.1~0.4之间
C.一般认为,基尼系数的合理界限在0.1~0.6之间
D.一般认为,基尼系数的合理界限在0.2~0.4之间
15.个体经常地、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动态特征称为(C)
A.兴趣 B.态度
C.气质 D.个性
16.下列选项中,有关西方发达国家对失业率的相对标准正确的是(A)
A.3-4%以内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紧张型
B.5-6%以内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紧张型
C.7-8%左右的失业率属劳动力供给宽松型 (严重型)
D.9-10%以上为失业问题严重型
17.__________是人们从其职业地位上所获得的评价和社会承认。(B)
A.职业种类 B.职业声望
C.职业生涯 D.职业道德
18.正常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体的比重,称为( B )
A.失业率 B.自然失业率
C.年失业率 D.年自然失业率
19.下列关于“行政配置”模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在“行政配置”模式中,部分资源由计划部门决定,部分资源由市场决定
B.在“行政配置”模式中,劳动力就业安排完全依赖于行政配置机制
C.在“行政配置”模式中,企业拥有一定的用人决策权
D.在“行政配置”模式中,劳动力的价格水平由企业根据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集中制定
20.为了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国家常常以某种形式将工资与物价挂钩。其中,国家在宏观工资控制和工资标准、工资水平调整上密切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做出相应的工资增长率安排的形式称之为(B)
A.全挂 B.暗挂
C.明挂 D.半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劳动行为的行动系统所包含的因素有(ABCD)
A.劳动计划 B.劳动准备
C.劳动实施 D.劳动行为方式
E.劳动结果和影响是结果系统
2.劳动行为的动机系统所包含的因素有(BCD)
A.结果 B.需要
C.目标 D.动机
E.行为(动力系统的结构包含行为)
3.绩效评价中常见的误差有( ABCDE)
A.晕轮效应误差 B.近因误差
C.感情效应误差 D.暗示效应误差
E.偏见误差
4.按照空间、区域范围标准,劳动力流动包含(ACD )
A.岗位间流动 B.结构性流动
C.企业间流动 D.地区间流动
E.个别性流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E )
A.制度学派特别强调市场要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B.新古典学派特别强调社会性要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C.制度学派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D.新古典学派源自于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
E.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
6.求职信的组成部分有(ABCDE)
A.标题 B.称呼
C.正文 D.落款
E.附件
7.职业具有的特征包含( ABCDE)
A.同一性 B.差异性
C.层次性 D.广泛性
E.时代性
8.总的来看,全球范围内就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 BCD)
A.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
B.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稳中趋降之势
C.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下降
D.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普遍上升之势
E.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普遍上升之势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劳动协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_劳动者 或__劳动群体__,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而在行为上相互配合的行为方式。
2.劳动力供给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劳动力数量、工作时间 和__劳动效率___。
3.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各种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
4.就业信息分析主要是指信息的信度分析、_效度分析_和_内涵分析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劳动力参与率
答:劳动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在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
2.失业
答:是指能够并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劳动力市场做过努力,仍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3.晕轮效应误差
答:评估人在对被评估人作绩效评估时,把绩效中的某一次要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从而影响了整体绩效的评估。
4.评价中心
答:评价中心是在工作情景模拟测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评应试者管理素质为中心的一组标准化、程序化的评价活动。是一种人员遴选、测评(有时也用于培训)的方式,不是指具体的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具体形式有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处理、管理游戏、演讲、案例分析等)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简述劳动关系的含义及主要类型。
答: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部分的社会关系,即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下劳动关系又被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企关系等,这种对劳动关系的不同称谓,反映了该地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在我国《劳动法》中,对于劳动关系双方的构成,具体规定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
工资是连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最基本因素,故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和本质性的特点。
目前世界各国劳动关系的类型大致有几下几种
1.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
2.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
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2.简述职业声望的含义及特点。
答:职业声望是人们从其职业地位上所获得的评价和社会承认。是人们对职业社会地位的主观反映,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偏见、社会环境、社会、受教育程度。
特点,1职业声望与职业地位呈正相关;2决定职业地位高低的四项因素(职业社会功能、职业要求、职业报酬、职业环境),都与职业声望的高低密切相关;3职业声望呈相对稳定状态;4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职业声望在国与国之间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5职业声望评价具有相对性。
3.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答:工资水平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及地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工资水平=工资总额/在业的职工人数。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状况。
从宏观角度看,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职工人的人数、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此外,工资水平还受到可供分配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工农收入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论述职业的功能。
答:职业具有以下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一社会功能,是指职业活动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及影响。
1社会协作功能;社会分工产生了职业,职业又为社会成员的分工协作奠定了基础,职业分工越细表明社会协作程度越高。2.社会分层功能;不同职业、职位给就业者带来财富、权力和声望不同,由此决定他们社会地位的上下差别,而经济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不同又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一些人会形成一种特定的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即形成一种特殊的职业生涯模式。3.社会变迁功能;职业通过影响社会风气实现社会变迁。4.社会控制功能;职业的社会控制功能通过职业文化及其职业行为模式而实现。一个人谋取了一项职业,就意味加入了一个劳动组织,作为组织成员,职业文化、职业道德、管理规范及劳动组织中的群体和组织压力等,都会对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产生有力的控制作用。5.再社会化功能;职业是劳动者所担任的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来自社会的不断教化。
二经济功能,是职业的基本功能。1职业劳动可以生产出各种社会财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论述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市场运行由于劳动力不完全流动、信息掌握不全、市场组织不完善,使就业机会与有条件的找工作者不能即时匹配从而产生的一种难以避免的失业。
原因,1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2对现实劳动力市场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即供求双方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沟通、信息传递速度也很不均匀导致供求的暂时脱离。3.现实劳动力市场供求达到平衡存在着时间差。即使供求双方信息通畅,求职者与雇工者之间的匹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